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创新药企“破发”魔咒,明年还将持续

医药创新行业已存在泡沫 2021年,数支医药类新股前赴后继,赴港上市。 聚焦于小分子肿瘤靶向的和誉生物,5年来被投资机构竞相追捧,上市前累计融资金额达到2.63亿美元;腾盛博药,凭借国产新冠特效药的概念于今年7月成功登陆港交所;微泰医疗、康诺亚等众多创

医药创新行业已存在泡沫

2021年,数支医药类新股前赴后继,赴港上市。

聚焦于小分子肿瘤靶向的和誉生物,5年来被投资机构竞相追捧,上市前累计融资金额达到2.63亿美元;腾盛博药,凭借国产新冠特效药的概念于今年7月成功登陆港交所微泰医疗康诺亚等众多创新药业也在资本上市分得一杯羹。

这些上市公司的股价,目前都属于破发状态

不仅这几家公司,医药资本市场正经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在生物医药投资火爆的背后,港股和A股都出现了“破发潮”。特别是,自2020下半年起,港股医药IPO的热度尤其下降明显,“赚钱效应”也大不如前。此前上市的创胜集团、药明巨诺、云顶新耀目前均跌破发行价。

港股生物医药的上市热,究竟是泡沫前的虚假繁荣,还是医药行业迎来的新机遇?

01 存在行业泡沫

11月5日,三叶草生物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收盘时报收12.98港元,相比于13.38港元的发行价下跌2.99%。

这已经是近期港股医药股中首日表现比较坚挺的了。随后几日,三叶草生物的股价持续下跌,最大跌幅达到30%,截止11日收盘,报9.17港元,总市值106.2亿港元。

这不是港股第一次上演生物医药破发潮。

仅是今年第三季度,7支未盈利生物医药新股:心玮医疗、创胜集团、堃博医疗、先瑞达医疗4只新股处于破发状态。跌幅最大的是由高盛中金保荐的心玮医疗,自上市至今股价已被腰斩。

A股的场面同样不好看。10月28日上市的成大生物首日表现更是令人大跌眼镜。截止收盘,股价跌幅达到27.27%,位列A股市场当天跌幅第一。不少投资者原以为能在这只“A拆A”第一股上狠狠地赚上一笔,但没想到被牢牢套住,至今尚未解套。

不少中签的股民不禁惊呼,“医药中签新股躺着赚钱的时代,已戛然而止。”

港股新政实施三年来,已有超过30家未盈利医药公司成功上市。但这些公司顶着光环上市,在资本市场表现却平平,嘉和生物、基石药业、华领医药等多家公司长期处于发行价之下

健识局梳理发现,这些跌破发行价公司的产品多数没有真正的创新。近期上市的微泰医疗、先瑞达医疗、归创通桥等医疗器械公司,主打产品还是围绕在取栓支架、药物球囊、胰岛素泵、介入诊疗等产品。

有业内人士向健识局表示,虽然这些产品或许有创新的技术点,但与目前市场上流通多年的产品,从治疗的本质上没有根本突破更何况,这些产品今后很有可能将面临全国集采。

嘉和生物主打的是PD-1,药明生物、中国抗体的主打产品是CAR-T,复宏汉霖的主推产品则是生物类似药这些产品的确是市场炒作的热点话题,在消息层面赚足了眼球,深得资本市场的信任。不过,这些公司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利润回报。

此外,和铂医药、德琪医药、云顶新耀等公司尚未有产品推出,不被资本看好,公司股价跌破发行价,也属正常。

也有一些公司,上市后股价暴涨,如荣昌生物、康希诺等,目前相比于发行价至少翻倍。而这背后,无非是因为它们产品具有独特且稀缺的属性。以荣昌生物为例,这是首个国产ADC药物并获上市批准的企业,而康希诺则通过新冠疫苗在资本市场上赚的盆满钵。

亦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上市公司的产品没有明显优势,也可以在舆论上做文章。例如诺辉健康抛出“中国癌症第一股”的概念,而再鼎医药则是国内License in模式的引领者。

02 破发还将持续 大批药企同质化创新

“大批创新企业的集中上市,让资本市场发现医药市场并不稀缺,导致公司股价始终上不去,行业存在泡沫现象。” 面对行业如此的现状,某知名投资机构的操盘手向健识局表示,适度泡沫现象的出现,足以证明医药行业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

该操盘手认为:“上市即破发”的状况,预估会持续至2022年上半年

当然,股价的短期波动,也受到市场环境、行业政策、公司近况等诸多因素,不能直接等同于公司价值。从宏观、长期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上市热并非偶然

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进程加速,百姓健康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容。以恶性肿瘤为例,自港股上市新规发布以来,很多创新药企都把PD-1、ADC、CAR-T等热门品种作为研发和上市的重点。

尽管创新药企上市热是行业趋势,但现如今跌破发行价也证明投资者的担心。

仔细观察港股表现欠佳的医药企业,创新产品趋于同质化,几乎都聚焦在抗肿瘤药、细胞免疫疗法等热门赛道,导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人才匮乏。

根据《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VEGFR、PD-L1 等靶点开展的临床试验均超过60多项,而市场上最被企业追捧的PD-1,临床试验数量接近100项目

在医保国谈和药品集采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产品扎堆、同质化竞争无疑会让企业选择降价去争夺市场。

以PD-1为例,信达2019年将“达伯舒”的年治疗费用降到10万之内,率先通过医保谈判之后,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的PD-1药物也齐齐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年治疗费用最低的已降到5万元。

就在本周,PD-1再次进入2021年医保谈判,降价竞争之势在所难免。根据东吴证券的研报显示,本次谈判后国产PD-1的年均治疗费用会降低至3.5万元以下

显然,在药企之间的大幅降价面前,“以价换量”并不完全代表着盈利增长。

现如今,中国创新药产品尚属于起步阶段,自研药品的成功率低,亦有药企选择通过国际合作,将全球最最优秀的品种快速引进中国市场。

虽然通过合作从外部引进是中国医药生物创新产业的“捷径”,但对资本并不是最性感的故事,这对License-in药企都是一种考验。作为这一模式的代表,再鼎医药的股价大受影响,一路下跌。自9月9日至11月12日,再鼎医药港股股价从1148港元跌至670港元,跌幅超过40%。

03 尚属行业早期 “破发潮”让创新回归本质

中国创新药领域和国外一样,产品的稀缺性才能提高资本的价值。

回顾中国创新药的发展,虽然在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出现了三次热潮,但相比于与发达国家,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

由于资金和人才持续投入不够、不重视基础研究、缺少前瞻性思维和战略眼光等诸多因素,中国很多创新药的研发只能是针对国外已知靶点的“跟踪性创新”,不易出现自主研发的项目。

更让人担忧的是,大量资本涌入加速创新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拔苗助长”。已有投资人向健识局表示,他们在考察项目时,发现每家创新企业缺乏的人才类型大致相同,这对行业生态形成破坏。

创新药产业作为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与资本寻求数倍回报的属性暗合,但要陪伴十年的“领板凳”并不是每家资本都能做到。彼时,为实现短期利益,资本坐等上市后直接套现“走人”,如此以往,会透支创新产业的发展,原本根基不稳的创新生态也将毁之一旦。

健识局获悉,各家医药上市公司目前正在调整策略。嘉和生物将PD-1单抗产品策略侧重中国市场的差异化适应症。而恒瑞等传统药企尽管失去了研发的先发优势,但他们选择加大市场的推广力度。

尽管创新药的大环境正不断优化,但“破发潮”给资本市场的医药股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业内普遍认为,无论创新药企今后如何发展,商业化变现才是企业生产的关键

但在现阶段,国内创新药产业发展尚处于早期,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公司。IPO的破发现状让很多药企回归到新药研发的本质,这对于中国创新行业的发展反而是利好

如今能够掌握行业发展历程中核心资源的企业,立足市场的差异化经营,从长期来看都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文 | 小米

运营 | 言宁

#药企##破发#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