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上半场,他在寂静处;下半场,聚光灯拢住了他 “疫情以来,张文宏一直在说实话,只是有太多人听不懂,或者装不懂。”业内人士告诉健识局。 7月29日,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条微博引起轩然大波。
人生的上半场,他在寂静处;下半场,聚光灯拢住了他
“疫情以来,张文宏一直在说实话,只是有太多人听不懂,或者装不懂。”业内人士告诉健识局。
7月29日,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条微博引起轩然大波。一句“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引来多方声讨,很多标签冒出来,“投降派”、“崇洋媚外”、“当代汪精卫”……
一些医生、专家站出来支持张文宏。8月10日,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宁毅都出面声援。宁毅直言:如果连张文宏这样无私忘我的专家都不能保护,这个社会就没救了。
实际上,从新冠疫情爆发后,张文宏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攻击。这个医生的话,戳中人的心窝子,也戳到另一些人的肺管子。
2021年,张文宏52岁。人生的上半场,他在寂静处,是一个感染科医生张文宏;下半场,突如其来的聚光灯拢住了他。
从感染科临床圈内的医生张文宏,到全国民众都知道的张文宏,一共需要几步?
01
1969年8月,张文宏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县。这是个侨乡,许多人从这走向世界各地,但张文宏出生的年岁,这里还是一个农商为本的小城。
父亲毕业于浙江大学,在工厂做技术员。母亲在小学教书。
02
1976年,张文宏7岁,进到城关镇第一中心小学念书。外界和他都在从混沌走向清朗。
这所小学建于1902年,到张文宏就读的年代已是文风鼎盛。后来,张文宏的小学毕业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周筱玉说他“勤奋、好学、专注、上进、聪慧、会讲会写、有潜质”。
03
1981年,张文宏12岁,进入瑞安中学。
瑞安中学建于1896年,百年来培养了多位院士。高中时代,张文宏性格中已显露出后来让他走红的那种“耿直”。
他高中时的一位学妹回忆:中学时期,张文宏就会特别大胆地纠正其他同学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还会同人理论,“有一种耿直基因”。
八十年代,张文宏的父亲从技术员成为副厂长,张文宏原本可以顶替父亲进厂工作,但十几岁的他瘦弱多病,患有哮喘。一个老朋友透露,高中时期,张文宏就有意于医学,想当“看毛病的医生”。
后来,张文宏回忆:“我生病,不好怪我的。是那时候的医生没有看好我的毛病。”多年以后,张文宏成了一名“能看好毛病”的医生,治好了自己的哮喘。
04
1986年,高二的张文宏显露出作文才华,凭借论文《一个中学生看温州模式》,他拿到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一等奖,可以保送知名大学。
他和指导老师一起去景德镇领奖,顺路去了趟杭州,看望唯一的哥哥张文宇。那是张文宏第一次走出瑞安,看到世界之大。
张家只有两兄弟,哥哥大他一岁,从浙大本科毕业后,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读博,成为人工智能专家。多年后,“一门双博士”会在瑞安传为美谈。

浙江省瑞安中学 图源:浙江省瑞安中学官网
05
17岁的张文宏已经下定决心学医,“学医,做医生,是在我看得见、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比较适合自己的。”他想去上海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但这所学校在瑞安没有保送名额。
正常高考的话,这所学校是有名额的,整个浙江省招8个。
张文宏成为八分之一,专业是临床医学,他带着脸盆、席子、热水瓶,搭一整天车去报道。“我一个乡下人,当时能够冲到上海来读书,也是蛮激动的。”
那是上海医科大学招收的最后一届六年制本科生,再读硕士三年、博士四年。
要过13载,医学生张文宏才会毕业。
06
1993年,24岁的本科毕业生张文宏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
那时,科里的前辈常常去乡下消灭血吸虫病。许多年以后,“传染病是‘穷病’”成了张文宏的金句之一。
“传染病穷人容易得,我对乡下人老好的。”张文宏说。
07
2000年,张文宏拿到复旦的博士学位,随后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
哈佛医学院的生涯,成为张文宏最艰苦、最珍视的进修经历。
每周都有诺奖级别的学者来演讲,一般中午开始。演讲厅内免费供应点心和咖啡,学生们找地方坐下,边吃边听。
这种“学术午餐”很划算,张文宏是常客,在无数个午后时光,他汲取着顶尖的医学研究成果和观点,顺带省下午饭钱。
毕竟, “人家大学生,最多读四年,出来,赚钱了。我要整整多读九年。这九年,是没有什么钱的。”
08
那9年里,张文宏动摇了。
年轻人张文宏需要在上海活下来。但是,年轻医生收入并不高,夜班加班是家常便饭。尤其感染科不受重视,奖金少、收入更低。一边工作一边求学,还要娶妻生子,张文宏“实在过不下去了”。
思来想去,看不到出路,他写好了辞职信,转交给翁心华教授。
翁心华是著名感染病学专家,1962年本科毕业起就在华山医院从医执教,是该院感染科的灵魂人物,他看重张文宏:“你的条件非常好,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去和留,我完全让你自己来决定。”
结果是,张文宏选择“再坚持一下下”。
这“一下下”会有多久,当时的张文宏是不知道的。
09
2003年,张文宏34岁。那一年非典爆发,张文宏还是感染科的新手,他很紧张。
“很多同事上午还好好的,明天告诉我他没了。我们根本查不出来这是什么病,因为那时候我们没有能力。”
在恩师、上海非典专家咨询组组长翁心华的带领下,感染科新手张文宏加入抗击非典的队伍。那一年,上海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创下了“上海奇迹”。
同年,张文宏和翁心华合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在这本国内首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里,两位医生预测:类似非典这种严重的传染病,将来还会碰到的。
10
2013年,H7N9流感病毒来袭。张文宏不再是新手,他已在感染科干了十多年。
一开始,科里判断是非典卷土重来了。随后,他主动和十余名病患接触,确定这是一种新型禽流感“H7N9”。
他带着团队制定方案,控制传染源,把一场疫情扼杀在摇篮阶段。

图源:张文宏医生微博
后来,在谈到H7N9禽流感的人传人现象时,他已经显露金句潜质:
“这个禽流感大多数感染给自己的母亲,却没有感染给自己的老公,所以在那一刹那,我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同事说,“张主任在,就像定海神针一样,我们都不慌。”
有趣的是,因为对病人、同事都好,从30多岁起,张文宏就被亲切地叫为“张爸”了。
11
2020年1月17日凌晨,一篇公众号文章刷屏了,标题是《最新指南!WHO 2019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文首译版)新鲜出炉!》。
公众号名叫“华山感染”,背后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点击关注,会弹出自动回复:
“一旦关注 长期感染 无法治愈 欢迎关注华山感染”。
作为公立医院的一个科室,这个公众号每个月总会发几篇科普,介绍“大三阳”、“小三阳”、药物性肝损伤、狂犬病暴露防护……风格幽默、直接、严谨,一直很努力,但阅读量也就两三千。
2020年1月12日,WHO发布了新冠指南。五天后,这个科室成为华人世界里第一个将它编译成中文的。
在这之后,新冠疫情成为核心内容,由几位临床医生书写的公众号此后篇篇爆款,单篇点击量甚至超过1000万。
每篇文章末尾都会列出作者、编者,他们都是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主治医生、医生。
最后一行是文章审核人员:张文宏。

17年前,张文宏协助恩师出版了第一部介绍SARS的专业书籍。如今,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带着科室成员,第一个意识到WHO的指南需要尽快译为中文。
这个科室,已在 “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持续10年排名第一。
12
2020年1月18日,张文宏在北京CC讲坛演讲,题目是《让流感不再肆虐,你必须知道的真相》。
还要再过两天,钟南山才会宣布新冠“人传人”。
张文宏站在台中央,手拿话筒,经常踱步,一边说一边与台下听者互动。
“重症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死亡率是10%,那你为什么对流感就不怕,对SARS就这么怕呢?因为你对SARS一无所知,你恐惧,所以你害怕SARS。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
演讲当天,张文宏就飞回了上海。
13
2020年1月24日,除夕,武汉封城第二天。
上海等30个省区市同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这天,国家卫健委公布:29省累计确诊新冠830例,重症177例,死亡25例。
下午,张文宏要参加上海新冠临床救治专家组会议,他开着车先去接翁心华,见面就致歉:“老师,今年年夜饭你看样子吃不好了。”
翁心华年过八十,是华山医院终身教授,也是这场会议的特邀专家,“17年前SARS的时候,我做上海专家咨询组组长,想不到17年后的今天,我的学生替代我来做组长了。”
翁心华也提醒,这次新冠病毒的传播力,要比SARS更强。从那时起,张文宏就想好,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投进去研究这个疾病的防控。”
当夜,春晚准时开播。张文宏连夜撰文,一一回答疫情发展转变、大众如何防护等问题,完成了一名感染科医生的辞旧迎新,“哪有时间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啊。不但忙,心里还紧张,焦虑。”
“他很有能力,他会做得比我更好。”除夕的那场会议上,翁心华曾这样说。
14
2020年1月29日深夜,正月初五,武汉封城第七天。
在一场疫情发布会上,张文宏称: “我做了一个决定,把所有岗位的医生全部换下来,换成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宣誓的时候不是说了吗,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
这段视频刷爆网络,网友评论:”太敢说了!不打官腔,敢说敢做,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人了!”
后来新华社采访张文宏,他对着镜头回应:“我们派驻党员医生上抗疫前线支援,不打招呼,直接报名,没有讨价还价。”
这是他进感染科的第27年。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日子里,感染科从不是舞台灯光聚焦的方向。

图源:张文宏医生微博
15
此后,发布会一场场地开,媒体话筒不断递到张文宏的手中,金句在网上流传:
“(疫情期间)防火防盗防同事”
“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战斗”
“医护一体,不要忘了一线护士”
“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
“不能欺负老实人”
“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会非常silently走开”
……
16
争议开始弥散。
“绝不要给孩子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
粥和牛奶,在一些人眼中成了东方和西方的代名词,“崇洋媚外”的帽子开始扣下。
17
2020年8月,张文宏已经声名大噪。但对于新冠这个狡猾的敌人,他依旧困惑无比,忧心忡忡。
他意识到,新冠和此前交手过的其他传染病完全不一样。H1N1、H7N9、甚至是SARS,都远远没有新冠那么棘手。
意识到这一点后,张文宏决定,必须说点什么做点什么。2020年那个除夕他匆忙写就的文字,是他最先想到要对外说的话。后来一发不可收。
“因为这个病毒,我无法隐身于幕后,无法袖手观望,我需要站到前台来,说一些话来让大家听明白。”
18
2021年7月29日,张文宏发文,明确提出“与病毒共存”的观点。
他认为,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我们已经赢过新冠病毒一次,未来我们一定会找到长久的制胜之道。”他写道。
这个观点不是突如其来的。
新冠爆发不久后,张文宏就意识到它比Sars更难缠;
2021年1月,张文宏提出,接下来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将会更复杂;
2021年5月,张文宏提到,新冠可能无法彻底消除,但是人类可以从容应对;
2021年6月,张文宏再次指出未来消除新冠疫情的可能性很小,“接种疫苗目的不是为了消除传染病,而是降低流行水平。”
张文宏也绝非唯一一个持此观点的专家。不论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或是中国疾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国内外许多顶尖专家都发表过类似观点。
2021年5月,钟南山也表态:“如果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慢慢降低,它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
19
风口浪尖的张文宏并不孤单,他身后站着朋友和专家,还有脚下扎根多年的土地。
8月2日,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到张文宏担任主任的实验室调研,明确要“科学抗疫”;8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上,“科技抗疫的力量”再次被上海市主要领导强调,列为构筑风险屏障的四种力量之一。
8月11日,沪上官媒上观新闻写道:能否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疫情、构建体系、落实防控,直接关乎这场持久战的走势。
上海市民也没有忘记他,有市民在网上留言:“新冠爆发至今,上海没有过封城,甚至没有过全城核酸,即使这里承担了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
复旦大学终身教授翁心华评价爱徒:“ 无论满分是几分,我都给他满分。我们华山感染科的传统就是讲真话,做真实的医生。讲真话,不是哗众取宠说大话,而是基于专业主义与科学精神。”
图源:张文宏医生微博(左一翁心华)
1993年,医学本科毕业生张文宏推开了华山医院感染科的门;2021年8月,张文宏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兼职教授和名誉所长......
从医卅载,聚光灯突然拢住了感染科医生张文宏。10亿中国网民里,有人心疼他的黑眼圈,有人拿放大镜研究他的每一次发言。
疫情期间有次开会,张文宏实在太困,睡着了,鼠标半天没有动,电脑屏保跳了出来。同事看到,黑色的背景上是八个大字:
正直,谦逊,踏实,节欲。
参考资料:
- 程小莹《张文宏医生》
- 新世相张文宏纪录片《你好,先锋》
- 上观新闻《“德尔塔”来袭,努力做到“临阵不慌”》
- 码头青年《张文宏被批判,上海最应该站出来保卫他》
- 海上柳叶刀《风口浪尖之际,全上海都在站张文宏》
· END ·
文丨张铃
设计丨时光
运营丨代山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