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7月29日,复宏汉霖(香港联交所代码:2696)宣布,公司自主研制的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10联合重组抗EGF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07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治疗的2期临床研究于中国
2020年7月29日,复宏汉霖(香港联交所代码:2696)宣布,公司自主研制的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10联合重组抗EGF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HLX07用于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CCHN)治疗的2期临床研究于中国境内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联合治疗方案是复宏汉霖第二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单抗联合疗法,也是目前国内首个针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进行临床探索的单抗联合疗法。
挑战头颈部鳞癌治疗困境,引领头颈部鳞癌创新联合疗法开发
头颈部肿瘤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类型,每年全球新增病例数超过50万[1],且这类肿瘤在中国发病率较高[2],患病人数超过其他国家及地区,并呈上升趋势。头颈部肿瘤起源部位较多,除了眼、脑、耳、甲状腺和食道外,起源于其他头颈部组织或器官的肿瘤均属于头颈部肿瘤。SCCHN是头颈部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比接近90%[3],其中大部分患者存在EGFR过表达[4]。
在免疫治疗出现以前,抗EGFR单抗和化疗是晚期SCCHN治疗的主要选择。然而,这些治疗带来的临床获益仍然非常有限,且存在耐药性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能够为一些晚期SCCHN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应答较差。晚期SCCHN患者迫切需要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获益的创新疗法。随着抗EGFR单抗的免疫调节作用被逐渐发现[5],抗EGFR单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疗法或将成为解决SCCHN治疗困境的突破点。
HLX10为复宏汉霖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抗PD-1单抗,在临床前及早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优异的PK、PD数据与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目前正在全球开展多项单药及联合疗法的临床研究。HLX07为复宏汉霖首款改良型创新产品,在西妥昔单抗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人源化改造、亲和力成熟及稳定性细胞株构建等抗体优化流程,使HLX07具备了更低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靶点亲和力。且临床前动物实验显示,在多种肿瘤模型包括人头颈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HLX07展现出了较西妥昔单抗更好的抗肿瘤活性。2019年12月,HLX10与HLX07联合治疗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此次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的研究为一项评价该联合疗法治疗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SCC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开放性2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为评价该联合疗法治疗晚期SCCHN的第16周客观缓解率及安全性,其次旨在评价其他疗效终点、免疫原性与药代动力学特征。探索性目的包括鉴别治疗反应和/或耐药性的生物标志物。若该联合疗法治疗SCCHN的临床研究进展顺利,将有望突破现有治疗方案的局限,为SCCHN患者带来新的疗效更佳的治疗选择。
多方位国际化布局,高效推进多项HLX10联合疗法
复宏汉霖围绕抗PD-1单抗HLX10采取了差异化的“Combo+Global”(联合治疗+国际化)开发战略,已有十余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多项为具有申报潜力的关键性2/3期临床试验。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复宏汉霖也在积极探索包含HLX10的免疫联合疗法在其他实体瘤中的疗效,广泛覆盖肺癌、胃癌、肝细胞癌、食管癌和宫颈癌等主要癌种。其中,HLX10与自有单抗HLX04(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组成的单抗免疫联合疗法为国内首个获得IND批准的国产单抗联合疗法,尤为值得关注。
HLX10的生产与研发严格遵循国际质量标准,其位于上海的生产基地现已通过欧盟质量受权人审查。走向美国等海外市场,惠及全球患者也将成为HLX10未来主要差异化优势与亮点。除中国大陆外,HLX10已相继获得美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多项临床试验许可,且在目前开展的HLX10联合疗法临床试验中,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占据了较大比例。2020年4月,HLX10联合化疗的两项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分别完成了首例境外患者给药,HLX10的国际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
在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同时,复宏汉霖也希望能够通过国际合作惠及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更多患者。目前,公司已与PT Kalbe Genexine Biologics(KG Bio)达成合作协议,授予其在HLX10首个单药疗法及两项联合疗法在东南亚地区10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自有丰富管线造就更可及的多元化免疫联合疗法
采用自主开发的创新单抗进行联用,在免疫联合疗法的开发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大幅度降低开发过程中时间、费用等方面的成本。而复宏汉霖长期以来践行自主研发的理念,已打造出一条覆盖肿瘤特异性靶点、抗血管生成靶点和肿瘤免疫靶点等多个类别的自有肿瘤治疗的产品管线,使得多元化的、更可负担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可能。同时,HLX10与HLX07研发过程中积累的PD-(L)1、EGFR通路作用机制、药效结构等方面的数据与经验,也可为复宏汉霖开发PD-1或EGFR相关双特异性抗体奠定基础。
信息来源:复宏汉霖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Tel:025-83271227,或直接在微信平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关于药学进展
《药学进展》杂志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月刊,80页,全彩印刷。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
《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0.760,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由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百余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
《药学进展》编辑部官网:www.cpupps.cn;邮箱:yxjz@163.com;电话:025-83271227。欢迎投稿、订阅!
● 想回顾《药学进展》编委会主办和协办过的精彩活动吗?请戳这里!
→
→
→
→
→
→
→
→
→
→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独家原创|植入型给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PPS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专家介绍:平其能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主任,药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江苏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及药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Y3ODExNQ==&mid=2651311416&idx=1&sn=e5bee11fc26a35a414d79aece2be3a85&chksm=8bf49b34bc831222fb8d44976abae813cd6ef4ffb836214beefd20d27b5f48a63d927a9d2721#rd
本文来源:药学进展 作者:复宏汉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