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康宁医院再闯A股,中国最大精神专科医院集团的“双面战场”

已在港股上市的康宁医院,为何还执着于A股?创始人管伟立直言,这是为了还精神病人以尊严,为精神病人去掉“疯子”的污名。 对温州康宁医院(全称“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宁医院”)而言,A股上市,像一座必须跨过的桥梁。 在上一次冲击A

已在港股上市的康宁医院,为何还执着于A股?创始人管伟立直言,这是为了还精神病人以尊严,为精神病人去掉“疯子”的污名。

对温州康宁医院(全称“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宁医院”)而言,A股上市,像一座必须跨过的桥梁。


在上一次冲击A股失利3年后,他们重又踏上“征途”。


根据康宁医院6月24日发布的内幕消息公告,公司已经聘请保荐机构进行辅导,并根据保荐机构的建议进行业务调整。


事实上,这家由精神科医生管伟立创立,始建于1996年的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此前在二级市场已有一席之地——经过近20年快速发展扩张,康宁医院于2015年11月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成为国内第一家精神专科医院上市公司。“精神病概念第一股”,是它身上最醒目的标签。



2016年12月,康宁医院曾申请A股上市,经过漫长的审核,2018年1月23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显示,其首发未获通过。


与此次冲击A股失利相伴随的,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康宁医院曾在其港股上市招股书中称,“中国现时有1.8亿人患有精神疾病。”按照14亿人口计算,相当于每8个中国人里就有1个患有精神疾病。这个数据引爆了舆论,相关调侃段子一度充斥于社交网络。


大众总是容易记住一个事件最有戏剧性的部分。近些年围绕康宁的舆论,也总是离不开A股 IPO失利和“1.8亿人患精神病”的话柄。


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自从2009年爱尔眼科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之后,迄今十余年里,还没有第二家民营医院在A股成功独立上市。


在中国经营民营医院绝非易事,人才需求大、病人管理难的精神疾病专科民营医院更难。


然而,抛开资本市场逻辑和大众舆论的浮光掠影,站在医疗行业的角度打量康宁医院,你会发现它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集团,还是国内率先打破“铁门铁窗”传统印象,倡导“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有尊严的服务”,把精神病医院建得像酒店的民营医院。


△ 康宁医院内的咖啡厅(受访者供图,下同)


民营医院向来面临的是双面战场。A面,一只手需要伸向资本和金融的棋局;B面,一只手要伸向被公立医院绝对控制的医疗市场,获得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


孰难孰易,冷暖自知。一不小心,腹背受敌。


对康宁而言,即使A面遇挫,B面的成绩却在节节攀升——收入在全国精神专科医院中名列前茅;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三级甲等民营精神专科医院;通过评审正式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


在数百家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里,康宁一路高歌,甚至与公立医院共同跻身于精神病学科的行业第一梯队。


“康宁要在A股上市,初衷是为了还精神病人以尊严,为精神病人去掉疯子的污名。”创始人管伟立曾直言。


△ 康宁医院创始人、董事长管伟立


如今与3年前有所不同的是,A股IPO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企业上市的门槛更低了。


据安永会计事务所近日发布的报告,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预计共有247家公司首发上市,共融资2118亿元,IPO数量和融资额同比(与上年同期相较)分别增长109%和52%。


执着于冲刺A股的康宁医院,现在准备好了吗?较之上一次申请上市,现在的康宁有了哪些变化?和其他精神病专科医院相比,康宁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带着这些问题,八点健闻时隔两年再度前往温州康宁医院集团走访,并与康宁医院创始人、董事长管伟立,以及康宁多位负责人和医生进行了交谈。


业务布局重构,自有医院营收4年翻倍


根据2020年度财报,康宁医院自有医院运营收入9.78亿元,与2017年相比,规模翻了一番。


截至2020年末,康宁医院旗下医疗机构数量达到24家(包括1家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运营床位数增至7483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淨利润7000万元,较2019年增长22.2%。


同行说管伟立,“那个小个子的温州人,反应很快。”


最近4年,二级市场的资本一下涌进来,无论规模扩张还是业务调整,曾经做不了的事管伟立按预想都做了。试错之后,管伟立迎来了创立康宁以来的“清醒时分”。


简单概括4年的变化——不在地域扩张上硬碰硬,从北方和大城市“识趣”回缩,深耕江浙区域;不在业务板块上与公立医院硬碰硬,在总部以外区域甘当公立医院的补充。


地域布局上,2018年是分水岭。


2018年之前,康宁的主要策略是扩张,触角迅速伸到了浙江省外,进入北京陕西、山东、河北等多个地区。


“那时并购比较多,国内市场的医院并购火热,投资也热。2015年港股上市后,有了钱,当时希望通过并购和托管尽快把体量做大。”康宁医院董事会秘书王健介绍。


2018年之后,民营医院的经营环境骤变。投资不火了,“甚至有些公司开始甩卖民营医院”。市场的降温,折射在康宁身上,是浙江省外收购医院经营状况的不乐观。


康宁调转方向,地域策略改为“省外收缩、省内深耕”。“2018年起,浙江省外的布局在收缩,不再在市场上大幅扩张。浙江省内还是继续在建,省外经营不好的,陆续都处理掉了。”王健说。


业务板块的新开局,则是在上市港股后的第二年。


此前,康宁的业务以重症精神病为主。2015年港股上市后,康宁在另外两个板块开始布局。


一个板块聚焦轻症。焦虑抑郁失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业务在2016年开始迅速发展。


△ 康宁医院儿童青少年日间发展中心


另一个板块聚焦老年精神科。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康宁发现老年群体的抑郁、记忆障碍、阿尔茨海默症在临床多发,于是在2016年创办首家集团内老年病医院——温州怡宁老年医院,2019年又收购了温州慈宁老年医院。此后康宁动作不断,以老年精神科为特色的老年医疗业务板块,也在集团内的其他医院陆续布局。


公立医院的扩张势头,不管会不会影响到精神专科领域,康宁都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如果将来国家对精神病这块供给量增大了,一些比较重症的患者就让公立医院去服务,我们还是优先考虑服务轻症或是老年患者,进行差异化的发展。”王健说。


老年业务的市场需求,远远超过了管伟立的预估。


短短几年间,康宁医院的老年业务板块,床位数很快增加到了900张,床位使用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从2016年开始营业,现在老年业务板块的营收达到集团医院全部营收的近25%。”


之前申请A股上市时,被发审委质疑的托管业务问题,在这几年也得到了调整。有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终止了托管合作,有些则改制为有营利性质的有限公司。


而据康宁医院官方披露,其下属温州国大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及配套物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开发等业务),也于近日订立协议转让给管伟立。剥离涉房业务,同样是为A股上市做准备。


回归A股的“执念”:不仅仅为了融资


港股上市照样能融资,康宁为何还执着于A股?


管伟立坦率地说了三个目的:一为打破对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偏见;二是为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三为医院长远发展争取资本市场更多的支持。


1996年,作为精神科医生的管伟立从公立医院出来,创办康宁的重要原因就是,“重症精神病患者被当作疯子一样对待,关在铁门铁窗里;精神病医院是又脏又臭的疯人院。”


管伟立不理解,凭什么都是医生,自己照顾的患者就要活成这样?精神病人凭什么就没有尊严?


反抗污名化,是管伟立从精神科医生到精神病专科医院集团创立者,一路放不下的执念。这个执念伴随着康宁建诊所、盖院区、成立医院,再去港股上市。


堪比星级酒店的前台和接待区,同样宽敞明亮的住院区,和人们想象中的精神病医院截然不同。(详见八点健闻往期报道《我在这家精神病院的重症病区住了一晚,体验和想象截然不同》)


“我们的医院就是舒适的,我们的患者应该得到有尊严的照顾。”这可以说是管伟立赋予康宁的“核心价值观”。


△ 康宁医院病房


在员工看来,管伟立在近乎偏执地做着给精神病人“去污名化”的事——“我们医院总在装修,人们笑管院长,医院赚了点钱都花在装修病房上了。”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唐伟告诉八点健闻。


王健道出了管伟立的良苦用心:他一直希望通过一些渠道发声,让大众明白,精神疾病其实是和其他疾病一样,像感冒一样。“希望大家有更客观的认识,这对民众的精神心理健康会有很大的帮助。”


管伟立希望通过回归A股,把影响力做得更大一些。


在港股上市,康宁一样能融资,“但买港股的人太少了,能影响到的人不多。如果有机会在中国内地上市的话,可能至少大家会更多地去谈论这个东西,而且可能因为买了康宁股票,会想更多地了解公司,或者更多地关注这个行业。”


而随着康宁逐渐发展壮大,通过资本市场的助力,去做更多的为患者服务的事情,这一点自不待言。


寄希望于上市来吸引人才,则是为了解决更深层的行业痛点,着眼更长远的未来。


精神科病人的护理和治疗,最消耗人力,国内精神专科人才却常年不足。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指出,我国至少需要10万名精神科医生,才能真正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人数仅有4万余人。要补上这一缺口,绝非朝夕之功。


人才的问题出现在更前端,此前我国仅有6所医学类高校设置了精神卫生专业,直到2016年才又增加了11所——其中就包括温州医科大学。2016年,康宁医院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创办了精神医学学院。“期待联合办学,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精神医学人才,当然更希望其中有一部分能到康宁来工作”。管伟立毫不隐瞒自己的“私心”。


康宁要“给患者以尊严”,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自然离不开更高水平的人才。“我们20多年一直在脚踏实地的做人才梯队培养,康宁现在每年都会有服务满20年的员工,我们会发一个金饭碗,全金的。”


如何吸引人才,管伟立也在观察同行。比如,已在A股上市的爱尔眼科。“爱尔眼科做得很好,他们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和合伙人计划,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对优秀医生的竞争。A股上市公司可以给员工做股权激励,有股份的话,医生会觉得是在给自己干。”


对民营医院来说,吸引高层次人才很难,爱尔眼科的“妙招”,管伟立很想学过来。


眼下,康宁医院里在2018年前入职、规培合格的医生和护士长大都享有激励股权。如果能在A股顺利上市,员工持有的股份价值可能得到体现,有助于留住高素质人才,也有利于吸引新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长远可持续的机制。”


难以复制的“康宁模式”


抛开刻板印象,在“精神病概念第一股”的光环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康宁20多年来积淀的发展理念。


1993年,年轻的精神科医生管伟立与他当精神科护士的妻子,双双“逃离”公立精神病院,自己开办了一家精神科诊所——这便是康宁医院的前身。


3年后,康宁医院在此基础上诞生,起步即是500多个床位——按三甲医院的标准建设。建医院需要投入几千万,管伟立自己当时的身家只有几百万,占大头的部分都是跟同乡借的。在90年代,几千万元相当于天文数字。“好在是温州,温州人借钱还是没问题。”时隔多年,管伟立提起往事还是充满自豪。


在康宁之前,已经有很多民营的精神科医院,但规模达到2万多平方米,并且是自建的全新医院,设计规划建设都达到了当时国内精神科医院的领先水平,康宁在业界可谓独树一帜。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管伟立夫妇提出不要用铁门铁窗来管理精神病人。在当年,全国各地的精神病医院,名为医疗机构,但更像是精神病人的管制机构。管伟立想改变铁门铁窗甚至铁脚链的现状,不亚于掀起一场行业变革。


康宁医院建起来后,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来参观的同行络绎不绝。


管伟立对待同行的参观非常开放,在他看来,如果通过参观交流能提升国内精神科医院整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那对整个行业是好事情。但他同时也坦言,同行可以参考康宁持续改善的硬件设施,但康宁20多年来通过实践积累的管理模式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却很难被复制。


2008年,山东一家省级精神疾病医院,由院长带队,到康宁医院学习经验,“想把所有的理念都学过去,回去更新医院的新病房。”


精神病医院的病房,门多、锁多、钥匙多。彼时,为了安全,每层楼只设置一个卫生间,病房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对于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而言,独立卫生间一旦被反锁,就意味着病人自杀的可能,危险性翻倍增高。


但康宁每个病房都有独立卫生间。一方面,他们认为病人管理上做得到位,医患之间信任度较高,极端事件概率低,设置生活阻碍没有必要,并且影响患者的心理和康复;另一方面,康宁在重症精神病患者进院时有分级,先在独立病房观察1周,按照自伤和伤人等多维度衡量,再送去不同的病区。


来调研的那位院长看到说,“你们能做,我也能做。”于是回去马上盖了一幢一样的4层楼病房。


2014年,管伟立再去山东交流。走进从康宁“复制”过来的病房楼里,他却看到,每个病房里虽然有卫生间,“但每个卫生间的门上,都挂着一把小锁”。


管伟立诧异,“院长,病房的洗手间都建了,怎么又锁了?”护士长跑过来说,“我们还是让病人去每层楼的公共卫生间,那样更安全。”


这个对比,更加坚定了管伟立对康宁运营思路的信念。“管理的理念取决于为了谁。究竟为了病人方便,还是为了自己方便。”


对于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管伟立也充满信心。“别人无论来多少次,看到的都是我的昨天,最多看到今天,他不会想到我明天是什么样子,因为我天天在改变。”


管伟立认为,现在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一个大概念,不单单是重型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拿刀砍人的病人,精神卫生是一门“幸福学”,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一生当中,在某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心理困惑。如果没有专业的帮助,他的生活质量就会很低,甚至有时候一念之间做出极端行为,一条生命就没了。”


按世卫组织披露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但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在中国,受到精神障碍困扰的人群超过1亿。


从青少年到老年,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管伟立指出,精神科医院的服务,应该满足民众各种不同的需求。“在门诊住院治疗期间,要有更好的就医体验,要不然你去铁门铁窗关在里面,没疯也疯了,是不是要逃跑?如果能在一个酒店式的就医环境里得到专业的服务,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谈到未来,管伟立希望紧跟世界前沿的技术,通过康宁的服务,来帮助更多的人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希望归希望,如果此次回归A股成功,康宁是否会迎来他们期待的局面?一家民营医院,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做到“重塑精神病人尊严”?在未来中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中,民营医院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诸多问题,都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李琳丨撰稿

刘冉|编辑

季敏华|统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来源:八点健闻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