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肌肉”还是“养气血”?年轻人选择“都要”
20岁的何一丁最近陷入了两难境地:“我有健身的习惯,但最近因为月经不调去看中医。健身教练说让我‘一周四练’,而中医让我多静养。”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建议,何一丁感到困惑。
《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健身会员的增幅达25.47%,其中,20-29岁青年群体是健身消费的“主力军”。出于对身心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卷”运动。
然而,当健身需要和传统养生理论间出现“矛盾”,年轻人又该如何选择?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让他们在两种看似相悖的健康理念间找到平衡,变得更健康?
该听谁的?他们很困惑
何一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为了调理月经求助中医时,医生告诉她,她的问题是“气血亏虚”。“除了建议我多吃红枣、桂圆这些补血食物之外,医生还特别强调要‘静养’,减少剧烈运动消耗。”何一丁说,“但我本身有健身习惯,有时候不出出汗,就觉得心里很烦闷。”
和何一丁的情况类似,21岁的孙明若也正经历着两种健康理念的碰撞。他希望通过健身增肌和塑形。为此,孙明若的健身教练给他制订了详细的饮食计划,并且建议他“多吃肉,特别是牛肉”,以补充足量蛋白质。
“我外公是中医大夫,他告诉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使人中满’。”孙明若向记者解释。在外公看来,摄入过量肉类会加剧脾胃消化负担,久而久之“郁结在中焦”,不仅影响消化,还会波及情绪和整体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李树明指出,中医并不反对营养,关键在于脾胃的运化能力。“脾胃强健的人能有效地将摄入的蛋白质转化为肌肉;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过量的蛋白质则会成为负担。”
“可以根据运动强度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给脾胃一个适应的过程,并在饮食中适当搭配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李树明说,“煮饭时加点薏米,炖肉时放片陈皮,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让孙明若感到困惑的矛盾建议还有很多:“我外公一直教我要规律饮食,吃六七分饱。可健身教练提醒我,训练后必须补充‘练后餐’,不然辛苦练出的肌肉会‘掉’。”
同为健身教练的吴因肯定了孙明若的教练的说法。“从现代运动营养学角度看,训练后补充‘快碳’(可以快速升高血糖的碳水混合物——记者注)是有必要的。这些‘快碳’能快速补充训练中消耗的糖原,防止肌肉分解,并能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蛋白质合成。”
“但也不是所有情况下都要吃。”吴因补充,“对于晚上八九点才结束训练的会员,我们就不建议他们再吃练后餐了。因为摄入大量碳水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对于恢复和增肌同样关键。健身本身也讲究周期和个体差异,不是一味地‘加量’。”
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强身健体
为什么针对强身健体的相同需求,健身教练和中医大夫会给出迥异的指导方案?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教师李秀娟认为,问题的答案藏在东西方体育养生文化截然不同的“基因”里。
“现代健身代表的是西方运动体系,而我们所说的养生功法、太极拳等,则属于东方运动体系。这两类运动的文化根基和哲学基础完全不同。”李秀娟说。
李秀娟提出,西方体育文化强调高强度、对抗性和竞技性,根植于西方海洋文明,追求不断突破极限,建立新平衡。“而太极拳、养生功法等东方养生运动,则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讲究‘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过度消耗。”
“如果进一步地与中医理论相联系,《黄帝内经》中提出‘汗为心之液’,出太多汗会损耗心脏的津液与身体的阳气。这与西方运动追求大汗淋漓、挑战极限的理念,在哲学基础上就存在很大差异。”李秀娟说。
李树明解释说,健身的“动”是向外的,目标是挑战和塑造形体,通过大重量、高强度、快速的动作来刺激肌肉和心血管系统,是一种“以形练形”的方式;而中医“动养”的“动”是向内的,核心是调理气血和脏腑,是一种“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方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觉察和能量的流转。
这种文化基因的差异,同样体现在对“营养”的理解上。
“西方是‘缺什么补什么’的分析式思维。”李秀娟解释,“他们认为运动撕裂了肌纤维,要重建更强大的肌肉,就需要大量蛋白质作为原料,因此蛋白粉、牛肉等高蛋白食物就会成为健身者的首选。”
东方养生则与中医思想一脉相承,强调整体观和“治未病”。“中医认为,健康的关键在于‘养’,在于维持身体内部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饮食不仅要考虑单一目标,更要顾及对全身系统的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过度摄入油腻食物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气机不畅。”李秀娟说。
争衡和融合:和身体达成和解
然而,两种强身健体理念真的是非此即彼、不可融合的吗?
对此,吴因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我觉得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我们不是一味地让会员多练,而是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素质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如果会员处于疲劳期或者身体状况不佳,他也会主动建议降低训练强度,甚至休息。“健身的终极目标是健康,而不是把人练垮。”
李树明同样不认为二者间存在矛盾。“我们可以将现代健身科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达到特定的健康目标。无论是增肌、减脂,还是提升心肺功能,现代健身都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方法。但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要养好气血,不能损害身体的‘根本’。”
李秀娟认为,对于健身和养生,不能以一种二元对立的观念简单评判孰优孰劣,“关键在于‘因人而异’。我们应该考虑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开具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有的人性格外向开朗,可能就偏爱群体性、竞技性强的西方运动;而有的人性格内敛喜静,可能就更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练养生功法、打太极拳。”李秀娟说,“同样一个项目,有的人练了有效,有的人练了可能就会受伤。所以,中西运动应该结合起来。”
谈及在养生和健身的“矛盾”中困惑的年轻人,李树明为他们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融合方案”:“每周安排两次全身性的力量训练提升基础力量和肌肉量。在训练日之间,穿插1-2次的瑜伽、八段锦、慢跑或游泳,时长30-45分钟,以促进气血流通和身体恢复。”
李秀娟认为:“我们不一定非得追求极致的瘦或夸张的肌肉线条。真正的健康,是一种整体的和谐状态——自己能睡得着,到了饭点有饥饿感,吃完不难受,精神饱满,心情愉悦。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形神合一’的健康美。”
20岁的夏晓宇是一个有着半年多健身经验的“减脂人”。这学期,她在李秀娟开设的养生课中接触了马王堆导引术,并降低了原来的健身计划的强度,改为每天坚持练习一套养生功。
“我没办法拿出非常量化的数据告诉你我的身体比之前好了多少。”夏晓宇说,“但我能够感受到,我的精神状态确实更好了,以往下午会有的那种疲惫感减轻了很多,整个人感觉更通透和沉静了。”
听了中医大夫的建议,何一丁主动与健身教练沟通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何一丁说,教练表示非常理解她的需求,并帮助她修改了训练计划,将“一周四练”调整为“一周两练”。在不健身的日子里,何一丁会跟着视频练习八段锦。
“上次去复诊的时候,医生说我的气血状况比之前好了很多。”何一丁说,“如果让我给类似情况的人一些建议,我会告诉他们,没必要纠结必须遵从哪一方的观点,我们可以更耐心地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何一丁、孙明若、吴因、夏晓宇为化名)
实习生 周家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08日 03版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