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泰萌 投稿邮箱:yiyao@yidu.sinanet.com ◆ ◆ ◆ “ Fast follow首先是“Fast”,其次才是“Follow”。 药物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宏观的层面,药物创新可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临床需求,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从中观的层面,药物创新可进一步提
全球首例!君实/礼来新冠中和抗体进入人体试验,四大难题待解
文/haon 投稿邮箱:yiyao@yidu.sinanet.com ◆ ◆ ◆ 没有一丝丝准备,在瑞德西韦和新冠疫苗之后,又一种抗击疫情的方法——“中和抗体”异军突起。 6月5—7日,君实生物(01877.HK)先后发布公告称,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注射液(项目代号:JS...
文/汤泰萌
投稿邮箱:yiyao@yidu.sinanet.com
◆ ◆ ◆
Fast follow首先是“Fast”,其次才是“Follow”。
(1)First-in-class凤毛麟角就数量而言,据不完全统计,1999-2018年FDA共批准620个新药,而被授予first-in-class资格的仅194个,一年不足十个。就支出而言,医药创新领域存在“双十”定律,即一款创新药的成功研发需耗费10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2016年,塔夫茨研究所(Tufts Center)数据显示,first-in-class药物研发的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当然,Tufts的研究将新药研发的资本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纳入考虑。例如一款药企研发成功了一款药物,但失败了9款药物,在Tufts的算法中,9款失败药物的成本亦纳入成功的药物支出中。以双十为参考,即创新药一年的研发支出为1亿美金,约为7亿人民币。纵观A股市场,根据最新年报,2019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元的制药企业屈指可数,仅有恒瑞医药(38亿元)、复星医药(20亿元)、上海医药(13亿元)、科伦药业(12亿元)、华东医药(10亿元)5家。因此,即使国内制药龙头,亦难以承担First-in-class药物的研发投入及失败风险,在原始创新面前亦举步维艰,如履薄冰。更不用提一些创新型企业在FIC开发中艰难度日,泽生科技砸锅卖铁开发纽兰格林,在2月12日被NMPA不予批准上市后,目前前途未卜。
诺华三联疗法Enerzair Breezhale哮喘IIIb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编译丨newborn 诺华近日宣布评估单吸入器三联疗法Enerzair Breezhaler(QVM149,IND/GLY/MF)治疗哮喘IIIb期ARGON研究的完整结果已发表于《Respiratory Medicine》。 结果显示,每日一次单吸入器高剂量和中剂量Enerzair Breezhaler在改善病情不受控哮喘患者的...
图 1 2018年全球制药公司研发预算排行榜
因此,First-in-class究竟适合哪类制药企业呢?放眼全球,2018年,罗氏投入1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名列榜首;强生紧随其后,研发费用高达108亿美元;默沙东研发支出位居第三,达97.5亿美元。不得不承认,国际龙头制药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毫不手软,不遗余力,我国制药企业的研发实力距离国际龙头企业仍有较大距离。(2)Fast follow弯道超车从资本、技术、人才等诸多角度分析,我国新药研发无法直接进入以技术领先性创新为主的阶段,必须经历模仿性创新阶段,因此Fast follow是国内制药企业首选的研发路径。以恒瑞制药为例,尽管被誉为国内创新药龙头,采用的策略却均是快速追踪,在PD-(L)1、BTK、CD47等热门靶点上均有布局。国外药企I期临床数据公布后,恒瑞快速立项;国外药企II期临床数据公布后,恒瑞已经申报临床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这不得不提及恒瑞的发家史,恒瑞最早是以小分子首仿药而致富,在药物晶型的构建上拥有丰富的经验,这对于恒瑞转型创新药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一旦药物上市,恒瑞庞大的销售军团一拥而上,迅速抢占市场。毕竟,1.4w人的销售团队战斗力可真不是“盖”的。
END
相关阅读
国务院:扩大新冠核酸检测范围,定期对普通人群抽样监测
投稿邮箱:yiyao@yidu.sinanet.com ◆ ◆ ◆ 6月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加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尽力扩大核酸检测范围,疾控机构要定期对普通人群进行抽样监测和流行病学调...
本文来源:新浪医药 作者:汤泰萌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