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10年内预计71个新品有潜力获批,BI创新革命的底气是?

尽管疫情尚未正式结束,但BI履新仅半年时间的大中华区人药业务负责人董博文已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三合一”业务模式的加持下,BI的这场创新革命将向何处去?又将如何操作? 2020年6月9日,勃林格殷格翰(BI)宣布其抗肺纤维化治疗药物维加特®(乙磺酸尼

两家中国企业上榜!强生、罗氏、拜耳凭什么稳居前三?2020全球最具价值医药企业品牌TOP25发布

近期,Brand Finance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最具价值医药企业品牌TOP25报告》,强生、罗氏、拜耳依旧稳居前三,但今年最值得关注的是榜单由TOP10扩展到TOP25,因而有三家亚洲企业上榜,其中两家为中国企业。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品牌的打造与推广是其增强企业...

尽管疫情尚未正式结束,但BI履新仅半年时间的大中华区人药业务负责人董博文已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三合一”业务模式的加持下,BI的这场创新革命将向何处去?又将如何操作?

2020年6月9日,勃林格殷格翰(BI)宣布其抗肺纤维化治疗药物维加特®(乙磺酸尼达尼布软胶囊)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成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用于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的药物。

恒瑞医药吡咯替尼治疗HER2突变晚期NSCLC登上《临床肿瘤学杂志》!

恒瑞医药自主研发创新药吡咯替尼二线及以上治疗HER2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2期临床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O),此次已经是吡咯替尼第三次登上该杂志。 近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创新药吡咯替尼传来好消息,其二线及以上...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事业部总经理
董博文
这让董博文(Pavol Dobrocky)很是兴奋。自2020年1月1日起接替冯耐德(Dirk van Niekerk)继任BI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人用药品事业部总经理之后,这是BI第一个在国内获批新适应症的重磅产品。
一方面,其标志着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患者走出了无药可医的困境。董博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维加特®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充分的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相信这一新适应症在中国的获批将让中国SSc-ILD患者获益,为他们送去有药可医的希望。”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此次该药获批的新适应症系BI在中国的首次全球同步递交。从获批速度来看,欧盟批准之后仅1.5个月,该适应症即获得中国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这意味着BI在新药上市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同步获批。
而这并不是BI在过去半年内人用药品市场上所取得的唯一成绩。
5月12日,基于在研免疫新药Spesolimab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适应症I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BI启动了其全球关键性II期临床试验,且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成功入组了首位患者。
直至发稿日,关于BI的经典呼吸产品沐舒坦®注射液用于新冠患者治疗的研究正在进行。 在德国总部,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研究也在紧张进行中。

01  BI“老将”履新,从容应对新冠挑战

对于董博文来说,刚刚在中国履新半年的时间无疑是特殊的,其上任之后不久,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便开始爆发,一定程度上也打乱了包括BI在内的几乎每一家制药企业已经制定好的2020年上半年计划。
纵观跨国药企职业经理人的迭代,临危受命的有之,上任即面临复杂政策环境或市场环境挑战的有之,但像董博文这样,上任伊始便面临一场全球都始料未及的重大疫情的,却还着实鲜见。一定程度上,其既对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面对突发情况,保护员工安全、稳定军心;同时也是在考验职业经理人对于业务本身的驾轻就熟,能否在各类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带领公司的业绩马车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
从前者来看,BI显然做得井然有序。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爆发之初,BI就在讨论怎样能够帮助应对新冠疫情,比如我们的执行董事会决定为冠状病毒研发捐献11000个研发小时,另外在集团层面也设立了专项的支持抗疫基金。”在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时,董博文如此表示。另一方面,在1月底BI就决定要援助抗疫,包括现金的捐赠、口罩等防护物资的捐赠。
与此同时,面对疫情对人药业务带来的挑战,董博文凭借着个人丰富的经历沉着应对。其1998年加入BI,是名副其实的“老将”,而在来中国之前,董博文先后在斯洛伐克、维也纳中心区(包括中欧、东欧、中亚等地区共 18 个国家)和俄罗斯担任过各类职务,最近一份职务是俄罗斯分公司总经理兼人用药品事业部负责人,因此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尽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多数药企的工作计划都打乱了,但BI大中华区的业务却在正常的往前进行。 在董博文看来,重点在于如何快速地做出反应,针对疫情的进展去进行相应的应对。
“一方面我们看到有快速的变化,我们业务反应的速度也必须要非常快。同时中国政府以及老百姓在应对方面应该说是组织得高度有效,所以疫情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跟其他国家相比,要小得多。”在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时,董博文如此来总结其过去半年内BI人用药业务在中国开展的感受。
显然,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对于接下来人用药业务在华的重点工作安排,BI也已经有了成熟的思考,并在逐步落地。
“随着China Key(中国关键)项目的实施,BI已经成为跨国药企中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早期临床研究项目的公司,这将加速BI创新产品在中国上市,实现与欧美同步,甚至早于欧美。”
董博文介绍,目前“中国关键”项目已经有34个项目在中国落地,并且BI所有新的全球研发项目,中国都将会参加。“目前仅人用药品领域,公司就拥有在研项目近100个,其中75%的在研项目具有同类首创潜力,50%具有突破性治疗潜力。”而对于未来BI在中国的新品上市计划,其透露:未来10年内预计有71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有潜力在中国获批。
02  打造“三合一”业务模式,BI要做创新革命?
10年内预计有71个新产品或新适应症有潜力在中国获批,BI的底气来源于哪里?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医学部负责人
张维
BI大中华区医学部负责人张维将其归结于BI身上浓厚的家族性企业的特质。尽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家来自德国的、拥有130余年历史的老牌家族企业更多以低调、保守的形象示人,但在张维看来,恰恰是因为BI是这样的一个家族性企业,所以其更能践行“创新展现价值”的宗旨。体现在现实层面的操作上,即志存高远,不追逐短期的利润,而致力于长期可持续的成功。
对于创新的革命则是BI试图实现其这样长期战略的途径。张维介绍,BI的中国医学研发团队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把全球的创新药带到中国来,最初设立的项目叫作China I、China II。张维坦言:“这些项目是让总部知道我们的存在,在不影响全球进度的情况下,能够带着我们玩。”
但随着中国政府“健康中国2030”策略方向的确定,以及中国监管当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中国研发机构整体能力的提高,中国的创新环境开始呈现出全新面貌,也让BI中国抓住契机说服总部,这才有了“China IN”(中国纳入)和“China Key”(中国关键)两个项目。
“China IN项目的启动标志着BI中国默认加入全球所有的关键性项目,并且做到与欧美同步提交新产品或者新适应症的注册申请。而China Key项目的启动,则标志着BI中国全面参与BI全球的早期临床研究,并且不区分治疗领域。”
然而BI显然不想仅仅局限于此。7月2日,在进入中国市场25周年之际,BI在上海宣布正式启动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为中国和亚洲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者提供一站式的创新合作解决方案,开展从早期研究、创新合作到战略投资等全方位合作,全流程帮助其实现创新想法。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
张巍怡
在BI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负责人张巍怡看来,BI所启动的外部创新合作中心和其他跨国药企普遍在做的创新中心,实际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跨国药企中首个“三合一”业务模式——集学术合作(跨边界研究)、业务拓展及许可、风险投资于一体。
形象的来说,此次启动的外部创新合作中心如同一个一站式“创新空间站”:通过“创新望远镜”全天候发现新科技,通过“创新捕捉器”将项目引入企业研发管线,再通过风险投资“孵化站”将成果变为真正惠及患者的医疗手段。
其中,“创新望远镜”即跨边界研究。其不断探索新兴科学、适应症和技术,通过及时高效地鉴别最前沿的生物医学和技术领域,对最新科技成果展开科学研究,为BI主要治疗领域的药品研发以及仍存在大量尚未被满足的医学需求的疾病领域,与学术科研机构合作提供早期研究支持。
“创新捕捉器”则是业务拓展及许可。通过授权许可交易,将与BI研发策略相契合的创新项目引入至BI全球研发管线,实现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共赢。
风险投资基金则恰似“孵化站”,专注于以股权投资的方式投资早期创新疗法以及数字健康项目,旨在为病人带来更好的治疗手段及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勃林格殷格翰算是比较开创性的把三个不同的外部创新的单元纳入到同一个外部创新的中心里,这样无论是外部合作者感兴趣跟勃林格殷格翰做学术合作,还是想达成资产的合作,还是创新者想要寻求投资,我们都可以给他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张巍怡介绍。
03  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各项业务全面开花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齐飞(Felix Gutsche)毫不掩饰其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在BI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上,高齐飞表示:“中国已经并继续是勃林格殷格翰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全球创新中心和世界经济‘稳定器’”。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
高齐飞
对于BI来说,中国显然已经成为勃林格殷格翰全球范围业务内的一个区域亮点: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一季度,BI大中华区业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而即便是新冠疫情期间,BI中国也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除了人药业务,其它业务也全面开花。
2020年2月,位于上海张江的BI生物制药基地也首批复工,其生产的生物制药首个商业化合同生产的产品交付上市。
6月,勃林格殷格翰在华本土研发的猪瘟活疫苗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新兽药注册证书》,计划于明年初正式上市,将为中国养猪业带来高质量的产品,突破传统的免疫方案及其配套疾病解决方案。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于2003年进入中国开展业务,逐渐成长为中国动保行业的领导企业,在中国的全价值链布局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诊断和检测。勃林格殷格翰也是跨国药企中为数不多同时拥有人药业务和动保业务的公司之一。
3月30日,BI旗下的数字创新实验室BI X正式决定将其海外首个分支机构设在上海,这一首期投资额为300万欧元的创新机构将于今年7月正式建成,并与BI中国总部及德国BI X总部紧密合作,为中国患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决定“弃机从医”之后,这家百年巨头股价直涨11%,为什么?

在相机等相关业务连年亏损,医疗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2020营收占比超八成的情况下,奥林巴斯终于决定“弃机从医”。 日前,奥林巴斯发出公告,将旗下数码相机和IC录音笔为代表的映像业务转让给日本产业合作伙伴股份公司(JIP),双方计划在2020年底前...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E药经理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