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医药人参加完患者群聚会后......

专栏作者/安心一枚新晋医药自媒体人,经营视频号安心会客厅。 年前机缘巧合,和一个朋友参加了一个慢病患者群的聚会,来了5、6个人,只有一个是患者本人,其他都是患者的子女。一场2-3小时的聚餐下来,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在升腾。笔者是一个在医院和医药圈呆了十几年的从业者,无论是医院还是药企都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但是此


 

 

none="shifuMouseDownCard('shifu_c_022')" style="padding-right: 0em;padding-left: 0em;max-width: 100%;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sans="" yahei="" border-box="" break-word="">
none="shifuMouseDown('shifu_t_017')" style="margin-top: 5px;margin-right: 5px;margin-left: 5px;padding: 10px;max-width: 100%;border-width: initial;border-style: none;border-color: initial;line-height: 25px;text-shadow: rgb(255, 255, 255) 0px 1px 0px;color: rgb(18, 149, 39);border-radius: 3px;box-shadow: rgb(153, 153, 153) 1px 1px 3px;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专栏作者/安心

 一枚新晋医药自媒体人,经营视频号“安心会客厅”。


年前机缘巧合,和一个朋友参加了一个慢病患者群的聚会,来了5、6个人,只有一个是患者本人,其他都是患者的子女。

 

一场2-3小时的聚餐下来,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在升腾。笔者是一个在医院和医药圈呆了十几年的从业者,无论是医院还是药企都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但是此刻才觉得真真切切地和患者在一起,离他们的心近一点。

 

在销售部的时候谈起患者,眼前扑面而来的是指标和销量的数据;在市场部的时候谈起患者,出现的是患病率、发病率、诊断率、市场份额这些字眼,都是数据和描述。

 

眼前真的很少出现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是那种一路从年少经历风霜、在社会的熔炉里拼搏,转眼却发现怠慢了自己的身体失去了健康的、有故事、有情绪的人。

 

医药营销,离患者久矣,远矣。

 


真实患者的关注点

 

让我们再回到那场聚会之中,了解一下患者和他们的关注点。看一看我们日常工作中的精心策划是不是正中患者的下怀呢?

 

1、多数慢性病患者都是中老年人,数字化工具的操作对他们而言都是困难。

 

比如疫情期间国家要求就医需要网上预约就难倒了绝大多数老年患者,更不要提各种花花绿绿、设计复杂的互联网医疗工具了。

 

2、患者的子女深入地参与到严重慢性病的治疗和管理中来。

 

这从当天聚会人员的组成就可以看到,仅仅一个是患者本人,其余都是患者的子女。这当然与青年人对微信社群这种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有关。

 

从大家交流的内容中得知,大家对疾病治疗的方法、药物都很清楚,了解父母的化验指标和疾病状态,还在积极了解保险的情况,非常具有学习力。

 

3、药价是患者及家属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医保纳入了多种慢病药物,这对于患者来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大家非常紧密地关注着各种药物的价格降幅以及新医保的实行时间。

 

与此同时,患者也体会到医院对药物出现了限方,所以一个月里的什么时间段到哪家医院可以开到药又成为了大家操心的新问题。

 

4、患者需要的是一个疾病的整体解决方案。

 

年纪大的患者通常不仅仅患一种疾病,按照中国的医疗现状,患者需要到各个专科看不同的医生,这对患者及其家属而言非常痛苦。

 

比如肿瘤会随病程出现转移,肝癌转移到了骨头、脑部,患者就需要挂三个不同科室的号看病,但是在患者的意识里他觉得这就是一个病在不同部位出现症状而已,而不是三个病。

 

5、患者日常生活中也对医疗服务有着具体而琐碎的需求。

 

这些细致的需求包括:突然出现的身体不适需要及时了解是不是大问题、体检报告的指标解读、哪些食物可以吃、多大运动量可以接受等,很多特定场景的问题在就诊的时候没有想到,离开医院后再去询问耗时耗精力。

 

6、严重慢性疾病患者对低级别医院的信任度不够。

 

医疗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服务,尤其是严重慢性病的患者对医院、医生资质都非常看重,虽然国家正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大家表示头疼感冒等小毛病愿意到基层医院就诊,有条件的话还是希望得到高级别医院的名医诊治。

 

7、医学科普内容的倾向性和过度专业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担忧。

 

患者及家属对于科普内容的态度很有趣,一方面急切需要相关科普,另外一方面又担心科普内容的生产者由于利益而夸大一些药物、器械的疗效,不是真正为患者考虑。

 

同时的话,患者觉得医生科普时经常夹杂大量专业术语、需要有医药基础才能够理解,反而是病友彼此之间的交流更高效。

 


思考

 

作为一个医药领域的从业者,听了这些讨论的内容,心里的感受是很复杂的,总结一下有以下嘀咕。

1、各大药企、各大互联网企业风风火火搞了那么多问诊工具、随访工具,怎么感觉和患者脱节了,他们对这些工具的名字似乎都不怎么知道,看来推广成效仍热不够,医生也没有大力推荐。

 

2、互联网医院打通医保指日可待,届时互联网医疗的支付问题解决,那比拼的就是各家APP/工具的运营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这方面医疗领域相比快消领域落后了好几年,虽然因为合规问题不能完全照抄,但是思路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3、长久稳定的医疗服务关系需要基于信任才能够维持,这份信任既与提供服务的医生本人相关,也与提供服务的平台/工具体验有关。

 

名医是稀缺资源,其个人是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除非有团队和工具来协助其提升效率和质量,这是药企和平台可以与医生合作的一个方面。

 

另外对于优质的医生,帮助其提升在患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可以合作的点,但需要有思想准备,越优秀的医生越不可能成为为企业卖力带货的网红,企业对医生终将失去掌控力,那么有个平常心“仅仅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必需的了。

 

4、传统医药人不是具有良好用户思维的产品经理,不论是设计互联网工具还是医疗服务都不具备专业水准,所以以各种渠道深入一线了解医疗服务的矛盾、并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是连接医患的关键,切莫自嗨。

 

5、随着国家集采的进一步推进,院外药店成为很多药品选择的主要渠道,药店其实自带区域、熟人属性,客户具有反复消费的能力,客单价高,非常适合目前流行的私域社群运营。

 

根据季节、天气、疾病流行谱、疾病健康日等为周围居民提供特色的科普、简单体检(血压、血糖)、打折促销等活动也非常有价值,当然提升运营人员的医药健康专业能力非常关键。

 


该从哪里下手呢?

 

医药营销人员想近距离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其实一点都不难,加入一个特定疾病的患者群可能还需要花点心思,但是观察下家里父母、叔伯姨婶、兄弟姐妹的医疗困境那不是手到擒来!

 

为了更系统、全面地做一个了解,不妨动用市场部做市场调研的方法,设计个问卷,采用面对面访谈(唠嗑)或者焦点小组会议(聚会)的形式把涉及就医、随访、营养、康复等各种问题都讨论下,这可是真实的一手资料啊~

 

也建议大家在工作休闲之余尽量涉足各等级医疗服务机构,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医院、家门口的小药店、诊所等。

 

视野放大到国家未来部署的医疗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去寻找其中没有被满足的服务,这将会是未来发展的空间,也会是大家职场上能够提出的细致的洞察。

 

还提议大家把自己手机里的各种APP/社群都拿出来研究一下,特别是使用率很高的几个,琢磨下为什么会用着这么顺手?离也离不开它们?不顺手的服务工具是在哪一个步骤把你劝退的,是繁琐的注册过程,还是杂乱无章的布局,还是缺乏审美的界面?

 

相信这样子的玩手机会带来不一样的洞察,久而久之,至少程序设计乙方再也无法忽悠你。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动起来并思考。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越多,可以展现大家的空间就越多。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来源:医药代表 作者:思齐专栏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