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后集采时代,跨国药企掀起业务拆分浪潮

后集采时代,强者生,弱者死,对外如是,对内亦如是。 潮水的方向,搅动着弄潮儿的方向。第五轮集采已经落地,第六轮集采已在路上,在华跨国药企的大调整屡次发生,更多的变动也呼之欲出。 9月6日,阿斯利康传出消息:将成立新公司,用以承接中国区消化和呼吸

后集采时代,强者生,弱者死,对外如是,对内亦如是。

潮水的方向,搅动着弄潮儿的方向。第五轮集采已经落地,第六轮集采已在路上,在华跨国药企的大调整屡次发生,更多的变动也呼之欲出。

9月6日,阿斯利康传出消息:将成立新公司,用以承接中国区消化和呼吸业务业内看来,这实际上是阿斯利康将这两块业务进行拆分。

拆分之前,阿斯利康消化和呼吸业务的拳头产品已被纳入了集采,明显影响到了后续的业绩。以阿斯利康的核心产品“布地奈德吸入剂”为例,在第五轮集采中,正大天晴、健康元中标,阿斯利康出局

在“布地奈德吸入剂”集采前的2019年,阿斯利康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8%,2020年时依然保持了92%的占有率。但随着集采失标,市场份额大幅压缩几成定局,因此拆分随之而来。

阿斯利康并非个案。目前集采以平均一年两轮的频率稳步推进,行业人士不难观察到:跨国药企的拆分、“瘦身”,已经逐渐超过前些年轰轰烈烈的并购,形成新的浪潮。

潮水起伏,冷暖自知。


走在集采深水区,无力再背“包袱”


跨国药企选择剥离的大多是非核心业务。

一直以来,阿斯利康在“瘦身”中的做法都相对温和。将消化和呼吸业务拆分,和内资合资成立新公司,而非直接出售产品,意味着更少的裁员和更平稳的过渡。此前,在跨国药企关闭中国研发中心的大潮中,阿斯利康将原来的中国创新中心分拆引资,重建为迪哲医药。目前迪哲IPO已经过会。

阿斯利康之外,也有一些跨国药企将非核心业务拆分单独上市。2019年7月,辉瑞剥离仿制药业务,组建成普强,随后与仿制药巨头迈蓝合并,成立晖致。辉瑞董事长Albert Bourla认为:甩掉仿制药和健康业务后,新辉瑞将专注于创新。

辉瑞的瘦身一直在持续。2020年5月,辉瑞剥离了抗感染药物“将泰阁”和“威凡”;2021年3月,辉瑞卖掉了在杭州的生产基地。

在集采常态化后,各大在华玩家和阿斯利康思路一致,但做法往往更为激进。

辉瑞、默沙东诺华、葛兰素史克(GSK)、罗氏等一众大佬纷纷将非核心业务或拆分剥离,或出售,或对外授权,甚至直接关停。

更多的拆分实际上是放弃相关业务,比如GSK对消费者保健业务的拆分。2021年6月,GSK宣布拆分消费者保健业务,专注疫苗和特药。在一份声明中,GSK写到:“通过剥离非优先品种,重点支持疫苗和特殊药物。”

将非核心业务的推广外包也是常见手段。比如罗氏就在2021年3月对外宣布,停止对罗氏芬等成熟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将资源聚焦到创新药上。

专利到期、被纳入集采是某项业务被剥离的常见原因。2021年6月,默沙东完成对欧加隆的分拆,剥离女性健康、生物类似药及部分成熟药品。在业内看来,这是默沙东在重磅产品“顺尔宁”,“舒降之”的专利保护期到期之后的无奈之举。

2021年3月,第一三共也传出计划合并心血管、抗感染、呼吸镇痛线的消息,同时伴有相应产品线的裁员。此前,第一三共呼吸镇痛线的乐松片和抗感染产品线的可乐必妥片刚被纳入第四批集采。

最激进的是出售、关停和停售。

2019年4月,礼来向亿腾医药出售旗下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和“稳可信”在中国大陆的权利,同时出售的还有位于苏州的“希刻劳”生产工厂。2021年3月,礼来又取消了“欣百达”、“希爱力”、“复泰奥”混线的销售团队

2019年7月,GSK将苏州工厂及持有的乙肝药物拉米夫定片卖给复星医药

2020年年末,武田制药将在中国大陆的部分处方药业务剥离,合肥国资接手。被剥离的处方药包括心血管和代谢领域的“必洛斯”、“亚宁定”、“艾可拓”等非核心业务。其中,“必洛斯”已被纳入集采。

2021年3月,百时美施贵宝停售氨麻美敏口服溶液、对乙酰氨基酚咀嚼片、多维元素片、卡托普利片等12款药品。此前,卡托普利片在第三批集采竞标中遭遇激烈竞争。


该进行的转型实际晚了10年


“瘦身”和裁员如影随形,当然,各家往往以“优化”等名义来解释。

2012年前后,外资药企普遍面临原研药的“专利悬崖”,一轮“优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开展,唯独中国市场这边风景独好,因为大批药品过专利保护期之后,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并未明显下调。这给了外资药企赚取价差的空间。

过去十年,跨国药企在中国的营收快速上升,几呈井喷之势。纵观各家财报不难发现,中国市场对跨国药企的重要性也持续上升。以阿斯利康为例,2020年其中国区收入53.75亿美元,在2010年,这一数字是10.47亿,十年间翻了五倍

但这样的“超额利润空间”随着集采的开展,正在逐步被压缩甚至归零。中国市场很重要,但中国市场也不傻,这是近几年来最大的变化

2018年,“4+7”带量采购拉开序幕,此后集采的声浪声浪一轮高过一轮。“过气专利药”再也无法一家独大,一个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让仿制药临床替代渐趋普遍。

跨国药企被迫迎战,毕竟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型跨国药企还是新药研发的主力军,这部分利润空间还未受到太大压缩。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药的引进,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尽量避开集采炮火的必要手段。

但对于跨国药企的传统优势业务,利润被压缩、市场收窄之后,剥离成为必然。因此,大部分跨国药企加速中国业务转型。

国家有关部门反复表态:集采一视同仁,外企不存在“超国民待遇”。五轮集采过后不少跨国药企发现:只要自家品种被纳入集采,无论是否中标,几乎都面临销售额的下降。

利润被压缩、市场收窄之后,传统优势项目被剥离成为必然。因此,大部分跨国药企加速中国业务转型。“瘦身”是有代价的,被剥离的产品、被转让的销售权、被裁掉的员工都是代价。当然,“瘦身”只是转型的外表,内核则是对核心业务的聚焦,对新人才、新技术、新销售模式的尝试与追逐。

瘦身潮是近几年跨国药企在中国独有的现象。十余年前,跨国药企更热衷的是扩张;本世纪头十年,外企争相收购、合并,规模动辄百亿;如今,拆分非核心板块,一切都是轮回

巨头争夺战还在继续,厮杀激烈,刀刀见血。从“买买买”,到“拆拆拆”,适者生存是永恒的真理。

潮水不停,转型不止。

#药企##阿斯利康#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