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综合型房企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医疗健康品牌——绿地优康正式启动亮相,首发项目“静安区柒彩里绿地优康医疗健康综合体”正式开业。 作者|陈朝阳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大型资本办医又
9月15日,综合型房企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医疗健康品牌——绿地优康正式启动亮相,首发项目“静安区柒彩里绿地优康医疗健康综合体”正式开业。
作者|陈朝阳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大型资本办医又有入局者。
9月15日,综合型房企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集团)旗下医疗健康品牌——绿地优康正式启动亮相,首发项目“静安区柒彩里绿地优康医疗健康综合体”正式开业。绿地优康项目被定义为绿地集团大健康产业核心项目。

绿地集团是一家全球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创立于1992年7月18日,总部设立于中国上海,在中国A股整体上市,并控股香港上市公司。
据官网介绍,绿地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消费、金融、健康、科创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多元经营格局,实施资本化、公众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发展业务遍及全球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连续十年入围《财富》全球企业500强,2021年位列第142位。
四年来唯一“牌照”
绿地优康长什么样的呢?首发项目“静安区柒彩里绿地优康医疗健康综合体”位于绿地集团自持物业内,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该项目是近十年来上海市静安区同类型医疗机构规模之最,也是该区近四年来唯一取得营业性综合门诊医疗许可证牌照的机构。开设儿科、皮肤科、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科室,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等一站式、跨学科协同诊疗服务。
作为绿地集团的旗下的医疗健康品牌,绿地优康将进行连锁化布局和品牌化打造。
绿地优康正在加速全国落子、连锁布局,在上海浦东新区、董家渡等核心区域的连锁运营点已在筹建之中,并继续推动在杭州、宁波、南京、济南、武汉、苏州等国内重点城市布局,力争三年内完成全国重点城市布局。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此次倾力打造的绿地优康品牌是绿地深度参与医疗健康领域,多层次、多产业全面布局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创新举措。未来绿地还将借鉴市场化、国际化的运营模式,构筑行业一流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打造绿地大健康产业新IP,向长三角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如何解决医生资源短缺的问题?
据《看医界》了解,绿地优康将会与行业协会、合作机构、医生集团等签约全面合作,引入医疗资源。
医疗赋能地产
据绿地集团公开公报、报告显示,房地产、基建为绿地集团的两大核心主导产业,康养及科创产业积极探索市场化、轻资产的商业模式,积极整合健康及科创产业资源,为房地产主业项目落地、招商运营提供赋能。
目前,绿地集团已在韩国等海外重点地区布局多家医疗机构,在全国重点区域布局多个大健康产业项目。
2017年,绿地集团全面布局大健康产业,成立了绿地康养产业集团。绿地康业产业旗下还拥有“绿地康养居”、“绿地国际康养城”、“绿地康养谷”三大产品体系,涵盖旅居养老、全龄化康养社区、大型康养综合体等业态。
2019年7月15日,绿地集团与复旦大学签约共建复旦绿地全球医学中心,将由国际医疗中心、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和医学产业园区,国际医学学术会议中心及商务配套设施,高端人才居住社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国际顶级医疗中心,将集国内外一流医疗资源及医疗设施,在医疗科技水平、人才队伍、医学研究、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等方面与国际一流的医疗中心接轨,建成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全球医疗中心。
2020年4月15日,绿地奉贤健康产业园开工,打造医药医疗、医用物资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生产实践市场总部,集医疗商城、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康养酒店等为一体的健康医疗产业园区。
此外,绿地集团旗下还有济州健康医疗城项目、青岛“国科绿地健康科技小镇”等项目。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地产和医疗具有天然的结合点,地产热衷做医疗项目的背后是整个项目的考量。
“大健康项目符合国家政策风向,其实现在的地产项目已不只是简单的盖房子,更多的是地产项目的后期运营和服务,医疗服务是其中重要的配套板块。”
医疗产业是资源、资金密集型行业,资源整合能力一直是大型地产商敢于进入医疗行业的“底气”。
绿地集团官方资料显示,对外充分整合国内外顶级资源的同时,绿地对内将深度挖掘集团整体综合优势,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绿地已形成了在巩固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产业、协同产业延伸,开展“有限多元”经营,打造“生态圈”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大健康产业将全面融入绿地产业“生态圈”,依托集团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发挥多元产业协同优势、资本优势等综合优势,加速产业发展,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知名自由执业医生、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表示,“除了资本,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还缺的是医生人才资源流动的土壤,缺的是大量符合国际化医疗服务标准的医生团队,缺的是公平有序的民营公立竞争机制,缺的是国际化的医生培养体系。(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本文来源:看医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