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赛柏蓝/同写意 ▍ 作者/小春 接连巨额投资,剑指生物药 1 药明生物再扩张 3月18日,药明生物宣布与康桥资本、聚明创投等达成一项收购协议,收购苏桥生物超过90%的股份,预计将在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 此外,药明生物与康桥资本建立了战

药明生物再扩张
3月18日,药明生物宣布与康桥资本、聚明创投等达成一项收购协议,收购苏桥生物超过90%的股份,预计将在2021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
此外,药明生物与康桥资本建立了战略合作,未来将赋能康桥资本被投企业发现、开发和生产生物药。
据了解,苏桥生物是总部位于中国苏州的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企业(CDMO),提供细胞株开发、工艺开发以及临床GMP生产等服务,拥有超过250名员工。收购完成后,药明生物将新增生物药原液二十一厂(MFG21,总计7000升)和制剂十一厂(DP11,液体和冻干)。
近日,药明生物在扩张生产线方面短时间发布多个大动作。
2020年12月21日,药明生物宣布将以1.5亿欧元收购拜耳在德国伍珀塔尔的生物药原液制造工厂设施资产,以持续扩大集团的全球产能。3月17日,药明生物宣布收购辉瑞在杭州的先进生物药生产基地。交易完成后药明生物将新增原液二十厂(将拓展至4x2000升)、制剂九厂(DP9,西林瓶)和制剂十厂(DP10,预充针)。
加上这次并购苏桥生物,在短短3个月内,药明生物的产能就增加了3万L。
这并非药明生物全球生产版图的首次大规模扩张。实际上,作为药明康德“一拆三”回归的其中一步,早在2017年药明生物登陆港股后便开启战略投资的新时期。
2018年上半年,药明生物一连宣布3项投资建设决定,分别预计在石家庄、新加坡及爱尔兰三地建设生产基地。公告披露信息显示,三地合计投资额将超过60亿港元。而在此之后,药明生物也一直在大规模的投资建厂。
目前,药明生物作为国内CDMO龙头,产能超过8万L,今年产能将超过13万L,在全球大分子CDMO企业排名前五。方正证券预计,到2023年,药明生物产能有望达到30万升。
药明生物CEO陈智胜此前明确表示“把护城河做深”。围绕产能的扩建,这一目标似乎正逐渐变成现实。
正当其时
基于对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战略的综合考量,辉瑞卖掉了杭州的生物药生产基地,但对于药明生物来说,获得这个基地正当其时。
随着药明生物的双特异性抗体平台WuXiBody™等创新技术平台被业界应用,以及“Follow-the-Molecule”(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策略的实施,药明生物的客户量和订单量稳步提高。
相关负责人曾在2020Q4会议上介绍,截至去年10月15日,药明生物累计订单已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未完成服务订单增长已逾63亿美元。
如何消化这些订单,是药明生物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依据药明生物所采取的“Follow-the-Molecule”战略,从一个产品还在早期研发时便介入,随着后续逐步推进到临床批、商业化批次,将对产能有着更大的要求,这也就使得药明生物在全球不断的收购工厂以扩充产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药明生物大规模的产能扩张除了客户及需求量的增加,更深层的目的还在于推进“全球双厂生产”的战略布局。
陈智胜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双厂生产”商业化策略下,客户可以选择药明生物位于中国、欧洲、美国的任意两个生产基地进行商业化生产,从而降低在两个供应商间进行技术转移的风险。
通常,不同公司之间技术转移需要16至18个月,而药明生物通过“全球双厂生产”内部技术转移,这一周期可在一年内完成。并且,由于归属于同一家服务商,药明生物可以根据客户对于产能的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和规模。
市场需求旺盛
药明生物不断扩大相关产能,和国内目前的生物药发展情况是分不开的。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药审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体药品审批的速度大大加速。加上医保谈判解决了药品进入市场的问题,生物药市场涌入了大量资金,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随着国内创新药企业进入商业化前夜,药品产能放量需求激增。自去年开始,多个国产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后,生物药业内普遍认为,生物药产能将会是后续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点。多家生物药企也在加紧步伐自建生产基地以扩充产能。
例如百济神州于2020年12月建成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产能为2.4万L;君实生物在苏州吴江和上海临港建有2个生产基地。
不过,也曾有声音质疑国内生物药企扩张产能会否造成过剩。对于这个问题,某位国内生物药企董事长向界面新闻表示,一旦药品获批快速放量,产能跟不上才是最大问题。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和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在商业化后,都曾出现断货的情况。
自建产能的高投入和长周期,以及为达到持续稳定的生产需要不断的调试与优化,这些要求使得自建厂房很难成为药企的“标配”,但紧迫的是,生物类似药的集采迫在眉睫。
1月底,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发布会上透露,生物类似药纳入集采势在必行。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也被业内认为是为今后生物类似药的带量采购“铺路”。
类比仿制药集采前后的市场竞争格局,研究机构在研报中表示,生物药带量采购将改变目前竞争格局,而降价意愿、生产成本、供应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药明生物的扩张也在情理之中。
本文版权归赛柏蓝(ID:Mic366)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本文来源:赛柏蓝 作者:点击关注→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