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的舒适区早就没有了 2017年4月29日,中鸿信拍卖公司成立二十周年拍卖会上,拍卖师拿出一颗药丸。 这是一颗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安宫牛黄丸,1991年的时候药店售价25元。在拍卖会上的起拍价是6000元,最终成交价高达11万元。 药丸来自中药老厂广誉远
中国医药行业的舒适区早就没有了

2017年4月29日,中鸿信拍卖公司成立二十周年拍卖会上,拍卖师拿出一颗药丸。
这是一颗上世纪60年代生产的安宫牛黄丸,1991年的时候药店售价25元。在拍卖会上的起拍价是6000元,最终成交价高达11万元。
药丸来自中药老厂广誉远。和同仁堂一样,广誉远是山西地区有传奇色彩的中药企业,拥有龟龄集、定坤丹等独家品种。拍卖药丸那一年,广誉远实际掌门人郭家学正处在创业历史的第二个巅峰,他的妻弟张斌牢牢控制着广誉远。
12月6日,广誉远发布公告,正式更换董事长,张斌离任。曾经在中国医药界叱咤多年的东盛系彻底退位,山西省国资代表鞠振掌权。广誉远这家曾在资本、市场之间反复横跳的公司,最终投向国资怀抱。
无独有偶,近3年来民营医药企业被国资收购或控股的不在少数。2020年3月,佐力药业引入浙医健;4月,康恩贝公告称实控人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同期,九强生物引入国药集团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
今天的新创药企凭借资本支大杀四方的时候,这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冒出来的老一代“创业企业”,却无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时代的聚光灯下,它们只留下一抹身影。
“大健康”的失败者
广誉远是一家有着近500年历史的中药企业,其旗下多种产品均可以算是业内产品的杠把子,尤其是主打延年益寿的龟龄集、妇科保健品定坤丹以及心脑血管补品安宫牛黄丸,在国内药店领域知名度较高。
在知识产权层面,广誉远得到的保护也十分到位,从国家保密级配方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占性没得挑。这是医药行业最大的竞争优势。
东盛集团收购广誉远,并打算将它作为核心来打造时候,看中的正是其产品的稀缺性。
2013年,东盛集团创始人郭家学决心大干一番的时候,当时医药圈最流行的一个词是“大健康”。大批不能真正解决健康问题的药品、保健品,摇身一变披上了“大健康”的外衣,仿佛又获得了新生。
龟龄集和定坤丹,显然很符合“大健康”的调性。那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转型阶段。代表旧势力的一批企业试图用大健康的名义来延续市场地位,殊不知新兴的创新药企已经在悄悄萌芽。
2013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2015年,医药圈开启一轮大改革;2017年,中国正式加入ICH……追求创新疗法、科学验证,成为国内医药大环境的总趋势。仅靠“大健康”唬人,前景当时就已经不太明朗。

在这个过程中,广誉远其实有充足的时间调整战略,寻找新的营收支点。但结局是,广誉远一边看着自身营收拉跨,一边岿然不动,一代创业英雄最终落幕。
行业逻辑变化
早在2019年,康芝药业、海南海药、紫鑫药业、华仁药业、基药控股等多家企业便已认清现状,“心属国资”。这股风自2019年刮到现在,已有一些共性露出眉目:这些企业已经逐步被医药时代的洪流所吞没。
经营不善,可能是这几年不少药企陆续奔向国资的原因之一。但最本质的原因,则是行业逻辑变了。
大批疗效确切的药物走上舞台,极大解决了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医保发力让这些药品价格降下来,又解决了支付的问题。虽然在罕见病、恶性肿瘤等领域,还会有很多难以攻克的堡垒,但中国的企业和主管部门一直在努力。
反观近几年做得不成功的上市药企,则基本没有新的突破。
紫鑫药业号称“人参之王”,但没能扎稳自己的下盘,赶上行业突进,人参价格大跌,失去了护城河;康恩贝倚重辅助药物,却被政策直接拍倒,从此站不起来;康芝药业有着最好的儿药基础,但常年热衷于资本运作,失去了巩固市场地位的时机……
2020年的疫情可能是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绝不是这些不谋改变的药企的借口。中国医药行业的舒适区早就没有了,广誉远等一批企业尚且还能找到合适的接盘方,更多的药企等待它们的命运或许就是消亡。
文 | 烟酰胺
运营 | 廿十三
每天两篇深度稿件,解码医药健康
#创新药企#国药老字号#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