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HRHR)属于B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增殖、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内源性配体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后,GHRHR主要通过激活cAMP信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HRHR)属于B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增殖、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结合内源性配体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后,GHRHR主要通过激活cAMP信号通路而产生生理效应。前人早在1960年就发现下丘脑损伤会使垂体减少分泌生长激素(GH)进而减缓生长,表明下丘脑存在刺激GH释放的激素即GHRH2。由于后者在下丘脑存留时间短暂且有生长抑制素的干扰,分离提纯极为困难,直到1982年才在人胰腺肿瘤中成功获得3。1993年,人源GHRHR的cDNA在肢端肥大症患者的垂体肿瘤中首次被克隆4。由于在生长发育中所起的关键作用,GHRHR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生长发育障碍,是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solated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IGHD)的病因之一5。除了调节生长外,GHRHR的激活还能改善艾滋病患者的脂肪代谢障碍,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近期的多个研究显示GHRHR及其剪接变异体(Splice variant)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6,7,目前已有数个GHRH多肽类似物如舍莫瑞林(Sermorelin)和替莫瑞林(Tesamorelin)上市。
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杨德华团队和徐华强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of the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的研究论文, 首次报道了人源GHRHR与GHRH和Gs蛋白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GHRHR的配体识别、信号激活及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相关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增强GHRHR与Gs蛋白的组装效率,研究人员创新地采用NanoBiT系连技术8分别在GHRHR和Gs蛋白上引入LgBiT和HiBiT以增加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复合物的稳定性,最终获得分辨率高达2.6 ?的三维结构(图1)。该项研究揭示了除第4跨膜螺旋(Transmembrane helix 4, TM4)外,其他跨膜螺旋和所有胞外侧环(Extracellular loop, ECL)与GHRH和GHRHR形成广泛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并被受体点突变实验所证实。值得注意的是,尽管GHRH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长效甲状旁腺激素(LA-PTH)都采用螺旋构型插入受体跨膜域的结合口袋,但GHRH氨基端首个残基的侧链取向尤为特别,提示受体-配体选择性结合的精细调控模式。

图1. 人源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与内源性配体和Gs蛋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左,GHRH-GHRHR-Gs复合物的冷冻电镜密度图;中,GHRHR识别GHRH的细节图;右,多肽配体氨基端插入受体跨膜域结合口袋的构象比较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应用信号转导通路实验(cAMP 水平和β-arrestin 2招募)分析了25个与IGHD相关的致病错义突变,并对其中4个代表性突变(D60G、R94Q、S140P和R357C)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它们至少通过三种机制影响GHRHR的功能而致病:1)破坏胞外域以削弱其同GHRH的结合能力,如D60G(即“小老鼠”―Little mouse表型的致病突变9)和R94Q;2)破坏受体跨膜域与配体或Gs蛋白的结合,如R357C;3)破坏跨膜信号转导,如S140P。上述成果增进了对B 类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性疾病发生机制的认识。
上海药物所博士后周富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生张会冰、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生丛朝彤、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赵丽华和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助理教授周庆同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复旦大学王明伟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张岩研究员、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研究员和杨德华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是上海药物所,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的经费资助。
信息来源: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Tel:025-83271227,或直接在微信平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关于药学进展
《药学进展》杂志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国家教育部主管,月刊,80页,全彩印刷。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
《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0.760,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由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百余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
《药学进展》编辑部官网:www.cpupps.cn;邮箱:yxjz@163.com;电话:025-83271227。欢迎投稿、订阅!
● 想回顾《药学进展》编委会主办和协办过的精彩活动吗?请戳这里!
→
→
→
→
→
→
→
→
→
→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本文整理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药学进展(weixin_id),作者:autho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独家原创|变构药物先导化合物——从偶然发现到合理设计
PPS 点击 蓝字关注我们↑↑↑↑ 专家介绍:张 健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药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青年项目、万人计划等获得者,《药学进展》编委。主要从事药物设计、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特别在精准靶标识别和 First...
本文来源:药学进展 作者:中科院上海药研所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