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政协委员提案推动国谈药品落地,国家医保局有回应!

2023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顺利结束。本轮调整后,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达3088种,西药1698种,中成药1390种,中药饮片仍为892种。这是国家医保药品数量首次突破3000种。本次共有126种国谈药品进入目录。新版医保目录将于1月1日落地实施。

但在临床端,国谈药品的市场又是另一番局面。

12月15日,国家医保局回复了全国政协委员、一心堂董事长阮鸿献,以及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等委员有关推动国探药品落地的提案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图源丨国家医保局

虽然“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不占药占比、不受总额限制”的政策规定,但三甲医院常用药的储备量约为1500种,已远远超出医疗机构的承受范围,而医院通常会放弃一些高价值的药品使用。

为了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医保谈判的政策红利,国家医保局又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强化督导考核,促进创新药“最后一公里”的政策落地。

医保结算尺度有所松动

“双通道”政策是国家医保局推进国谈药品落地的最强力政策之一,2021年5月推出。患者在定点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国家医保局原本期待这一政策能让更多未能进院的国谈药通过药店销售,但是两年运行下来,“双通道”并未发挥有效的处方外流效果。不进院的品种要能出现在医生的处方单上,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双通道”更大程度上便利了患者购药,但没能推动国谈药品大规模落地。

国家医保局也不是没做过努力,如要求各地依托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落地应用,也就是外界理解的“电子处方”。曾有多位医生向健识局表示,过去将处方交给患者,但并不知道他们到哪些药店购药,使用是否安全,毕竟处方上是属自己的名字。而电子处方中心的建立,实行动态监测,彻底打消医务人员的顾虑。

但这也仅仅解决了“让处方从医院流转出来”这个环节,要让医生开出国谈药处方,依然无解。

这次在回复政协委员提案时,国家医保局对医院使用国谈药的政策尺度有所松动。

《回复函》指出,综合考虑新版目录药品增减、结构调整、支付标准变化以及实际用药量等因素,对实行DRG等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种,及时跟进谈判药品实际使用情况合理调整该病种的权重,加快国谈药落地进度。

加大结余留用力度

国家医保局尽管祭出了“DRG支付”这样的强硬手段,但进院的“最后一公里”并不是卡在支付上,而是卡在药事会、老药出院阻力大等非医保因素上。

2017年7月药品零加成政策在全国实施,导致医院对创新药的准入缺乏动力,不定期召开的药事会就成“拦路虎”。一方面各种利益制衡,另一方面,许多医生认为新进医保的国谈药都是医学上非常先进、前沿的药物,他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才敢给病人使用。

进入2023年后,医保部门对进院难的问题直接插手了。今年初,各地印发2022年医保目录落地方案时明确,医疗机构应建立联动机制,自新版目录公布后三个月内,及时召开专题药事会,做到国谈药品“应配尽配。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已成各省医保经办机构的规定动作,将会延续至2023年。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从经济角度激励医院引进新的国谈药,比如加大医保“结余留用”的力度。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让新药、好药更多用于患者。

不过,对于少量的适应证较小的品种,更多是寻求医保目录外的商业化的路径,因为即便是成功入院,其销售重心还在院外。这一点国家医保局也早已布局。健识局获悉,目前至少已170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同时初步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题,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2019至2022的三年间,基金对创新药的支出从59.49亿元增长至481.89亿元,增长7.1倍。要想让这个数字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政策相互协同,医疗、医药、医保一个都不能少。

撰稿 | 小米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健识局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