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行业的下一个风口,药代也开始奔波了

专栏作者/火炎 医疗行业深耕,坚定的长期主义者。伴随着集采带量,中标丢标各种现实问题,笔者最近发现身边的代表、医生们都开始在研究医疗短视频的内容。 医生们希望通过医疗短视频打造个人IP,最终实现个人的多元化发展,打破患者看病只认庙的发展窘境;代表们为了客情维护,也开始四处奔走寻找短视频机构,希望帮助医生


 专栏作者/火炎
 医疗行业深耕,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伴随着集采带量,中标丢标各种现实问题,笔者最近发现身边的代表、医生们都开始在研究医疗短视频的内容。

医生们希望通过医疗短视频打造个人IP,最终实现个人的多元化发展,打破患者看病只认“庙”的发展窘境;
代表们为了客情维护,也开始四处奔走寻找短视频机构,希望帮助医生在医疗短视频这个新赛道谋得黄金站位,一旦风口到来,也能分得一杯羹。

为什么医疗圈开始关注短视频了呢?


政策导向

伴随着新冠疫情,线下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借助着互联网+及5G的东风,线上经济欣欣向荣,规模更是达到了指数级增长。

曾经很多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的医院,都纷纷寻求与各大互联网平台合作,鼓励医生在疫情期间,进行疾病科普以进行疾病预防,发挥医生职业的社会价值。

民众意识

从莆田系到魏则西事件,民众对于医疗知识的学习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医疗领域门槛较高,民众需求强烈但是依然缺乏专业的渠道去进行简单的医学知识学习及基础的疾病判断能力。这就为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内容带来了流量基础。

平台发展

如今,短视频的发展早已从过去人们认知的“受众层次低,浪费时间”到当前的“全民皆可成IP,获取知识技能”方向转化。你以为的医生没时间刷抖音,早就变成了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账号,自己发布短视频内容。

平台机制

互联网是公平的,并不会因为是没有职称或是冷门医院科室而抛弃产出优质内容的医生。比如,某平台上的“医路向前巍子”, 是北大第一医院密云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外科医师,有近2000万粉丝。这样的粉丝和人群受众,让很多医疗圈的大佬们也望尘莫及。

点开很多医生的短视频评论内容,也不乏患者咨询以及主动要求去医生所在医院就诊,不知不觉中,精准用户完成线上到线下的导流。

当前医疗短视频发展困境


尽管医疗短视频已经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却基本属于粗放型的野蛮生长阶段,在林林总总的短视频内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问题

内容同质化现象

作为科普性的视频内容,很多医疗短视频科普内容非常相近,甚至很多短视频的脚本内容毫无区别,缺乏自身的特点。

同质化的视频内容并不等于低质内容,但是却非常容易造成用户的审美疲劳,最终是否能够产生用户到患者的转化,依然存疑。

发展初期的平台机制导致频繁封号

医疗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这也促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诸多局限。因此很多平台在进行账号注册时就设立了医学科普的门槛,某些平台非三甲医院的医生,无法完成专业的黄V认证。而没有黄V认证进行科普内容,就会受到平台的警告或封号等众多风险。

如之前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内容做的比较成功的“杨奎医生”就删除了自己的众多科普视频,并在平台上坦言自己近期都不能讲知识内容了。

无独有偶,之前平台拥有600多万粉丝的“小西医生”,也删除了自身的科普内容,并坦言是由于取消了认证,并将自身的账号姓名修改成了“小西哥”。

商业能力有待探索

在医疗短视频初期阶段,医疗短视频希望像美妆或美食类内容,快速实现商业转化,可能性很低。前期的医疗短视频内容创作,更应该以公益性质或纯粹记录医疗生活为目的。

做网红并不比读书简单。不管是代表还是医生,在前期都应该做好预期管理,忍受起步阶段门庭冷落,浏览点赞较低的尴尬。

有人说,做短视频越来越难,短视频已经没有红利了,短视频不适合医疗。

但我想说的是,对于短视频来说,现在离很多人鼓吹的下半场还远得很,上半场的角逐,还没有真正拉开帷幕,而医疗科普短视频也正是政策鼓励,民众支持的众望所归的下一个风口,值得从现在开始关注与了解。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来源:医药代表 作者:思齐专栏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