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市场人眼中的医学驱动

来源:洞见力鼎/作者:与同2020(思齐专栏作家) 医学驱动和市场驱动有什么区别?笔者认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Ø市场驱动更关注Patient Flow,更趋向于市场营销,侧重点在是否有足够有吸引力的生意。先有生意评估,再

 

 

none="shifuMouseDownSummer('shifu_sum_002')">

医学驱动和市场驱动有什么区别?笔者认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Ø市场驱动更关注Patient Flow,更趋向于市场营销,侧重点在是否有足够有吸引力的生意。先有生意评估,再结合诊疗洞察评估生意获得的机会。

 

Ø  医学驱动更专注Patient Journey更趋向于医学洞见,侧重点是在优化医生诊疗习惯、满足患者诊疗需求。先有患者诊疗的医学洞见,发现诊疗中产品的机会,而后评估生意是否有营销价值

 

那么在医学驱动的时代里,如何去提高医学洞见呢?

 

none="shifuMouseDownSummer('shifu_sum_002')">

01

疾病诊疗路径了然于胸


医学部MA、MSL等岗位更乐于招聘医学专业,临床医生优先,Why?

医学部岗位最核心的价值是医学洞见,疾病诊疗路径了然,方才是医学洞见的基础 ,若不能做到疾病诊疗路径足够清晰,则在跟KOL沟通中,一方面无法做到深入诊疗沟通,获取不到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沟通中无法识别机会信息,就更谈不上医学洞见了。

02

及时了解医学诊疗新进展


“医学洞见内涵就是找到可实现、可触及、可关联的未被满足医学需求的机会点。临床医生的治疗观点中揭示的药物可以能够发挥会显示其解决未被满足的治疗需要的机会,通过这个机会,制药公司和利益相关者可以成为合作伙伴。临床洞见是真实世界知识。它可以是:治疗观点,诊治行为,事实和数据,产品优势,潜在优势。”

其中提到的诊疗观点往往需要医学经理掌握最新前言疾病领域内的诊疗新进展,且能够融合目前诊疗现状,进而才能更好的在KOL维护中提高医学洞见。

03

掌握具有医学洞见的产品知识


不言而喻,充分了解产品是市场体系、医学体系童鞋都必须具备的,市场需求和医学需求均是建立在和产品结合的。医学部学习产品的侧重或区别是什么? 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跟医学需求关联,这是医学体系童鞋需要明确的,这样的医学洞见后的产品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才能为医学驱动服务。

04

结合医学洞见提出产品最优临床解决方案  


医学对应到临床,药品对应到治疗,结合临床医生医学诊疗需求提出临床最优的诊疗方案,若该诊疗方案含有我们产品,则可形成和临床医生的医学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最重要但是也最难做到,需要前面几点充分的历练。

05

医学洞见驱动的医学事务


笔者不具体介绍医学事务,着重就医学部的工作中心“医学洞见”展开讲解医学项目(医学事务主要分支)设计的几个出发点或目的:

1、以提高医学洞见能力为目的的项目设置

大部分国内企业的医学部建立的时间都不长,且医学部人员大多为临床医生转行,大部分未以客户的方式接触过临床医生,思维转变会有点难,迅速提升最好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多跟临床医生接触(好多公司MSL、MA的KPI考核中增加每周KOL拜访次数也有这方面考虑),多探讨多交流。

但是往往要跟临床医生深入沟通是需要有项目做桥梁的,一来一回的,就能够建立比较好的医学合作伙伴关系。因此需设计提高自身医学洞见能力类的项目,以病例观察为例,若跟客户合作开展一定例数且高标准符合医学需求的病例观察,过程管理中,重点关注/跟进几个客户,加深项目的持续沟通。


2、以提高医学洞见为目的的项目设置

如沙龙会(含MDT)、KOL常规维护等,通过拜访KOL,发现其中医学洞见到的机会,进而组织开展提高医学洞见的会议等是医学事务中比较重要的板块,因为一个人的医学洞见很难有市场说服力、很难形成转化,一群人的深入交流形成共识方可形成医学洞见转换,进而实现真正的医学驱动。


3、以实现医学驱动为目的的项目设置

指建立在医学洞见发现诊疗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医学洞见,且该洞见和产品相关,可以和临床医生建立医学合作,合作的项目可以为临床研究、科研合作、及以目标医生为轴心的可以满足医学驱动的其他形式。

医学洞见以外,对内一方面得考虑到 兄弟部门信息共享、间协作驱动的需求,设置内部培训、学习等项目 ;另一方面 需要设置加强部门内部持续学习的项目或措施,保持医学驱动的领先性。

笔者作为一名市场人,认为 医学驱动和市场驱动没有本质的区别,两种思维逻辑只是侧重点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今的商业环境相比过去变得更加动态、复杂和难以预测,有时候单个部门的力量已经不足以高效、迅速地解决问题两者需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开放包容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医学部和市场部有关产品规划、策略制定等和医学、市场驱动相关的,均需要多种形式的高频次的Open的展开基于事实洞察的沟通和交流。

未来的医药市场谁能在学术转型中占领制高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医学市场联动的系统效应能发挥多大(这也是很多企业设置市场医学部由一个Leader管理的原因)!

本文来源:医药代表 作者:与同2020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