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综合资讯 >
  5. 正文

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报告出炉,有病就医比例不到6成

中国的育龄妇女数量正在下降。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过去这一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比2020年下降1.11个千分点。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指出,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

中国的育龄妇女数量正在下降。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过去这一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比2020年下降1.11个千分点。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指出,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以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为例,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


育龄妇女的数量增减是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动态结果,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现有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素养和生命早期1000天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论是对于个体命运,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生殖健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在生命所有阶段的生殖和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既往调查表明,国内育龄女性存在生殖健康知识不足、妇科常见病患病率高等问题。


生命早期1000天则更侧重于婴幼儿维度,指的是从受孕开始到婴幼儿2周岁的这段时间。在此期间,胎儿组织器官开始形成,大脑快速发育,被世卫组织定义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营养补充和相关知识,对提升育龄期女性的健康和人口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八点健闻联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起了这项名为“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的行业调研。关注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并长期致力于赋能中国育龄女性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拜耳中国为此次调研提供了公益支持。


本次调研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153名育龄期女性(15-49岁)参加。其中,20-39岁女性占比超过9成。在所有受访者中,备孕、怀孕及产后哺乳人群共有952人,占总人数的30.2%。


调查涵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掌握现状、躯体及心理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生育史及人口学特征等内容,力求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7成受访者有妇科症状


国内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现状是本次调研的重点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3153位受访者中,有妇科症状的占比为7成。其中,自报月经相关症状的女性最多,占比达到50.8%,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痛经、月经量异常增多等。其它较为常见的还有其他妇科症状和乳房症状,自报症状比例分别为30.2%和20.5%。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生陈蓉长期从事生殖健康知识的大众科普工作。在她看来,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尤其是经期长,月经量异常,或者是出现了超出生理耐受范围的疼痛,就必须去医院就诊。


“月经老不来,周期不规律,有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症。痛经特别严重,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者子宫腺肌症的表现。月经不调是女性健康的一个表象,女性朋友们需要关注了解自己的身体,观察身体的变化,有问题及时就医,一定不要视而不见。”


妇科症状强调的是被访者的主观感受,妇科疾病则更能反映客观事实。在这些有过妇科症状且就诊的受访者中,被确诊为妇科疾病的占比大约为三分之二,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霉菌性阴道炎、乳腺增生盆腔炎,现患率分别为23.8%、18.6%和14.2%(该现患率指因相关症状而就诊的人群中妇科疾病的患病比例)。


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和年龄有关。在本次调查中,30-39岁的育龄女性在所有年龄段中的有妇科症状的比例最高,达72.3%。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委员蒋泓认为,一方面是因为30-39岁是生殖能力旺盛的时候,性生活相对活跃,更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也和30-39岁年龄段女性的情绪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往往背负着生育、家庭育儿和工作的多重压力,这些压力转化成焦虑情绪,影响大脑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异常,同时也会影响卵巢功能,带来一系列内分泌的问题,这都是已经被证实的。”


生殖健康状况不仅仅是生理层面,也体现在心理上。尤其是对于处于生命早期1000天中的围孕期女性来说,多数都存在较大压力。


本次调查对具有备孕史、怀孕史和生产史的女性做了一次孕期压力感调查,以0-9分为标准,数字越大,代表压力越大。结果显示,得分为6-8分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6成以上。仅有2.7%的受访者表示毫无压力。在所有的压力事件中,“担心婴儿出生是否健康”、“担心能否安全分娩”是被选择最多的。


孕期营养摄入是认知短板


本次调研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国内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认知情况。


调研中,为了更精准地反映真实情况,问卷把“生殖健康认知”分解为“妇产知识”和“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知识”两部分,各自设计问题,计算得分。


在“妇产知识”部分,总共设置了20道题目,总分为100分。多数受访者的得分在55到70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成左右,表明多数育龄女性对妇产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单个题目的正确率来看,答对率最高的是“人工流产,特别是重复流产对女性健康和生育能力存在明显损害,可能导致流产并发症继发不孕等情况”,答对率为90.2%。答对率最低的是“乙肝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多数人认为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回答率仅为26.8%。


在“生命早期1000天健康知识”部分,同样是20道题100分的设计,平均分值比“妇产知识”要高出不少,得分在60分以上的占到了8成。


答对率最高的是“积极进行孕前检查和早期筛查,是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方法”,正确率达到94.6%。答对率最低的是关于叶酸补充的合理剂量,超过9成的受访者认为,每天只需要补充0.2-0.4mg叶酸或含该剂量的叶酸复合维生素即可,而事实上,根据《中华医学会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的叶酸摄入推荐剂量,每日应补充0.4-0.8mg的叶酸或含叶酸的复合维生素。这也是本次问卷调查中正确率最低的一题。



答错第二多的同样是关于营养补充的问题,有63.5%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多喝骨头汤有助于补钙。而事实上,骨头中的钙存在形式为磷酸盐,不溶于水,通过炖煮等方式不能使钙溶解于汤中,喝骨头汤补钙没有科学依据。《中华医学会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推荐从孕14周开始,每天应补充0.6-1.5g的钙剂,同时可以考虑选择更适合孕期服用的有机钙。


从两个答题部分的对比来看,育龄女性在进入生命早期1000天后,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程度加强,特别是在一些定性问题上,比如说,多数人都知道要保证营养摄入。但对于何时,以及何种使用量,还缺乏定量的认知。


蒋泓认为,从健康认知角度出发,能做到定性是第一步,不必在定量上过于苛求。以叶酸为例,不同生育史的女性,补充叶酸的推荐剂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有过不良生育史,也就是出生缺陷问题,需要补充的叶酸剂量要高于未有不良生育史的女性。“我们可以去推广科普告知需要补充叶酸,每天至少要摄入多少叶酸,但具体到每个人,还是应该根据个人情况,遵从医嘱,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蒋泓同时提醒,在关注营养补充问题时,要注意到城市和农村,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的区别。目前,上海围孕期女性的营养摄入情况比较理想。但在其它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围孕期女性的营养补充可能还是有欠缺的。


有病就医比例不到6成


调查显示,在妇科症状高发的背景下,国内育龄女性主动采取健康管理行为的比例明显偏低,且相当一部分女性选择不去医院,而是进行自我处理。


在所有受访者中,高达70.6%的女性在过去一年内至少出现过一种妇科症状,其中57.8%的女性在出现症状后选择就医,就诊者中64.4%的女性被确诊患有妇科疾病。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在出现妇科症状后选择不去医院,而选择进行自我处理:其中51.3%的女性选择口服或者外用药物缓解症状。


延误诊治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陈蓉医生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病例,30多岁,非月经期间频繁出血,前后差不多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一直拖着不去医院。等到来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宫颈呈火焰口状,最后确诊为宫颈癌晚期。“这件事我一直觉得特别痛心,其实她哪怕稍微早一点(来医院),我们都有好多好多办法。”


蒋泓则认为,女性在妇科疾病上的擅长忍耐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关爱不足有很大关系。“从学校到职场,都不会因为女性处于生理期而对她有特殊的照顾,这是我们做得不够的地方,这导致了她即使有不适的症状也不可能每个月请假,花上半天或者一天的时候去看医生。”


蒋泓表示,这也能从调查结论中得到验证,女性确诊妇科疾病的第一位是霉菌性阴道炎,因为这种病发作起来极为难受,瘙痒严重时会让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有的生殖道感染炎症较为严重时还会出现排尿疼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难受到无法忍耐了,才会选择去医院。”



健康行为,是连接健康认知和健康状况之间的纽带。通常理解下,健康认知程度越高,越容易采取健康行为,从而提升健康状况。


这一点也在调研中有所体现。报告根据多项数据对比得出,有妇科症状的女性,其健康知识掌握度较好的可能性只有无妇科症状女性的50%,有症状之后未选择就医的女性掌握该知识较好的可能性是选择就医者的68%。换言之,没有妇科症状和有症状就医的行为与良好的知识储备显著相关,这也意味着具备良好的妇产科健康知识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预防妇科疾病发生且更愿意选择进行就医处理自身的健康问题。


足够重要,也需要足够重视


生殖健康的重要性正在被社会所认知。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提出,妇幼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是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维护生殖健康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从源头和基础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重要,却极易被忽视。蒋泓表示,一方面,家庭和学校对于青少年性教育讳莫如深,以至于很多患者在青春期就埋下了生殖健康的隐患。另一方面,社会、企业以及医疗机构都对生殖健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提供重视不足,客观上为女性在该领域的就医带来了障碍。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妇科检查,你知道国内女性大部分是不愿意做妇科检查的,她会有无助感,甚至是恐惧感。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觉得医疗机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生殖健康的就医服务,环境营造,隐私保护,主动的服务提供,人文关怀,从这方面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不管外部环境怎么改变,回到问题的本质,也是本次调研的核心——女性自身的生殖健康素养,会对其生殖健康状况起到决定性影响。基于这样的结论,如何提高女性生殖健康素养就成了破题的关键。


报告给出的对策及建议为,要针对性地完善生殖健康教育传播内容,如性传播疾病、避孕方式、关键营养补充等问题;重点关注低收入(月收入低于3000元)、农村户籍、较低学历(高中及以下)等生殖健康知识掌握较差的人群;同时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增加蔬果等膳食摄入、规律运动等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马彩虹对此表示赞同,她尤其强调科普的重要性。“我们对生殖健康的科普教育还远远不足,由于这个领域本身的私密性,相关的权威信息和知识还不是那么容易获得。但无论如何,生殖健康的防治重点正在从治病转向预防,转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这更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投入。”


本文来源:八点健闻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