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时间里,同润生物两次震惊市场。
2024年8月9日,默沙东与同润生物宣布达成合作协议,由默沙东通过子公司收购同润生物处于临床一期的CD3×CD19双抗CN201。
这笔交易曾让市场倍感振奋。因为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仅次于此前BMS与百利天恒关于双抗ADC的合作,叠加后续最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高达13亿美元。在创新药行业仍处寒冬的节点,同润生物仅凭一次BD交易,就斩获了远超多数企业IPO的募资金额。
遗憾的是,同润生物最终并未依靠这笔资金持续走下去。
据媒体报道,2025年11月12日上午9点,同润生物召开全员大会,高层当场宣布公司解散并成立清算小组。当天第三方律师团队便入场一对一沟通裁员事宜,遣散赔偿仅按法律规定的*标准执行。
没人预料到同润生物会迎来这样的结局,具体缘由虽尚不清晰,但这起事件仍具有极强的行业关注度。
在长周期的创新药领域,如何平衡资本回报与行业责任、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正成为更多biotech和投资机构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 01 /
幸运的同润生物
回过头来看,同润生物无疑是幸运的。
成立之初,在药明生物等一系列产业资本和明星投资机构的孵化中诞生。并且,寒冬的影响也是暂时的。在寒冬中,因无法筹集更多资金继续研发,同润生物砍掉了公司的其他管线,全力押注CD3×CD19双抗CN201。
这份转向,最终获得了回报。
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上,同润生物公布了CN201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I期研究结果,得到了口头报告和壁报两个展示机会。
与此同时,也迎上了风口:TCE在自免市场的潜力,被越来越多的药企看见,尤其是亟需新鲜管线力量的MNC。
B细胞驱动的免疫异常是多种自免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包括神经免疫(多发性硬化MS、重症肌无力gMG)、风湿免疫(SLE、干燥综合征等)和肾病(狼疮肾炎)等多种疾病。
TCE的机制,理论上也能够通过深度清除B细胞,来为这些患者带来获益。并且,一些初步的探索,也是证明了潜力。
也正因此,2024年的TCE自免管线尤其热闹,一些在肿瘤领域展现不错疗效的分子,被巨头盯上。在这一背景下,同润生物成功牵手默沙东,拿到了7亿美元的“巨款”,这不仅成功解决了眼前的资金难题,也有足够子弹来推进后续的更多研发。
只是,同润生物没有选择继续走下去。
/ 02 /
出人意料的抉择
同润生物的抉择,或许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与默沙东牵手后,去年年底公司CEO陈志宏在接受医药魔方采访时,对于公司的发展,有着清晰且更高的目标。
*,是快速、顺利地把分子交接给默沙东,让对方更高效地推进临床后期开发。陈志宏说:“就像打篮球,并不只是把球扔给队友,要确保队友稳稳接住,还要跟着跑一段、搭把手助攻。希望这个分子能尽快变成真正有效的药物。”
第二,对于同润生物的下一步,陈志宏也有明确规划:一款靶向全新靶点、全球范围内首创的ADC药物,主要针对泛实体瘤,目前处于IND准备阶段,后续将因时制宜确定开发路线。
很显然,同润生物原本是希望借助CN201拿到的资金,继续进化。在陈志宏的表述中,也有更大的野心,公司将会“继续努力,向全球创新持续进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时也存在支撑同润生物走得更远的可能。
首先,同润生物拿到的7亿美元首付款十分可观,对于biotech的前期临床研发来说,完全足够。
其次,资本市场环境已出现明显好转,其与默沙东的大额BD也为其打出了一定“招牌”,后续还有6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项待解锁。
综合种种来看,同润生物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强于不少biotech,后续开展创新管线研发的条件也更为有利。
只是最终,同润生物各方还是达成了一致:选择落袋为安。
/ 03 /
如何平衡多方诉求?
究竟是哪些具体过程最终导向了同润生物的现状,目前尚无明确答案。但核心结论已然清晰:
同润生物出售核心资产后选择解散,本质是全体股东对创新药项目“阶段性价值兑现”达成共识后的决策。
即,核心管线的交易价值已达部分股东预期,在权衡剩余资产的后续开发风险与潜在回报后,认为“落袋为安”是更优选择,并由此达成了最终共识。
这一结果,也折射出创新药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转变。
放在过去,biotech的主流发展路径十分明确:资本的核心诉求是推动企业上市,获取更多资金、资源的支持,进而推动biotech向具备商业化能力的biopharma转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也会持续注入资源,甚至主动“攒局”整合产业链资源。高瓴资本对嘉和生物的培育与推动,就是这一逻辑下的典型案例。
但如今,市场情绪与资本偏好已明显转向,并非所有参与者都执着于企业长期存续所带来的长期价值。相反,这种“阶段性变现”正成为部分参与者的重要选项。
或许,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如何在“项目阶段性价值兑现”与“企业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协调管理团队对技术创新的长期追求与资本方对短期回报的诉求,将成为更多biotech管理团队与资本方必须共同面对和权衡的核心命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来源:投资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