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为故事原型的大片《中国医生》,与其说是灾难大片,更像是一部纪实电影,影片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着现实原型。 作者|子叶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如若介意,请
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为故事原型的大片《中国医生》,与其说是灾难大片,更像是一部纪实电影,影片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着现实原型。
作者|子叶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如若介意,请谨慎观看。)
以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为故事原型的大片《中国医生》,与其说是灾难大片,更像是一部纪实电影,影片中的人物,很多都有着现实原型。
如张涵予饰演的医院院长张竞予,原型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生陶峻,原型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抗击新冠肺炎专家救援队成员桑岭。
而梅婷饰演的领导虽在影片中没有标注姓名,但业内人士一看到这个造型,就明白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从2020年2月5日凌晨抵达武汉,一待就是80天、被网友称为“硬核局长”的时任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

离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而这部片子,将观众的视野再次带回到疫情最肆虐时的风暴眼: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剧组有专业的医学顾问——有报道称,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冉晓、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护士长刘雪晴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技师熊薇、护士长徐敏受邀入组,与剧组同吃同住148天。导演充分赋权,冉晓只要发现影片拍摄过程中出现医学错误,可以随时喊停,修正后再重拍。
有了医学专家的质量把控,影片的手术细节非常真实、医院工作场景还原度极高。或许对于很多非医务工作者而言,从来不知道当初自己居家隔离时,后方的医院战场上竟然上演着如此残酷的生命守卫战,因此带来的震撼可能是极大的。
另一方面,不少医务工作者观影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一方面这是一部向医护群体致敬的影片,而另一方面,宏大叙事背景下,有些镜头和情节也真实还原了中国医生的日常。
心肺复苏半小时也没救回患者
朱亚文饰演的广州援鄂医生陶峻,为患者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心肺复苏,仍没能将其救回。患者被宣布死亡后,陶峻医生像没有听到一样,仍在为其进行心脏按压,身边的人都心有不忍低下了头。而最终,陶医生仍无力回天,深感挫败。


这个情节,一下子就让影院里很多观影者落泪了。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面对这样的落差,但这样的场景,谁说不是医院、医生所面对的日常呢?
几年前,网络出现一张国外医生蹲在医院外痛哭的照片传到了国内,一名急诊室医师刚眼睁睁看着19 岁患者的生命在手中逝去,蜷缩在水泥墙前大哭,这一场景也引起了国内医务群体的共情。

医生抢救病人但无力回天时,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一些医学相关的讨论话题中,一位网名为“我就是嚣张你咬我啊”的网友表示,是一种没能把年轻生命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无力感。
“学医的同学说,上手术台是跟阎王爷打架,压力大得很,打不过就走个人。救不过来,一个屋的人半天都说不出一个字。”
哪个规培医生不是被训着成长?
易烊千玺饰演的杨小洋,是一位规培医生,在紧急抢救关头需要为患者行“气管插管术”,这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不可少的技能知识之一,但他没能完成,被陶峻医生diss,说医生连这个都不会。
杨小洋痛定思痛,不断在仿真人身上练习,终于在抢救患者的关键时刻顺利完成气管插管,上级医生对于他的成长和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


说到规培制度,国内的规培制度最早在上海先试先行,2010年开始率先实施,2014年,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全国全面启动。
实际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很早就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而国内实施七年来,培规制度一路遭受了很多质疑,有人说是医院压榨劳动力,也有人说学不到东西。那么从培养过程和效果来看,规培的意义究竟何在?一位简介为“小医森”的网友“爱吃猫的鱼”分享了自己的规培经历。

或许,如何看待规培过程和效果,每个人想法各有不同。但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从医,就是选择了一辈子的学习,如何从实践中学到更多临床知识,恐怕也是作为医生必备的学习技能之一吧。
传说中的医院“鄙视链”
影片中,陶峻医生刚来到金银潭医院,得知麻醉科医生也来到抗疫一线,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麻醉医生大喊一声,麻醉医生怎么了?!我们整个医院都来了!
后来全院开会,作为从一线城市顶级医院前来支援的专家,陶峻医生的桀骜不驯表现得更为明显,吐槽医院设备不行、居然还停电、医生不敢插管……


这两个场景,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传说中,医院存在着一条肉眼不可见的科室“鄙视链”:

而从医学生就业选择来看,择业标准除了地域、城市,还有医院体量、级别等,不同城市、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一条“鄙视链”呢?不敢瞎说,各位从医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自由发挥一下。欢迎留言探讨。
困扰医护的医患纠纷
无论是影片开头,袁泉饰演的文婷医生遭遇一对小夫妻的语言暴力,还是张竞予院长遭遇的肢体暴力,对于医护群体来说,这样的医患纠纷都可谓是家常便饭。在突发疫情这样的非常规状态下,医疗资源被挤兑,家属患病/去世,身边不断有人倒下,无论是病人,还是医护群体,都面临着紧张惊恐的情绪压力,一些不良情绪也更容易被激发出。

可以说,医患纠纷是让很多医护无比困扰,也无法避免的一大难题,即便不是疫情造成的高压状况下,这也是医务群体需要面对的日常。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处长杨震专业处理医患纠纷近十年,他曾撰文为医护同行写下一篇“平安定律”。文中写道,“医院里最不缺的,就是痛苦。人生的各种痛苦与积怨,也最容易在医院中被叠加、被放大。”因此,他建议,对于复杂的时代因素导致的绝望群体,绝对不要成为压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中对于医患纠纷的分析和应对,很有社会学启示意义,非常值得一读。(专业处理医患纠纷八年,他为医护写下这则“平安定律” )
你的康复,我的心愿
疫情终将过去,口罩终会摘下。曾经对医生恶语相向的小夫妻,双双感染新冠。即便是在医院救治期间,仍对医生不满,希望换医生,但医生不计前嫌对其进行救治,二人康复后,在街上遇到救治的医生,又双双向医生鞠躬,表示感谢。
现实中,这样戏剧化的剧情或许不会出现,但是,收到患者感谢也是医生执业生活中的日常。而患者康复后的笑脸,可能也是很多医护的从医初心,并为之坚守的原因之一。
毕竟,“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本文来源:看医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