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功能性神经网络类脑组织育成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张梦然)科学家首次在不使用任何动物来源材料或添加生物涂层的情况下,成功培育出具有功能性神经网络的类脑组织。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的突破性进展,为神经药物检测提供了更可控、更人道的新途径,有望减少甚至替代传统依赖动物实验的研究模式。
该技术的核心是一种由常见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制成的新型支架材料。PEG以其化学惰性著称,通常情况下,活细胞无法在其表面附着和生长,除非借助层黏连蛋白或纤维蛋白等动物来源的生物涂层。然而,这些涂层成分复杂且定义不明确,严重影响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领导该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团队指出,这是现有脑组织平台的一个主要缺陷。相比之下,新开发的PEG支架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完全摆脱了对这类生物涂层的依赖。
团队采用一种创新的微流控技术,让水、乙醇和PEG溶液通过嵌套的玻璃毛细管流动。当混合物到达外层水流时,其成分会自发分离,随后一道闪光瞬间固化,将这种分离状态锁定,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连通的多孔迷宫结构。正是这种仿生的三维结构,使得原本惰性的PEG材料被供体脑细胞识别并利用,最终构建出具有功能性的神经网络。
这种多孔结构不仅为细胞提供了附着和生长的物理支撑,其孔隙还能高效循环氧气和养分,为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提供了理想的微环境。团队表示,这种设计更接近真实的脑组织生物学环境,因此能更好地引导和控制细胞行为。一旦细胞在支架中成熟,它们便能展现出供体特异性的神经活性,这意味着可直接在培养皿中,利用来自特定患者的细胞来模拟和研究创伤性脑损伤、中风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并直接评估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疗效和毒性。
目前,该类脑组织模型的尺寸约为两毫米宽,尚处于初步阶段。未来,团队计划扩大模型的规模,以构建更复杂的脑区模型。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其他器官。他们的长期愿景是开发一套相互连接的、器官级别的培养系统,以模拟人体内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