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5. 正文

病人吃药后惨失性能力,谁之过?

文/老薛 投稿邮箱:yiyao@yidu.sinanet.com ◆  ◆  ◆ 不要把判断能力推给患者。这是一个悲伤的真实,某皮肤科医生给患者误开了十倍剂量的雷公藤多苷片,患者按照医嘱服药,最终导致丧失性能力。 我们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看下病历,分析下这个问题都可能有

文/老薛

投稿邮箱:yiyao@yidu.sinanet.com

    

不要把判断能力推给患者。这是一个悲伤的真实,某皮肤科医生给患者误开了十倍剂量的雷公藤多苷片,患者按照医嘱服药,最终导致丧失性能力。

我们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看下病历,分析下这个问题都可能有哪些因素导致。

图源:红星新闻

执业药师因素

作为一个医药人,粗浅的知识背景告诉我,执业药师理应需要核对用药。而且这个核对,是包括两方面的。首先用药是不是适宜?在病历上对于患者诊断是“湿疹”。开出的方子里却出现了雷公藤多苷片,根据用药助手查询的雷公藤多苷片用途,里面是没有治疗湿疹这一适应症的。关键雷公藤多苷片本身就有一个“皮疹、瘙痒”的不良反应,用这个治疗湿疹,确定可行吗?其次用量是不是适宜?雷公藤多苷片的用法用量是“口服,按体重每 1 kg 每日 1-1.5 mg,分三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即使按患者100公斤来算,每天也就100毫克到150毫克。本身药品规格是10毫克每片,那么一天服用10片到15片,足够了。而医嘱里每次20片,一天三次,远远超过警戒线。这个计算用量的工作,可见药师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开药系统因素

作为一个具有基本逻辑思维的人,尤其是现在国家逐步推行按病种付费的时候,个人认为开药系统是完全可以实现预警的。这个并不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比如统计录入药物说明书用途,将病种与用药挂钩。超说明书用药或者超剂量用药,都可以实现拦截,从而让医生来再次确认。所以缺乏预警机制的锅,是开药系统无法摆脱的。当然,开发方可能会说,我们没想到过。但你们有无采集过终端医生的意见建议?开发一个系统,不是开发完就完事的,要后期不断完善。尤其是你开出的是药,救人和害人往往只是一瞬间。如果你认定自己开发的和超市卖货系统并无区别,那么请离开这个领域,专业的领域请交给专业人士去做。是的,我们都知道开药后还要有药师做复核,但前期靠数据自动排除这些能排除的雷点,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少提什么人工智能之类的概念,太虚无缥缈了。目前很多系统,能做到杜绝人工智障,已经难能可贵了。别以为我乱说,之前就有医生爆料说,因为在病历中录入了生殖器官词汇而被锁死系统。这如果不是人工智障系统,那么该怎么描述这种自以为是的“智慧”?

医生因素

雷公藤多苷片的适用症里没有提到湿疹是其一,其二是雷公藤制剂作为毒性大的药品,曾被药监局发布过不良事件信息通报。

可以说对于这类药品的危害性做到了预警,但问题是作为医生群体,有无对此类信息做出接收?做药的和开药的,是两个系统。能否把信息传递接收做好,直接影响到用药安全。当然,也可能有人觉得患者因素也是很重要。但对于用药的判断能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药品不同于普通日用品,其使用方法具有特殊性。与其苛求患者,不如优化开药、审药流程,杜绝灾难重现。这也是监管方、医院的责任所在。

END

推荐阅读

2021科学突破奖名单揭晓,四位科学家斩获“生命科学奖”

当地时间9月10日,科学突破奖基金会宣布了2021年突破奖获奖者,共有15位科学家上榜。其中,生命科学突破奖由华盛顿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HHMI)的David Baker、哈佛大学和HHMI的Catherine Dulac、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

本文来源:新浪医药 作者:老薛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