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专家医疗资源稀缺有限,非公医疗机构如何利用有限的专家资源实现长续发展?这成为社会办医领域关注的焦点。 作者|萧秦 朝阳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优质专家医疗资源稀缺有限,非公医疗机构如何利用有
优质专家医疗资源稀缺有限,非公医疗机构如何利用有限的专家资源实现长续发展?这成为社会办医领域关注的焦点。
作者|萧秦 朝阳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优质专家医疗资源稀缺有限,非公医疗机构如何利用有限的专家资源实现长续发展?这成为社会办医领域关注的焦点。
“业内都在讲要建设平台型医院,这个平台首先应该是学科建设、专家职业发展、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而不是单纯的一个盈利平台。”
7月24日,在由看医界传媒、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冬雷脑科医院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现代医院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刘卫东纠正了业内对“平台型医院”的误读。
在刘卫东的认知中,现代平台型医院能否建设成功考验医院管理能力。
“医生集团普遍成立时间不久,平台型医院应该向医生集团输出成熟的管理经验,帮助医生集团成长。”

“同床异梦”难发展
医生集团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并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支持。医生集团的出现,一定程度推动了医疗人才的自由流动,提升了医生的职业价值,催生了医疗服务新模式。
然而,多点执业、医生集团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2019年1月6日,在中国社会办医品牌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发表《打造多元办医格局促进上海健康服务业发展》主题演讲,回应业内关心的社会办医问题,并对《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进行阐述和讲解。
邬惊雷认为,社会办医机构有几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很多医院过度解读、依赖多点执业,认为依靠多点执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仔细研究多点执业政策其实是有严格的限制,这个需要重视。多点执业是双向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去社会办医机构执业,社会办医机构的高水平医生同样可以到公立医院执业,推动医疗人才资源合理共享。
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在多点执业政策指引下,不少医生选择到民营医疗机构执业。然而,单纯停留在“出诊”等方面的浅层合作很难实现双方满意,医生团体和执业平台之间亟待形成“发展共同体”,医生和执业平台之间如何进行“融合式”发展至关重要。
刘卫东认为,医疗机构不能仅仅只是医生集团业务落地的平台,更应该是双方携手发展的平台。
浦南样本——把医生集团和平台“绑在一起”
刘卫东曾是上海浦南医院院长,周边优质医疗资源林立,这家二级公立医院与30多家中外医生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最开放的公立共享医疗平台,实现医院在夹缝中生存并发展,也孵化出诸多知名医生集团,成为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据悉,浦南医院从2003年探索打造医生集团的开放执业平台,到2019年,医院签约了30家医生集团。
浦南医院的合作对象既有公立医院的多点执业专家团队,还有自由执业的医生集团、国外顶级医生团队,其中包括冬雷脑科、壹博集团、上工坊、世界顶级医生、行涛眼科集团、泓心医生集团、善夷医生集团等。
在医生集团合作管理上,浦南医院进行了系统化的探索。
医生集团与医院科室统一管理,签订年度院科综合目标责任书,每月对科室进行考核并公示,医生集团和医生的劳务费通过医院发放,并建立解决问题机制,按照医院管理规范解决,各部门主动与合作方一起协同解决,建立完善的学科退出机制。
“以往在公立医院,医生的诊疗活动都是单独展开的,而在浦南医院,这些具有华山、中山、长征医院等背景的专家可以相互沟通,实现互补。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据刘卫东介绍,从2015年至2019年,医生集团对浦南医院的贡献逐年上升,从业务收入来看,2015年医生集团贡献营收2600多万,到2019年增至近1.27亿;医生集团的年门诊人次从2015年近3.3万,到2016年19.5万,2019年达到43.7万。
如今,从上海浦南医院孵化出来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壹博医生集团已完成从轻资产到重资产的发展,建立起自己的专科医院。
清楚“责权利” 走好第一步
卸任浦南医院院长之后,刘卫东加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继续探索“平台型医院”建设,打造超级平台型医院。
“明白双方合作的需求点,明确营收分配规则,责权利进行明确区分,合作之前一定要明明白白,不能一时兴起进行合作。跟医生团队要做什么?一定要上来就告知,双方一定要明确。”刘卫东认为。
医生集团与平台之间合作的“红线”是什么呢?
“在合法合规前提下,院方整体规划要符合医院发展方向,要支持学科发展软实力,合作方既要有充足的病源,也要有学科影响力及专长学科,与医院发展方向一致。”刘卫东强调合作的前提是合法合规,公立医院有自己规范,民营医疗机构也不是医生逃避法律的地方。
不少医院管理者比较关心成本核算问题。
“双方一定要互惠互利,合作医院也要有很好的精细化成本核算能力。”刘卫东认为,医生集团与平台型医院合作,是对双方发展规划、管理能力的考验。
“医生集团和平台型医院都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点很关键,只想着赚钱的医生集团不会长久生存下去。”
超级平台型医院将出现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于2014年5月28日正式运营,是一家以国际化医疗视野、现代化服务和标准化医学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目前医院共设有500张床位。
从浦南医院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更大的平台让刘卫东有了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最初,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主要是吸引多点执业的专家,但随着医院从初创期进入稳步发展期,单有多点执业专家是不够的,医院自身没有品牌难以长期生存。后来,基于平台型医院的定位,上海国际医学从自建学科的构想转向寻求学科合伙人,引入医生集团和多点执业医生作为学科建设的创新实验。这一尝试不仅大大节省了成本,解决了人才难题,还形成了新型的医疗合作体系。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上海10余家著名三甲医院及医生集团达成合作,将优质的专家资源融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医疗服务。先后有500余位专家长期在该院开展门诊和手术。中心目前有200多位专家多点执业,并有医生团队入驻,包括屹然泌尿、玄合肿瘤、霁达康复等。
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医生集团不单单只是出诊这么简单。作为一家综合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以“大专科强综合”为特色,在这里医生集团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融合发展,医生集团可以共享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学科资源、管理资源,实现自身发展。
据了解,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业六年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2014年医院营收1700多万元,到2020年,上升至4.4亿元。2016年,医院手术量900台,2020年达到4300多台。
而医生集团在这其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据刘卫东介绍,2020年,玄合肿瘤医生团队营收贡献达3000万。
刘卫东认为,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关键点之一在于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分开,使医院管理专业化。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和医生集团、研究所、诊所、公立医院、政府等进行合作,并对医生集团业务进行支持与管理,建立优胜劣汰机制。
同时,他认为,搭建优质平台型医院,要重视医院、患者、保险、医生集团四个层面,探索能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借鉴的案例。医院、医生集团与保险互补共存,这是实施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根本。(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
本文来源:看医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