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425522、21727817、11621505、31971311、31500815)等资助下,北京工业大学高学云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丽娜研究员合作,利用精准构筑的人工金属酶作为生物分析探针,建立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425522、21727817、11621505、31971311、31500815)等资助下,北京工业大学高学云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丽娜研究员合作,利用精准构筑的人工金属酶作为生物分析探针,建立了原位动态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的分析新方法。研究成果以“人工金属酶用于催化肿瘤特异性DNA切割与原位动态成像分析(An artificial metalloenzyme for catalytic cancer-specific DNA cleavage and operando imaging)”为题,于2020年7月15日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论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29/eabb1421。
多功能时空分辨分子影像技术拓展了人类对关键生命活动的认知,加深了对生理或病理进程的了解。其中,化学发光成像技术是一种高灵敏、简便和低成本的分析方法。追踪化学发光信号可以在分子、细胞甚至活体水平上实时监测重要生命过程,有助于可视化评估重大疾病的治疗效果。实现活体化学发光成像的关键和挑战之一是合理设计与精准构建长寿命化学发光生物探针。
天然金属酶多以金属团簇作为辅因子,为精准设计适用于成像分析的人工金属酶探针提供了重要启发。该研究团队以肿瘤靶向肽修饰血清白蛋白,利用一步仿生策略,在其内部空腔精确构筑了活性中心为铜团簇的人工金属酶探针分子。该探针分子具有与底物匹配的能级和恰当的几何构型,可长期、稳定、选择性催化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过氧化氢高效转化为羟基自由基和氧气。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持久催化产生灵敏化学发光,适用于活体水平上实时动态跟踪肿瘤治疗效果。
该工作利用金属团簇独特而稳定的类酶催化活性,不仅长效切割肿瘤细胞DNA,并且在肿瘤微环境中持续催化产生化学发光,为长期灵敏可视化监测肿瘤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动态分析方法。

图1. 精准构建人工金属酶用于持续切割肿瘤细胞DNA及实时动态监测抗肿瘤治疗效果

图2. 利用长期、稳定、选择性生物催化化学发光原位动态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信息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Tel:025-83271227,或直接在微信平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关于药学进展
《药学进展》杂志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月刊,80页,全彩印刷。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
《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0.760,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由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百余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
《药学进展》编辑部官网:www.cpupps.cn;邮箱:yxjz@163.com;电话:025-83271227。欢迎投稿、订阅!
● 想回顾《药学进展》编委会主办和协办过的精彩活动吗?请戳这里!
→
→
→
→
→
→
→
→
→
→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学科前沿|武汉大学刘天罡教授于《先进科学》发表利用无细胞体系挖掘羊毛硫肽类天然产物发现并指导体内高产的相关研究成果
PPS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7月21日,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IF=15.84)以长文Full Paper形式发表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A Cell-Free Platform Based on Nisin Biosynthesis for Discovering Novel Lanthipeptid...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Y3ODExNQ==&mid=2651311356&idx=3&sn=65cab3708125c3fb57813e005bbc0af1&chksm=8bf49af0bc8313e6326d6dd0e033c025d9eeec883dd66d3a9250d3e1f598c48e38ed00f099ee#rd
本文来源:药学进展 作者:自然科学委员会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