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知名药企上市

▍来源/赛柏蓝 ▍作者/木木 又一药企,科创板上市 1 阳光诺和上市 6月21日,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阳光诺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为688621,发行价格26.89 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9.72倍。 以收盘价计算,阳光诺和市值

来源/赛柏蓝

作者/木木


又一药企,科创板上市


1

阳光诺和上市


6月21日,阳光诺和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阳光诺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代码为688621,发行价格26.89 元/股,发行市盈率为29.72倍。




以收盘价计算,阳光诺和市值为96亿元。


2

仿制药收入占比超70%


阳光诺和成立于2009年,是国内较早对外提供药物研发服务的CRO公司之一,该公司主营业务涵盖仿制药开发、一致性评价及创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研发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药学研究、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


招股书显示,阳光诺和最近3年的营业收入依次是1.35亿元、2.33亿元、3.47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60%;最近3年扣非净利润依次是2002.07万元、4642.34万元、7238.86万元,年复合增速超过50%。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在手订单总金额达11.32亿元,相当于2020年全年营收的3.26倍,未来仍有望持续高增长。



与同业公司相比较,阳光诺和除技术积累丰厚、业务模式先进外,其运营效率、综合盈利能力亦更为突出。目前,“药学+临床”综合型CRO可比公司有博济医药、百花村、太龙药业、海特生物等,从2020年营收规模对比,阳光诺和唯一营收规模超过3亿元的。


(图片来源:医药魔方)


阳光诺和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药学研究服务、临床试验和生物分析服务。其中,药学研究服务是主要营收来源,同期收入分别达3121.01万元、7267.31万元和12720.58万元,占比总额的86.59%、53.93%和54.54%。


从服务类型来看,仿制药开发业务的收入占比为70%左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收入占比为20%左右,创新药开发的收入占比为8%左右。仿制药开发业务贡献了近7成收入。


据了解,在仿制药开发方面,阳光诺和先后完成了艾卓肝素钠、索磷布韦、索马鲁肽等药物的全合成研究,掌握了盐酸鲁拉西酮、甲磺酸依度沙班等药品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拆分、手性氧化还原等手性合成核心技术。


仿制药仍是不少药企的主要营收动力。据了解,2017年——2020年内,悦康药业仿制药收入金额(包括代理的仿制药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95.29%、95.50%、94.85%和 91.68%。科伦药业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显示,公司2020年的仿制药销售收入为23.6亿元(未经审计),同比增长超过40%。


3

创新药研发热“捧红”CRO市场


我国医药产业正在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转变,在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上市许可人制度(MAH)、创新药医保谈判等系列政策的推进下,国内创新药研发生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Frost&Sullivan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已由2016年的119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5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20.8%。由于医药研发活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高投入等特征,CRO服务的渗透率不断增加。


据悉,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国内头部CRO公司发布的2020年业绩报,净利润涨幅均超过50%,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涨幅更是超过100%。


业绩报显示,药明康德2020年实现营收165.35亿元,同比增长28.5%,净利润为29.6亿元,同比增长59.6%,坐稳行业龙头位置。泰格医药净利润紧随其后,在实现营收31.92亿元,同比增长13.88%的同时,净利润为17.50亿元,同比增长107.90%。


行业增速较高、业绩更为稳定,国内CRO行业看似“繁花似锦”,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


全球CRO市场高度集中,据并购服务公司IMAP Global的数据,前十大CRO公司的市场份额在45%以上,并且还在不断进行行业间的并购整合,以进一步提高市场统治力。昆泰以及科文斯等已陆续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本土CRO企业将在国内市场与跨国 CRO 公司展开医药研发业务的竞争。


其次,CRO企业存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业务减少、仿制药开发订单来源减少的风险。以阳光诺和为例,公司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业务的收入分别为 3,204.74 万元、6,281.10 万元和 6,271.33 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3.78%、26.93%和 18.08%。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 113,229.91 万元,其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业务的比例为 8.66%。


未来,一致性评价对 CRO 企业的政策红利预计将逐步减弱。在这些挑战下,CRO企业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仍待行业去思考验证。

本文来源:赛柏蓝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