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专家到医院掌舵人:王平的三晋“创业”与区域医疗突围
自2023年9月起,王平正式肩负起了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的重任,引领这里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大医院样板”。
2025年10月末,山西太原秋意渐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下称北大医院太原医院)院区内,铺陈着黄色的落叶。
清晨7点,医院行政楼的走廊里已响起平缓的脚步声。执行院长王平的宿舍就在医院行政楼里,走出房门开始一天工作的她,边跟迎面走来的同事们打招呼,边用手机协调北京专家的远程会诊会议。
王平的白大褂外面,一件印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深红色卫衣格外醒目——这抹红,是她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北大医院)割舍不断的纽带,也是她扎根三晋大地的炽热印记。她经常会感到,将这件纪念款卫衣穿在身上,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推着自己前行。
王平是北大医院医疗质量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门诊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前国家护理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自2023年9月起,她正式肩负起了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的重任,引领这里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大医院样板”。如今,这样的双城工作和生活的状态,王平持续近三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执行院长王平
临危受命:从“不愿来”到“必须做好”的使命转身
2023年4月,刚过完春节不久,王平接到了北大医院党委的通知——希望她前往太原,接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掌门人的工作。彼时的她,距离退休年龄仅剩半年,在北大医院深耕数十年,从临床医生到医疗副院长,早已习惯了本部的工作节奏,家里还有退休多年的老伴等着她安享晚年。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王平坦言,在此之前,她作为北大医院医疗副院长,曾多次参与山西医疗资源调研,深知这片土地的复杂。山西省有着3800万人口,按照规划应该有四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但太原市内已有三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且起步更早。此外,太原市里省级三甲医院扎堆,而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原太原市中心医院)虽有123年建院历史,两个院区2500张注册床位的规模甚至超过北大医院本部,却受限于运营管理、学科实力不足、人才短缺等因素,面临着负债和亏损的窘境,医务人员积极性不足,“当时觉得,这么大体量的医院,要扭转局面太难了。”
更让她顾虑的是山西的医疗现状:医疗资源集中在太原,基层医疗机构能力薄弱,患者跨省就医现象突出——山西靠近西安、北京、郑州,交通便利。在北大医院外阜患者中,有十分之一的患者来自山西,患者多奔着泌尿外科、肾内科、皮肤科、妇产生殖等科室。“我们调研时发现,山西不是缺医院,是缺能留住大病患者的优质医疗资源。”王平说,2019年国家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以来,山西没有一家医院进入全国前100,这让她既惋惜又揪心。
然而,当北大医院党委领导多次邀请并谈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不是简单的帮扶,是要让山西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北大水平的医疗”时,她骨子里的北大医魂被触动了。“北大医院的人,从来都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在前头。”从抗美援朝时期的医疗队,到新冠疫情中的逆行支援,这种家国情怀早已融入她的血脉。她收拾行囊,义无反顾的奔赴山西太原。
2023年7月8日,国家正式批准北大医院太原医院成为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份“跨省合作”,变成了必须完成的国家任务。“那一刻,我就知道退不了休了。”9月1日,王平正式执掌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开始了这场特殊的“创业”。
破旧立新:从“散沙”到“铁军”的质变密码
要改变一家医院,必须先改变它的“气场”和“习惯”。王平从看似细微实则关乎全局的管理环节入手,发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她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向了“跑冒滴漏”的后勤管理。王平亲自带着后勤团队,巡查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从“长明灯”、“长流水”到空调温度设定,推行精细到“克”的节能降耗。总务科门前的“小白板”,记录着当天的气温,指导着院内的暖气和空调的温度和时常。这些举措起初被部分人视为“抠门”,但王平坚信,节约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医院的纯利润,可以用于改善员工待遇和提升患者服务。事实胜于雄辩,一年下来,医院在水电气暖等能耗支出上节约了上千万元,员工们也逐渐理解了这位新院长的良苦用心: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倡导一种“以院为家”的责任文化。
在医疗质量方面,王平更是“铁面无私”。上任第一天,她就要求所有临床科室必须严格遵守诊疗指南,“不该收的住院患者坚决不收,不该做的手术坚决不做”,不该用的药品、耗材,坚决不用。为了让规范深入人心,她带队深入科室,针对亏损病组,用数据说话。她创新推出“围炉话医”活动——在职工食堂开辟100多平米的区域,中午饭点时,由北大医院常驻专家带领大家讨论病例、学习最新指南,参加北大医院各类培训。从肾肿瘤的保肾手术技巧,到糖尿病的规范用药,把学术交流融入日常。
“MDT的理念,很多时候就是在这样的非正式交流中萌芽和深化的。”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学术热情。据统计,2023年以来,医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87项,其中31项填补了山西省空白。
作为医疗出身的院长,王平对医疗质量的控制更是到了“严苛”的地步。针对过去死亡病例讨论“走过场”的问题,王平亲自牵头组织讨论会,定下“不追责、只找问题”的基调。2024年初,医院急诊接收了一位外伤患者,2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当王平得知死亡病例讨论没有结论时,立即组织由北大医院专家参与的二次讨论,把患者在院抢救的每一分钟进行复盘:“如果当时抢救速度再快一点?如果决策再果断点?如果?......患者是否还能有一线希望?”这场讨论让相关科室人员加强了沟通,增长了经验,学到了书本上可能学不到的东西。“医疗是经验科学,从死亡中学习,才能让更多患者活下来。”在她的推动下,医院死亡病例讨论规范率从过去的30% 提升到100%,2024年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比下降62%。
聚焦学科:以“4+5”战略打造区域医疗优势
学科建设是王平的另一个“发力点”。她没有盲目铺开,而是结合北大医院优势和山西患者需求,认真落实学科发展战略:以心血管病诊治中心、肾脏泌尿病诊治中心、妇产生殖中心、皮肤诊疗中心为四大核心,拓展骨科、普外、神经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等五个基础较好的学科。为了让这些学科快速成长,她从北大医院本部协调专家常驻,推行“双主任制”——北大医院专家任学科执行主任,本地医生任主任,手把手带教。
泌尿外科的突破是最好的例证。过去,山西的肾肿瘤患者几乎都要接受“肾脏全切术”,而北大医院早已普及“保肾手术”。王平来了以后,不仅派本地医生去北大医院进修,还争取到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两年内完成265例手术,90%的病例实现“保肾”。“现在山西的肾肿瘤患者不用再往北京跑了,常见病种都可以由太原市中心医院的专家做,遇到疑难病例,我们让北京的专家来做,也可以通过5G远程机器人手术,让患者不出省就可以完成手术。目前,甚至有山西生周边地区像内蒙、陕西、东北等地的患者专门来太原找我们。”王平欣慰地说。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王平的带领下,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合作共建前(2021年1-9月)相比,2025年1-9月门诊人次增长78.23%;急诊人次增长18.01%;四级手术2279人次,增长224.18%;微创手术2089人次,增长62.69%;平均住院日7.75天,降低5.9天。通过医院外转患者同期下降76%,“大病不出省”的目标初显成效。
更令人振奋的是学科建设的长足进步,四大中心及五个拓展学科在医教研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是今年又有三个学科获批省级重点专科,学科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四级手术、微创手术占比逐年提高,大批新技术、新疗法在太原落地。两院区新开设专科专病门诊90余个,极大方便当地患者就医。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标志着医院正从昔日的“跟跑者”,奋力向区域“领跑者”的目标迈进。
惠民为本:从“治病”到“健康”的温度升级
在王平的管理哲学中,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患者。“让医疗有温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医院血脉的行动指南。
“医院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受益。”这是王平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她看来,优质医疗不仅要“能治病”,还要“好就医、少花钱”。针对患者反映强烈的“复查流程繁琐”“挂号难”等问题,她带领全院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举措,其中“0 元惠民号”最受欢迎。
过去,患者出院后复查需要先挂号、找医生开单、缴费、再检查,一套流程下来至少半天。现在的流程,凡是需要定期复查的患者,包括基层医院需定期复查的慢病患者,均可在医院APP或健康山西上挂0元惠民号,凭号直接去检验科抽血、超声科做检查,检查结果由专门医生解读,没问题的直接回家,有需要再转诊专科。“这个举措不仅省了患者的挂号费,还节省了时间。”她举例说,一位糖尿病患者每月需要查糖化血红蛋白,过去每次都要请假半天,现在早上上班前就能完成检查,不耽误工作。社区医生转诊来的患者,如果只需要做化验或超声,无需到门诊诊室开单,大大方便了广大患者。2024年,医院“0元惠民号”服务患者超5万人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近300万元。
对于尿毒症患者,王平更是倾注了特殊关怀。她发现,各地有不少需要定期血透的患者,因为治疗限制无法来到美丽的山西出门旅游。“山西的旅游火了,患者却只能守着透析机,太遗憾了。”于是,她推出“异地血透”服务——患者只要来太原旅游,提前预约就能在医院安排血透,白天去晋祠、平遥古城等地游玩,晚上回医院治疗。2024年夏天,5位在北大医院透析的小朋友,利用暑假来到太原,白天家长带着参观博物馆、旅游景点,晚上到医院做透析,10月又有8位血透患者自驾来太原,王平不仅亲自接待,还为他们赠送了医院的文创产品。“我们没想到在外地也能这么方便地做透析,还能好好的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一位患者激动地说。截至目前,医院已接待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异地血透患者120余人次,成为全国医疗与文旅结合的创新案例。
为了让医疗服务更贴心,王平还推动建设智慧医院系统,实现“一窗通办”——患者在一个窗口就能完成挂号、缴费、取药;落实“一次挂号管三天”,患者挂号后三天内复诊无需重复挂号;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针对肿瘤、疑难肾病等复杂病例,组织多个科室医生共同会诊,让患者“少跑腿、少折腾”。2024年,医院患者满意度达96.8%,获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越来越多的山西百姓愿意选择在“家门口看病”。
这些举措,源于王平作为一名医者始终坚守的初心:永远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她常说:“我们多操心,患者就能少跑腿;我们多用心,患者就能更安心。”这种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也为医院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根基。
家国之间:一位医者的柔软与坚定
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太原之间,王平的生活成了一部真实的“双城记”。高铁成了她的第二个办公室,也与她一起,承载了她对家庭深深的愧疚。采访中,谈及家人,这位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女院长,眼神中流露出柔软的一面。
每天晚上,王平都会给家人打个电话。电话那头,老伴总问她“这周能回来吗?”,她却常常只能说“再等等,忙完这阵就回”。老伴退休十年了,原本计划等她退休后一起旅游,可这么多年,王平仍然没有兑现承诺。王平坦言,家庭是她内心中深处的牵挂,是她唯一觉得有所亏欠的地方。“但国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就必须负责到底。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业心,而是我这个人,没办法选择对工作不负责任。”
有人问过王平,如果再选一次,还会不会来太原创业?王平毫不犹豫地说“会”。“虽然累,但值得。”她想起去年冬天,一位来自忻州的肾肿瘤患者,术后复查时拉着她的手说“要是没有你们,我就得去北京做手术,不知道要多花多少钱、受多少罪,还不知道能不能住上院呢”。那一刻,王平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意义。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是王平心境的最好写照。她相信,通过北大医院和北大医院太原医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北大医院经验”正在形成。即使她将来离开这个岗位,一支带不走的“北大标准”医疗和管理团队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发光发热,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
从北大医院到太原,从临床医生到医院管理者,王平用认真与执着,在三晋大地上书写了北大医院的新篇章。她推动的不仅是一家医院的蜕变,更是一种医疗理念的革新。正如她常说的:“医疗工作没有终点,只要能让百姓多一份健康保障,我就愿意多一份奉献。”
感谢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鼎力支持。
本文来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