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创新药的2022:重建行业逻辑

逻辑在重构 过去的一年,创新药市场曾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家药监局总共批准76款新药上市,其中本土创新药27款。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获批数量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1款,成为近5年来中药创新药获批最多的一年。 年中,复兴凯特和药

逻辑在重构


过去的一年,创新药市场曾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家药监局总共批准76款新药上市,其中本土创新药27款。


值得一提的是,中药获批数量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1款,成为近5年来中药创新药获批最多的一年。


年中,复兴凯特和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接连获批;12月,腾盛博药新冠特效药上市,实现中国新冠特效药物研发“零”的突破;8月,荣昌生物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以26亿美元的成交额创下纪录;仅仅在4个月后,这个记录就百济神州打破,用29亿美元的高价把TIGIT抗体卖给了诺华


但硬币的另一面,创新药市场也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下半年,多位药企人士向健识局表示,内卷与政策双重夹击下,新药研发效率、投入回报比都在不断降低。

据万德数据,2021年中国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投融资数量创下了五年来新低。截至12月中旬,行业累计融资额只有451.57亿元,不及2019年的一半


资本市场上,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破发无论在港交所还是在科创板都成了常态。资本开始重新审视创新药市场,在投机游戏中期待得到价值回报,本就是一场十足的冒险。如今,游戏逻辑终于要开始被改写了。


梦碎2021


11月15日,创新药龙头企业百济神州获批登陆科创板,实现“三地上市”。不过,百济神州没赶上好时候,首先在线上认购阶段就遭遇1.99亿元的弃购,12月7日上市首日即迎破发。


百济神州的破发,成为压垮整个生物医药行业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7月初,CDE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点燃本轮“讨伐”创新药的导火索。9月,海和药物因自主研发能力存疑,成为首个被上市委否决的生物医药企业。


另一边,港股的场面同样不大好看。健识局粗略统计发现,包括北海康成、昭衍新药、科济药业在内,今年在港股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有接近一半出现了首日破发的情况。但在前一年,登陆港股的22只医药新股中,仅有和铂医药、药明巨诺、海普瑞先声药业4家出现了这种情况,首日破发率仅为18%左右。


另一个让人诧异的现象是,2021年以来,在港上市的医药企业多达34家,比前一年多了10家左右。但IPO募资总额却远不如之前,722亿港元的总募集资金额比上一年的845亿港元下降了大约15%


二级市场的表现是一级市场的传导。创新药企在资本市场上拿钱的难度正在不断增加,不得不被赶到港交所、科创板上。就像一批没熟的西瓜,着急要放到市场上去卖,自然卖不出高价


时间倒退回2010年代前后,情况还完全不同。当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生物医药人才集中归国。同时期,医改加速新药审批流程,政策红利释放,医药领域曾备受资本青睐。


正因如此,一大批会“讲故事”的创新药企也得以快速完成资本化。如天境生物在在赴美上市之前,累计融资多达4.2亿美元。其中,高达2.27亿美元的C轮融资金额一度创下国内创新药领域C轮融资之最。


但热情总有消退的时候,比如现在。万德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2月中旬,中国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类投融资情况远逊于前几年,仅为451.57亿元左右。较之于2020年的742.86亿元降低了将近40%,比起2018年巅峰时期的1180.87亿元,更是少了60%以上



行业不是没有察觉异动。有人认为这是好事,降低的热情代表创新药正在回归价值理性;也有人唱衰,认为创新药“要完了”。无论是“挤泡沫”还是成为“弃子”,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创新药市场正在陷入变局。


原因其实也怪不了别人。


不愿再等


12月,脉脉发布《2021人才吸引力报告》。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接近40%工龄在1-3年内的人,在体制内“铁饭碗”和“35岁即失业”的互联网大厂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稳妥成为当今年轻人追求的精神避风港,同样也成为投资者们面对诡谲的医药市场时的心态。


过去,投资者容忍“十年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和回报时长,是因为他们相信代表着最前沿科技的生物医药没有被唱衰的道理。


今年医保谈判期间,一位到现场“打探消息”的投资者对健识局表示,曾经他“最看重的正是长线价值”。放长线才能钓大鱼,潜力在,回报只是迟早的事。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他毫不犹豫地押注了一家A股PD-1药企。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无人不知,但前提是,你要能跟巴菲特一样活得够久。


从业者脑海中有着对未来的理想预期,PD-1一度被誉为“千亿市场”,因而制造了市场对PD-1过度期待。截至2021年,国内市场的PD-1/PD-L1产品已达12个,但在研的PD-1/PD-L1产品仍接近百个。


PD-1的蓬勃发展给了医保最好的砍价理由。如今的PD-1产品实难重现如“K药”那样年费近30万元的高回报。今年1月1日,2021版医保目录正式实施,有消息传出,百济神州的PD-1替雷利珠单抗由原来每瓶2180元降至1450元,年费降至4.6万元左右。信达的PD-1更是给出了1080元一瓶的超低价


大降幅面前,以价换量也无法保证盈利持续增长。回报晚可以等,但市场缩水,相当于砍掉了获得回报的通路。



但几家PD-1企业至少还能挺立在资本市场上,更多的“创新药企业”在二级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无法给市场持续的信心,影响的是整个行业的形象。


曾经梦想实现“价值投资”,却最终败给了现实。投资PD-1生产企业的那位投资者,指着公司的股价K线图对健识局表示:“它让我赔死了”。


割肉是不会割肉的,永远也不会割肉。只是接下来如何,这位投资者还没有想好。


还能扳回一局吗


败给了时间后,创新药市场的投资逻辑很有可能被重构。


资本很难再在一眼看不到回报的选手上继续押注,而是转向快速变现。过去一年,餐饮、新消费等能实现快速流水回报的行业得到资本青睐。在这些行业里投资,至少能很快看到“回头钱”。


医药行业并非无法实现快速资金回笼。在几年前,license in模式倒是一度让诸多没有根基的创新药企业乘风而起,快速脱颖而出,如再鼎医药


但2021年7月,海和医药等一批失败的IPO案例让投资机构看到了license in的风险,缺少自主研发实力、一味引进的企业已不再看好。



就连再鼎医药自己也开始谋求充实自己的源头研发能力。今年10月的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再鼎医药研究及开发首席运营官阎水忠对健识局表示:“license in模式”是外界对再鼎的误解。随着产品管线的成熟,再鼎未来将逐步加速自主研发进程。


调整战略,开发差异化的产品似乎是一条出路。在PD-1领域,既然肺癌、黑色素瘤是兵家必争之地,就绕道而行,比如复宏汉霖和思路迪瞄准能够进行“泛癌种”治疗的冷门靶点MSI-H。但能走向这一步,需要从药物研发之初就有规划。半路转型,已经来不及。


地球缺了谁都会继续转,医药健康产业也不会因为创新药的困局止步不前。


今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哈佛中国论坛上,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表示,截至2050年,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将达到GDP的20%,甚至超越目前美国的水平,这是一个“不需要纠结和质疑”的市场。


唯一的问题是,谁能够活到2050年?


文 | 古月

排丨运营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