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几个月前,114亿美金总额、12亿美金首付的BD交易,无论如何也会点燃一波市场情绪。
10月22日,武田和信达宣布了这笔总额114亿美元的合作:涵盖三款处于不同阶段的药物:PD-1/IL-2双抗 IBI363 由信达与武田共同开发,并计划在美国共同商业化,现处于全球Ⅲ期临床;CLDN18.2 ADC IBI343 在中国和日本进行Ⅲ期注册试验,武田拥有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EGFR/B7H3 ADC IBI3001 处于Ⅰ期临床,武田持有大中华区以外的*选择权。
但信达和武田的BD交易宣布之后,信达的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
二级市场早已习惯于用首付金额丈量价值,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1029.96亿美元(首付款49.76亿美元),不时涌现首付和交易总额齐高的案例,比如三生与辉瑞一笔交易首付便高达12.5亿美元等案例,不断推高着市场对“天花板”的想象。
信达与武田的交易涉及三个管线,市场以传统眼光看待12亿美元的首付,难免会认为三个管线被低估。而且这笔钱并非单纯的“预付款”,而是投入一个共同“资金池”的启动资本,信达要先行投入40%的成本做蛋糕,未来才能分走40%的收益。
“共同开发”,在中国过去一年半的火热的创新药BD市场中,是个陌生且不够性感的词汇——意味着确定的成本和不确定的收益。
纵观2025年的BD交易,多数管线处于临床早期或临床前。这种“卖青苗”带来了“只看当下,不管未来”的隐忧,由此催生了港股18A的游资涌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一波热潮。
但实际上,在国际的BD市场中,MNC们有时宁愿给更高的首付,也并不愿“共同开发”,这对它们也意味着更复杂的合作和更多的不确定性,它们也更青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BD交易。
而那些主动选择“共同开发”的中国biotech,对自己的药有信心是基本的,更重要的是野心——不仅出海,更要成为bigphama。
选择“共同开发”路线的信达不是*个,此前还有百利天恒。
在高首付、高确定性现金的BD模式带来的快感阈值下降的二级市场中,对BD的重新认知,需要时间。
-01-
FIC 要选择怎样的出海方式
对于早期管线或仅具备国内商业化能力的Biotech而言,优先争取高额首付款、实现快速现金回流是常见思路,目的在于规避后续研发与市场风险。然而,若产品成功上市后由海外合作方主导销售,大部分长期收入也将随之流出。
信达近年来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满足于国内的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程。一方面已经在构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一位医药行业猎头表示,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信达在海外一直布局,美国团队现有人数大概100多人,涵盖临床、研发以及和FDA沟通的部门。“从招人上来看,信达是想国际化的”。
另一方面,信达的这款PD-1/IL-2双抗已经获FDA批准开展全球关键三期临床,是潜在first in class新药,正在挑战一个曾被罗氏定义的研发范式。
在PD-1/IL-2的机制设计中,IL-2通路涉及α、β和γ三个受体。长期以来,业界普遍认为激活α受体可能诱导免疫抑制性的调节T细胞(Treg),从而削弱抗肿瘤效果。于是,罗氏的设计是完全避开与α受体的结合,只选择性结合β和γ受体。这一“β/γ偏向性”理论成为教科书级别的主流方向,国内外十几种药物追随这一路线。
然而,这些在临床前模型中表现安全的β/γ偏向性药物,进入人体试验后却普遍出现患者不耐受,推进受阻。
信达的思路是:既然完全偏向β/γ受体的策略行不通,那就换一条路走。信达选择保留一部分与α受体的结合能力。
这一设计在当时看来颇为冒险,“当时信达刚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们在开玩笑,怎么会这么做。”在罗氏的光环之下,信达的路线一度无人跟随。
转折发生在I期临床结果公布之后。该研究规模覆盖三至四百名患者,涵盖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等多种适应症。I期试验中,IBI363的剂量最高爬升至3 mg/kg,远高于其他仅能达十分之一剂量的竞品。
“评估一个药物,尤其是PD-1类药物的前景时,一个关键指标是看它在I期临床试验中能否实现剂量在安全范围内持续爬升,且疗效信号随之增强的趋势——这通常预示着良好的潜力。”一位研发从业者说道。
在结直肠癌三线治疗中,IBI363单药治疗的中位生存期达到16.1个月,显著优于当前标准治疗的6.4–9.3个月;在免疫耐药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中,即便在PD-L1低表达人群中,它也展现出持久的疗效与生存获益。
基于这样的潜力,信达对IBI363的期待已不止于一笔首付款,而是借助这款产品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当然,自主推进全球三期临床试验投入大、周期长,“尤其是在全球开展三期试验的药品,如果借助海外有经验的团队,加快临床进度和国际化的步伐,会省出很多投入和缩短时间。”
因此“共同开发”成为信达在对外合作中的底线策略。
-02-
为什么是武田
一些*的MNC都和信达接触过。
一般的MNC在选择BD交易的时候,大多数都不愿意共同开发。“共同开发需要后续两个团队的协作和磨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上述BD人士表示。据悉,一些MNC在和信达谈判伊始,并没有明确拒绝“共同开发”,但信达在这一点上坚持不让步时,一些MNC就不再继续进行。
而最终合作者落定了武田。“如果不争取共同开发,武田应该同样也倾向于不共同开发”。
最终,武田在“不共同开发就不谈”的底线下,接受了合作,是因为武田的战略设计极其需要信达的这类产品。
和其它MNC不同的是,武田在肿瘤领域虽有一定管线储备,却缺乏一个能够支撑整个疾病领域的“基石产品”。这类产品通常需要企业投入绝大部分资源,才能在某个细分赛道做到*。
眼下肿瘤免疫赛道竞争激烈,能符合武田要求的候选产品并不多。像今年大热的PD-1/VEGF这类双抗,布局者众多,武田如果跟进去,难免陷入同质化竞争。这时候,信达的PD-1/IL-2双抗IBI363就有别于PD-1/VEGF,走了一条新路,正好补上了武田管线中那个*战略价值的位置。
而且武田在经历多轮“瘦身”,包括裁撤细胞疗法等团队、关闭位于美国的研发中心后,腾出了一定的资金空间。
而武田之所以被信达选择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作为一家拥有两百年历史的药企,从日本本土公司成长为国际药厂,走过完整的国际化历程。对正在探索出海的信达而言,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此次合作,信达获得的不仅是几款药的合作伙伴,更是一位能够演示其国际化道路的“领路人”。
对信达而言,推动IBI363开展多项全球三期临床,不仅需要大量的团队,更需要丰富的国际经验——这正是武田已经建立的体系化能力。
这种“优势互补”的理念贯穿于合作设计中,在一位海外BD看来,信达在国内推进临床的效率很高,中国的临床速度和成本是各大MNC的“垂涎之地”,在合作中,信达很可能负责早期探索和这几款药其它多个适应症的一、二期研究,武田则主导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试验。
双方在适应症布局上也高度契合。IBI363当前聚焦的肺癌和结直肠癌,正是武田已有药物在售的疾病领域;而信达另一款胃肠肿瘤产品IBI343,也高度契合武田作为日本公司对消化道肿瘤的战略重视——这类肿瘤在日、中发病率显著高于美国,在其他国际大药厂中的优先级可能相对有限。
这次合作中还纳入了CLDN18.2、EGFR/B7H3两个靶点的ADC药物,覆盖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鼻咽癌和头颈鳞癌等多个癌种。
有一位业内人士推测,武田将IO与ADC放在一起布局,是有意探索联合用药的潜力,可能以从单药和末线治疗切入,先推动IBI363上市,再逐步用IO与ADC的联合疗法,向前线治疗推进。而信达一开始就决定将这三款药打包售卖,很可能也是因为“联合用药”上的探索。
-03-
共同开发的难点
武田和信达的谈判,据一位美国BD圈的人士回忆:“听说持续了至少一年多,整个过程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在这位BD此前经历的同类谈判里,与单纯的首付款模式相比,共同开发(BD)的谈判本就涉及更多环节,工作量自然翻倍增长。
如果合作围绕一个早期管线,仅包含100名患者的数据,分工明确——一方负责中国以外市场,另一方负责中国市场——那么谈判框架会清晰许多。核心无非是厘清这100名患者的数据,并确保双方研发时间表能够契合。
但武田和信达的谈判围绕IBI363的三期临床,就涉及诸多细节:不同适应症的研发优先顺序、三期临床数据分析、研发与生产分工、决策冲突的解决方案等。尤其是三期临床涉及超过1200名患者的数据,需要协调多方团队分析与对齐,工作量远大于普通License交易,复杂度至少翻了四五倍。在长达一年的谈判中,信达同步推进着药品的临床试验,其执行力和速度给武田及其他国际合作伙伴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合作达成,双方约定按40/60比例分配海外市场的利润。这也是信达此次收益的核心,并非在于一次性的高额首付款,而在于药品未来上市后的长期收益分成。与此同时,双方也会分担全球开发成本及有可能的亏损。
在此过程中,信达需要全程深度参与后续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化决策,许多关键决定都由双方共同拍板。这场合作注定是一场复杂的深度绑定。
这也恰恰是当前市场产生疑虑的焦点:当首付数字不够“惊艳”时,市场难以在瞬间理解其长期价值内涵。这本质上反映了市场对信达管线最终能否成功上市,以及其国际化运营能力仍信心不足。
在信达之前,百利天恒与BMS的合作已率先采用了类似的共同开发模式,而且尝到了甜头。就在10月12日晚,百利天恒宣布,因其全球II/III期关键注册临床试验IZABRIGHT-Breast01达成里程碑,已触发BMS支付*笔2.5亿美元的款项。这一里程碑事件,向市场证明了百利天恒的其价值,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实力。
信达或许是下一个。
从“卖青苗”到“种大树”,从本土生物科技公司向国际化制药企业的跨越,意味着需要摒弃短期变现的诱惑,转而追求长期的、更具话语权的全球价值。这条路固然充满挑战,但却是中国创新药企走向海外的必经之路。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蓝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来源:投资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