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学科年度盛会,竟然人迹寥寥......

医药市场部的实践者。 近日,笔者参加了某学科的一场年会。虽然会议的受众被定义为“青年”,但作为学科的年度盛宴,理应呈现出一派人声鼎沸的向荣景象。 可是,在两天的会议里,除了开幕式中东拼西凑的七、八十人,更多时候,诺大的


 

 

近日,笔者参加了某学科的一场年会。虽然会议的受众被定义为“青年”,但作为学科的年度盛宴,理应呈现出一派人声鼎沸的向荣景象。

 

可是,在两天的会议里,除了开幕式中东拼西凑的七、八十人,更多时候,诺大的会场里人迹寥寥,这似乎与线上5000+参会人员的盛况格不相入。

我小时候有很多节日,五月一日是劳动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七月一日是共产党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产党军队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产党中国的生日,还有元旦和春节,因为我父亲是北方人,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饺子。

 

或许,有很多人会把这种现象归咎于疫情和线上会议的繁荣。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答案:

笔者今年已十几次化身“医生”在各种“云会议”中充当听众;在我的微信中,线上会议互助群里参会的价格是20元/次,或者也可以选择互助的方式平等交换;而我相信以上这些现象绝非个例。

 

所以,每当面对线上参会人数成百上千的跳跃,我会恍惚:也不知荧幕前的繁荣究竟是青翠绿洲还是海市蜃楼。

 

会议的初衷早已变味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这样的现象会让我感到沮丧。学术会议是我们助力销售的常规武器,但有时现实似乎背离了美好的初衷:一场会议的始终,虽然各方都费尽辛劳,但过程似乎就像拉线的皮影,一颦一笑都是身不由己的安排。

 

过多的会议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貌似我们又别无选择。

 

企业层面上,无论内企还是外资,由于推广、合规等因素的考量,早已把会议推广视作日常;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各种医学会旗下的某某分会都被细分出来,成为孕育会议的摇篮。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色会议,医生难免会审美疲劳,当说“No”成为一种常态,销售们自然会把某些会议视为上级差遣的负担。

 

那么作为一名市场人,面对现实的洪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产品经理做好学术会议承上启下的纽带至关重要。

 

产品经理:做好学术会议的纽带

 

下面,我通过两个例子表达观点。

 

事例1:

 

承接篇首提到的那场学术年会,其实会议的内容非常之好。看得出,每位讲者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诚如大会主席开场致辞的那样:“演讲内容都是组委会经过精心挑选的”。

 

可是,“叫好不叫座”的画面还是苍白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其实,这正是当下许多学术会议的一个痛点:一场学术会议,主办方往往聚焦专家、课件、会议地点等内容,而药企则通过赞助的方式解决会议的经费问题

 

这种办会逻辑看似完美、却忽视了其中重要的一环:听众的需求与感受

 

如果把一场会议视作一件商品,那么它的“消费者”是哪些群体呢?或者具体一点,这场会议应该邀请哪些医师,他们分布在哪些医院?我想很多医学会都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

 

而药企的赞助,往往转化为一页页汇编的彩页,口门的展位,荧幕上的产品植入......至于台下的听众是谁,无问西东。

 

事例2:

 

笔者9月下旬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炎症性肠病(IBD)”的沙龙会。一位年轻医师告诉我:本来销售代表是邀请带组组长过来的,结果因为有事儿就让他过来了。“今天的会议不错,不过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我们很少遇到,我们组一年也就那么2,3个......

 

这位医师顿了一下,“你们的产品可以用于胰腺炎的治疗吗?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胰腺炎的进展有关联吗?我考博的方向定的是胰腺炎,如果以后有这方面的学术进展或会议可以联系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来这名青年医师对于今天的会议内容并不感冒。

 

以上两个事例折射出一个共性问题:现在许多会议都在聚焦“承上”却忽视了“启下”

 

可是,在这个网络进入5G的时代,人们的大脑每天都被各种信息冲刷包裹,医生也不例外,比如,有位医生曾经告诉我,她在三场不同的学术会议上听到同一位专家讲同一个内容,我不相信她还有继续听第四遍、第五遍的耐心与热情。

 

所以,我们的听众已然发生了进化,不再对学术会议的内容照单全收,精准寻找出听众的需求与关注点,做好“启下”的工作,会让学术会议这个story更加完美。

 

对于产品经理,我们具体可以做哪些事儿呢?

 

比如能否在做会议预算的时候给区域销售留一部分邀请客户参会的费用。

 

笔者亲历,某学科全国巡讲会议,中央市场部谈赞助,会议请人由地方销售团队负责,费用自理。结果在南方某城市的会场上,4名专家讲课、10几位医生听课的尴尬场景就这样诞生了。

 

比如我们能否和会务组一起,勾勒出参会医生的肖像,然后再对接销售团队去寻找心目中的那个“她”;

 

再比如刚才的事例2,会议结束后,我在该名医生的客户档案中写上了“关注领域:胰腺炎”。希望未来能够更精准的邀请他参加会议。

 

最后,再重复一下我的观点:产品经理请做好承上启下的纽带。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本文来源:医药代表 作者:思齐专栏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