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医院 >
  5. 正文

投资2.5亿!又一上市公司转型建医院

被业界调侃为“十年无主营业务状态”、“靠持股分红完成利润目标”的上市公司转型医疗建医院了。 作者|肖湘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又一家上市公司转型医疗建医院了。有意思的是,这家上市公司一度被业界调




被业界调侃为“十年无主营业务状态”、“靠持股分红完成利润目标”的上市公司转型医疗建医院了。



作者|肖湘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又一家上市公司转型医疗建医院了。有意思的是,这家上市公司一度被业界调侃为“十年无主营业务状态”、“靠持股分红完成利润目标”。


5月26日,上市公司天宸股份(606620)公告称,公司拟筹建上海天宸康复医院,已于前期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许可公司建设医疗机构的核准,并获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名称“上海天宸康复医院”,暂定级别“三级”,经营性质“营利性”。


图片来源:浚源建筑设计


公告披露,该项目投资估算人民币2.5亿元,项目资金来源为天宸健康公司自筹,而项目建设周期为17个月。拟筹建的康复医院将坐落于控股子公司上海天宸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天宸健康城”项目地块内,即将其持有的原宸南大酒店改建而成。


同时,公司拟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上海天宸康复医院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拟为“医疗服务、药品零售、食品经营、依托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医疗美容服务、非急救转运服务等(企业经营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许可证件经营)”。


消息公布后,5月27日,天宸股份一字涨停开盘,5月31日、6月1日两个交易日再迎大涨,截至6月1日收盘,其总市值超55亿。


十年无主营,曾数度谋转型


公开资料显示,天宸股份是一家上海本地房地产股,于1992年上市。据投资者报报道,曾几何时,天宸股份也是房地产界颇为“吸睛”的公司,实控人叶立培也曾被冠以“上海地产大王”的称号,上海诸多知名楼盘——名都城、西郊花园别墅、浦东上海银行大厦,都是在叶立培带领下开发的。


然而,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天宸股份的地产业务一蹶不振。2010年,天宸股份出售地产业务后,不再新增土地,主业停滞,仅靠拥有几百辆上海出租车的天宸客运以及少量物业租赁维持。


据蓝鲸财经批露,目前,天宸股份子公司天宸客运持有302辆出租营运车辆额度,占上海市巡游出租车保有量不足0.6%,市场占有率非常低,因此运营收入也极为有限,另外在“网约车”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2020年公司该业务甚至入不敷出,毛利率同比下滑13.42%,跌至-8.15%。


不过,天宸股份盈利也并不依靠出租车运营等业务,公司年报中也不讳言2020年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与往年相同,主要依靠绿地控股(600606.SH)进行利润分配。


公告显示,2020年天宸股份共实现投资收益约1.17亿,其中收到绿地控股2019年现金分红款1.11亿,其他分红收益16.67万。


据了解,在被股民戏称“十年无主营业务”的吐槽声中,天宸股份也曾多次尝试转型。投资者报称,2015年起,大股东就曾两次筹划重组。2015年9月欲收购几家污水处理厂,进军环保行业;2016年7月又称将进军教育行业,但这两次重组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流产”了。


本次转型医疗健康产业也在一年前已有端倪,2020年5月,天宸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全面提升健康居住地产项目闵行天宸健康城的开发速度。据悉,“天宸健康城”提供的是一站式全龄化健康居住生活解决方案。公司表示将通过“天宸健康城”项目以地产为基础,不断整合融入优质的健康、医疗、养老、教育等相关资源,逐步打造出极具有天宸特色且具备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上市公司扎堆康复医疗


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以及资本助推,康复医疗已成为诸多机构纷纷抢食的“香饽饽”,其中尤以康复医院备受上市公司青睐。


据健康点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已有1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康复医疗领域,其中的跨界而来。比如海宁皮城,其主业是皮革;三星医疗是由三星电气改名而来;湖南发展原主业是水力发电;万方发展则由房地产业务转型到医疗健康领域;而澳洋科技的主业则是粘胶短纤、棉浆粕。也有本身就从事医疗健康相关产业的公司,如昆药集团、天士力、复星医药、和佳股份华邦健康、恒康医疗、尚荣医疗、汉森制药、东富龙


而原主营为水产养殖的大湖股份,也于近年拿下东方华康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入局连锁康复,目前公司旗下拥有的康复护理机构包括上海金城护理院、无锡市国济康复医院、无锡市国济护理院、无锡市梁溪区国济颐养院、常州阳光康复医院等五家机构。


上市公司转型医疗,雄厚的资金实力可谓优势之一,不过,医疗行业壁垒深厚,具体到康复行业,人才及产业壁垒更是突破难点。据悉,中国康复医疗人才缺口极大,以康复治疗师为例,按照国际标准缺口就达30万人。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受资金回笼慢、公司管理层内部的分歧、跨界后的水土不服,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进军医疗服务领域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可谓挫折连连。而医院经营需要较长周期的市场拓展、资源积累和品牌建设等,并不是一门短平快的生意,因此,上市企业入局医疗既需要决心,更需要耐心和恒心。(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本文来源:看医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