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2021科学突破奖名单揭晓,华人科学家再上榜!背后的这一技术有多牛?

又一位华人科学家揽获科学界大奖。   9月11日,“科学界的奥斯卡”——突破奖揭晓,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据了解,本届科学突破奖总计颁发1875万美元的奖金,每个单项奖金额为300万美元。   卢煜明被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

又一位华人科学家揽获科学界大奖。

 

9月11日,“科学界的奥斯卡”——突破奖揭晓,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据了解,本届科学突破奖总计颁发1875万美元的奖金,每个单项奖金额为300万美元。

 

卢煜明被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此次获奖的主要原因为:1997年卢煜明发现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其团队研发的唐氏综合症的无创检验方法,被超过90个国家所采用。

 

此外,卢煜明的团队通过大型平行测序技术及创新的生物信息科技,分析母体血浆中的微量DNA,成功破解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可及早预测多种遗传病,这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多种癌症的检测。

 

这并不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科学突破奖”,2019年华人科学家庄小威和陈志坚摘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领域的两个奖项。庄小威的获奖理由是,开发出了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并用来发现细胞的隐藏结构。陈志坚的获奖理由是,发现DNA(脱氧核糖核酸)感知酶cGAS,阐明细胞如何区分外源DNA从而引发免疫应答的机制。

 

另外,近年来还有多名华人科学家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如科学家颜宁,在今年8月份,获得女科学家组织公布2020年荣誉会员奖,将其中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16年,她还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的“科学之星”。

 

还有2017年,华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的张锋及其团队因为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相关领域的基础与补充性工作,获得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二位华人。该奖项是金额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美国生物医学最高类奖项,由纽约州阿尔巴尼医学中心设立,旨在“鼓励和表彰对提高人类健康和促进开创性生物医学研究的非凡和持久的贡献”。该奖是全球生物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视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不仅如此,张锋还在2016年获得加拿大盖尔德纳奖,该奖项有“小诺贝尔奖”之称。有媒体报道称,CRISPR/Cas作为最可能广泛实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有着数百亿美元的商业前景。

 

而80后科学家杨璐菡博士则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发扬光大,解决了将猪器官移植到人体内的关键难题。在2017年杨璐菡和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创立了杭州启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生产出可用于人体移植的安全有效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解决中国和世界器官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的问题。在2019年该公司获得了招银国际领投的255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而与卢煜明关系密切的国内NIPT的龙头企业,贝瑞基因的市值已经在200亿元左右,并且在2019年成为基因检测行业首个完成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延续注册的企业。

 

据了解,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仅需采集孕妇10毫升静脉血,就可对其中游离的胎儿DNA进行检测,准确率可达99%。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在使用NIPT技术,其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近20%。而火石研究院分析师于有银分析称,美国无创产前诊断(NIPT)市场已被全面覆盖,肿瘤诊断与治疗受到密切关注。

 

据了解,贝瑞基因总经理周代星2007年前后就与卢煜明合作,完成了早期试验。2008卢煜明发表了关于用母体血液进行胎儿遗传病基因检测的论文,这让周代星更加坚定了NIPT的临床可能性,然后回国与高扬、侯颖一同创立贝瑞基因,聚焦无创产筛业务。

 

如今,无创产筛仍是贝瑞基因的核心业务,并且贝瑞基因仍在积极研发检测病种更多的NIPT Plus。另外,贝瑞基因将业务向肿瘤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延伸,将肝癌、妇科肿瘤、肺癌确定为肿瘤早筛早诊的重点研究方向。


今年8月16日,贝瑞基因推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肝癌早筛产品-莱思宁(Liver Screening)。其半年报称,这是目前国内经过超大规模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验证的临床级别产品,可以提前6~12个月、 甚至更早发现极早期微小肝癌,为患者争取有效的治疗时间。据了解,在肿瘤诊断医疗领域,博奥医学、华大基因、迪安诊断和达安基因为首次获批的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机构。

 

有业内人士认为,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前景足以对标互联网行业。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诊断及基因检测行业共发生私募融资交易65起,总融资金额约12.5亿美元。在细分赛道中,基因检测类公司首屈一指,交易数量和融资金额分别占行业总和的36%和70%,其中肿瘤伴随诊断、肿瘤早筛早诊以及微生物新型检测是交易最为活跃的三个应用领域。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周代星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让更多人知道了基因测序,在未来的疾病筛查和诊断中选择基因检测,需要全社会认知的改变。“无论是遗传病检测抑或肿瘤检测,整个行业有序、快速的发展,也是我所期待的。”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李妮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