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陶勇:过半患者因眼底病致盲,推动早诊早治刻不容缓

“现在眼前的一切,不能说是一片黑暗,就好像在你眼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 如果有人问,因眼底病而失明是什么感觉?这大概是最真实的回答。 眼底病不像白内障、青光眼般为公众熟知,但它却是不可逆致盲的首要病因,当下,我国眼底疾病患者占到了全部致盲

“现在眼前的一切,不能说是一片黑暗,就好像在你眼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水潭。”


如果有人问,因眼底病而失明是什么感觉?这大概是最真实的回答。


眼底病不像白内障、青光眼般为公众熟知,但它却是不可逆致盲的首要病因,当下,我国眼底疾病患者占到了全部致盲眼病患者的54.7%。在中国,每年有超三百万人新患眼底疾病,其中仅有10%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超过2/3的眼底病患者面临失明。


“一旦患病,患者就像是陷入了一个沼泽。”作为一位眼底病专家,如今的“网红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见到了大量的眼底疾病患者。在从业的16年时间里,他所接待的眼底病患者包括老年黄斑变性患者、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等等,“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失明比失去生命更让他们觉得恐惧。”


1月8日,陶勇通过微博发出一封公开信,他本人提议并愿意竭尽所能,筹资成立“爱眼底”公益项目。“很多患者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疾病已经是非常晚期了,而眼底病的疾病进展是不可逆的,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些努力,让这些患者能尽早发现,从而让视力停留在疾病早期的阶段。”提及创立“爱眼底”公益项目的初衷,陶勇如此表示,在他看来提升公众对眼底病的认知度,让更多人了解眼底病防治知识,并养成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的习惯,迫在眉睫。


“我现在后悔,当时没有早点带她去看医生”


赵琴(匿名)至今都在为没有早点带母亲去检查眼底而后悔。


大概一年半前,赵琴的母亲突感双眼不适,据她母亲回忆,那天她突然感觉看东西有些模糊,并伴随着轻微的变形扭曲,而右眼的情况尤为明显——当闭上左眼看东西时,右眼视野的中间区域甚至出现了黑斑。


但由于赵琴一直在外忙生意,她的母亲并没有及时到医院就诊。两个月后,当女儿回到济南时,赵阿姨的视力已经差到了“天一黑,外面没光了,就什么都看不见了”的程度。


医院检查的结果显示,赵琴的母亲患上了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这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相关,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的眼底疾病,也是严重损害视力和导致失明的罪魁祸首之一。彼时,赵琴的母亲右眼视力仅有0.4,左眼虽然稍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我现在后悔,当时没有早点带她去看医生。”赵琴心里懊悔着。医生告诉他们,这种病如果在急性进展期,可能短短2-3个月内就会造成失明的严重后果,而赵琴母亲的右眼已经受到一定的损伤,如果不再及时治疗,就将会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目前,采用玻璃体腔注药术进行抗VEGF治疗后,赵阿姨的视力已经有所恢复。


赵阿姨是幸运的,但陶勇在眼科诊室里见到的,更多是不幸的故事。


一位指挥家由于老年黄斑变性而再也看不到五线谱,一个思念女儿的母亲却因为眼底病而看不清留学归来的女儿是胖了还是瘦了。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着,同时也持续不断地增加着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在近日举办的“十四五”眼科医学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强调,这种由眼病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他提到,前不久发表在《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项研究详细分析了中国1990至2019年间国人视力障碍、失明患病率的原因以及区域分布,这篇报告指出:在G20的国家中,中国虽然是致盲率、致残率下降迅速的国家,但同时也是疾病负担又迅速增加的国家。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的一份数据也提到,在中国,视力损害导致的社会经济成本超过 5500 亿元,占国内 GDP 约1%。


近年来,随着我国致盲工作高度推进、国家经济水平提升、人民生活方式改变、人口结构改变,致盲性疾病的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代谢、慢病、年龄相关的眼病已经取代传染性眼病,成为中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慢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与慢病相关的眼底疾病,比如高血压眼底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患病人数也随之大大增加。数据显示,中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慢病患者已经超过3亿,这些慢性疾病的病变很多都会在眼部有所体现。


以糖尿病为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委兼眼底病学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许迅提到,中国数量众多的糖尿病患者中,约三分之一存在眼底病变问题。据统计,糖尿病人群中糖尿病视网膜患病率高达24.7%-37.5%,中国糖网患者在3200万-4800万。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所做的流行病学研究,上海市糖尿病患者平均并发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比例为10%,以此推断我国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总数约为400万人。


然而,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的通知》显示,目前我国50%以上糖尿病患者未被告知应定期检查眼底;67%的糖尿病患者从未进行眼科筛查;近70%的糖尿病患者未接受规范的眼科治疗;约 90% 具有治疗指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未被治疗。


在许迅看来,这主要是由于早期眼底疾病检查的不规范,大量的患者没有及早获得诊断,导致只有很少部分的患者获得了规范、正确的治疗。


“如果能够从政策上推动高危群体的按时按期筛查、能够有效提升这些疾病的公众知晓率和重视度,那中国有超过3000多万患者的家庭可以被改变。”许迅说道。


3千眼科医生和数千万眼底病患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防治沙眼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因为那时候的医疗科技水平有限,做不了白内障手术,也无法检查和治疗眼底疾病。但如今白内障已不再是致盲的主要威胁。一方面是因为“十三五”期间受政策推动,白内障的治疗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治疗白内障的技术开始日渐成熟,通过超声乳化就可以治疗。


“但是眼底一直都是大家不敢碰的雷。”陶勇感慨,由于疾病的复杂度高,在检查设备完善、治疗手段成熟之前,过去医生大多不敢接触这种无法治疗的疾病。而随着眼底病检查和治疗手段的逐步成熟,人们将针对这种不可逆的致盲疾病的防治提上日程。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前文提到的赵琴的母亲,就是在采用玻璃体腔注药术进行抗VEGF治疗后,病情得到了缓解。通常来说,VEGF是指刺激新生血管产生的生物因子,它不仅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而且可能会促进新生血管产生一定的渗出或者出血,导致黄斑水肿或者新生血管。而抗VEGF治疗就是指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的药物,抑制黄斑水肿或者黄斑的新生血管。


在许迅看来,抗VEGF药物问世使得过去根本无法治疗的的疾病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能让跌到底线的患者视力提升至视力表的两排或三排。他提到,“经过玻璃体腔注药术后,患者可能从一个盲人或者接近盲人的状态重新变回生活可以自理的人。如果能够发现及时,患者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救治。”


“但是现在我国患者知晓率低、筛查强制性差的问题还很严重。”即便检查和治疗手段已经日趋完善,但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依旧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最终眼底病的治疗效果很多取决于患者来看病的时候眼疾的严重程度,因为大多数眼底病是不可逆的:0.6的视力来就诊,视力可以停留在0.6,但0.1过来视力可能就是停留在0.1,有的人会有一定的视力的提升,但治疗更多的是遏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避免失明,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特别关键。”


与此同时,相比大量的眼底疾病患者,目前中国眼底病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眼科医师的数量达到4.48万人,陶勇透露,这其中专业的眼底病医生数量只在3000-5000人。


在看不见之前解决问题


早诊早治是预防眼底病致盲的关键。然而,如何才能做到眼底病的早诊早治?在“十四五”眼科医学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就此问题达成共识:从顶层设计出发,将眼底病纳入慢病筛查与管理体系,政策推动提高眼底疾病筛查力度,并加强基层眼科建设,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全国性的眼底疾病诊治规范协作网络。


“我们呼吁一定要将眼健康纳入大健康规划,将屈光近视、眼底病等主要致盲性眼病的防治纳入‘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并且将眼底病纳入慢病筛查与管理体系。”陶勇提到,顶层设计对于眼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将眼底病纳入慢病筛查与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将眼底病应被纳入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的范围中,减轻患者的个人负担,另一方面,也要普及眼健康教育,并加强高风险人群的早期发现与管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管理民众的眼健康,专家们呼吁要建立全民眼健康档案,鼓励公众定期到医院做眼部健康检查,登记检查结果。并建立致盲眼病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加强与社会各方的沟通,及时公布监测结果。


在逐步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从政策层面推动眼底疾病筛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白内障设置了“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的工作目标,至2017年,我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已提高到2205,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目标。鉴于CSR对我国白内障防治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专家们呼吁建议设置“百万人眼底病筛查率”,并作为我国眼底病防治的重要定量指标。


许迅指出,为了提高眼底病筛查的效率,眼底筛查需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主动筛查。比如,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就建议每年提供一次眼底筛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我国眼科医生数量严重短缺,如此庞大的筛查工作量是无法应对的。为此,陶勇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开展综合眼病筛查。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病筛查方面的实力已经得到验证。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表明,人工智能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的准确率高于三甲医院眼科医师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患者眼底结构自动化分割、定量分析,病灶自动化检测和分析等方面,能够提供精确和详尽的信息。


基层是守卫群众健康的第一道关卡,因此,加强基层眼科建设也成为我国眼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眼底病的患者现在大多集中在三级医院,但是87%的糖尿病患者就诊于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甦雁看来,加强基层眼科和眼科队伍建设,下沉眼底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至基层医院,刻不容缓。


“比如采用玻璃体腔注药术进行抗VEGF治疗作为眼底病的高效治疗手段之一其实也可在二级医院使用。”李甦雁提到,当前玻璃体腔注药术报销限制是需凭借“三级综合医院眼科或二级及以上眼科专科医院医师处方”,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偏远地区患者对这种治疗手段的可及性,增加了患者为治疗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加重了经济负担。


在人才培养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院长毕宏生表示,“我们需要30万名专业的眼健康守门人,但是现在我国只有4.48万眼科医生,这个缺口是很大的。”他提到,“过去好多县医院组织的培训,培养一个眼科医生,视光师,培养一个护士长,培养一个协调防盲管理的人员,四位一体,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就能够承担起来,我们应当深化这种做法,在基层卫生组织人员培训方面,发挥他们主力军作用。”

本文来源:八点健闻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