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迈瑞、恒瑞、泰格、石药、华兰生物……上市药企投资价值大PK,你最PICK谁?

2020年,谁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医药上市公司? E药经理人通过选取2019年市值和市值增长符合入围门槛的47家医药上市公司作为候选公司,分别基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个维度进行评分。最终评选出了10家最具投资价值的医药上市公司。 其中医疗器械领域的迈瑞医

2020年,谁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医药上市公司?

E药经理人通过选取2019年市值和市值增长符合入围门槛的47家医药上市公司作为候选公司,分别基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个维度进行评分。最终评选出了10家最具投资价值的医药上市公司。
其中医疗器械领域的迈瑞医疗拔得头筹,不仅是2019年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并且还在雪球上收获了不少个股粉丝。迈瑞医疗2019年底总市值虽然不及恒瑞的3871亿元,但是市值的复合增长率高达67%,高于恒瑞的41%。在机构投资的评分方面也优于恒瑞达到92.94分,恒瑞该项评分为89.25。
在火热的生物药领域,华兰生物和长春高新入榜。华兰生物作为机构投资关注的焦点得分高达91.23分,超出恒瑞。华兰生物作为国内首家获得GMP认证的血液制品企业,2019年,我国总体采浆量为9100吨左右,而华兰生物以11%的占比位居行业前列。而华兰疫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基地,流感疫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今年华兰疫苗业务引入高瓴骅盈和晨壹启明20.7亿战略投资并拆分华兰疫苗独立上市。在引入战投+分拆上市后,华兰生物的长期投资价值将会不断凸显。
作为弗若斯特沙利文评选的全球前十强CRO机构中唯一中国CRO研究机构,泰格医药名列榜单第五位。继8月份赴港上市后,泰格医药在投资方面直追药明康德,曾一日发布6起投资公告,将近9亿元投入新药领域。
大参林是榜单中唯一入选的医药零售商。在财务数据上大参林遥遥领先,其三季报显示大参林以营收104.92亿元、营收增长30.49%、净利润8.67亿元、净利润增长55.9%,四项指标位列第一。
以下为榜单详细内容:

01迈瑞医疗:赋能全球医疗新基建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60.64亿元,同比增长29.76%;实现营业利润60.05亿元,同比增长42.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63亿元,同比增长46.09%。
以此次疫情为契机,迈瑞医疗实现了全球众多高端空白客户群的突破,在全球树立起中国优质医疗品牌的良好形象。展望未来,新冠后,国内对医疗行业的投入显著加大,医疗新基建将持续释放市场空间,并且在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国产替代将进一步提速。
迈瑞医疗在新基建当中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迈瑞作为国产医疗器械的龙头,一方面能够提供最完整的全科室医疗器械解决方案,包括在ICU、超声科、检验科等;另一方面能够提供IT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睿智联IT解决方案,医院能够实现院内一系列重症设备的互联互通,对于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实现重症医生的远程诊疗有着重要意义。迈瑞医疗有望在未来国内的医疗新基建中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国内医院常规诊疗活动的逐步恢复,在疫情中受抑制的台式超声、血球、生化、化学发光、AED、微创外科等产品将复苏,其中化学发光、AED、微创外科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高速增长。综合来看,国内市场将成为明年的主要增长驱动力。
国际市场方面,新冠疫情对各国医疗卫生体系都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各国已普遍意识到卫生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性,疫后加大医疗投入已然势在必行。迈瑞医疗有望在未来全球医疗新基建的浪潮中,抓住更多增长机遇,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02华兰生物: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华兰生物于2020年10月31日披露三季报,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30.7亿,同比增长16.5%。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67.9%,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净利率为34.8%,同比降低3.7个百分点。
华兰生物拥有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业务包括血液制品、疫苗、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等,华兰生物布局的两个赛道均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
华兰生物以生产血制品起家,是国内首家获得GMP认证的血液制品企业。当前,华兰生物的血液制品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等11个品种(34个规格),是我国血制品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品种较多、规格较全的企业之一。
年报显示,华兰生物2019年血液制品实现营收26.43亿元,占营收比重71.46%,毛利率57.14%。实现净利润9.03亿元,净利率34.16%。营收同比增长9.77%。2019年,我国总体采浆量为9100吨左右,而华兰生物以11%的占比位居行业前列,血液制品作为华兰生物的第一大业务及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优秀。
华兰生物另一项业务:疫苗制品,其爆款产品四价流感疫苗在2018年上市(国内独家),也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了新的增长动能。2019年度,公司的四价流感疫苗签发量占到国内总批发签量的86.9%,合计流感疫苗共占到全国总批签发量的42%,为华兰生物贡献了超10亿元的销售收入。
当前,华兰生物已上市的疫苗有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2019年,华兰生物流感疫苗共批签发批签发1293.14万支,占全国数量的42%,其中四价流感疫苗批签发835.93万支,占全国批签发总量的86.9%。华兰疫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生产基地,流感疫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其中,四价流感疫苗批签发量占全国四价流感疫苗批签发总量的87%,为行业绝对龙头。
以近几年表现来看,华兰生物每年投入超过1亿元的研发投入,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都维持在5%左右,为公司在血液制品和疫苗领域获得更多的研发突破奠定基础。
2020年,华兰疫苗业务引入高瓴骅盈和晨壹启明20.7亿战略投资并拆分华兰疫苗独立上市。在引入战投+分拆上市后,华兰生物的长期投资价值将会不断凸显。

03恒瑞:新药在给力

受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国内的大多数药企今年上半年发展并不容易。恒瑞也一样,尽管其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元,但是在上半年,受全国医院的手术量、门诊量双双下跌,恒瑞的医药造影和麻醉业务颇受影响,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6.6亿,同比仅增长10%左右。
不过,目前恒瑞正在走出新冠的阴影,产品结构调整效果已经显现,新药的表现尤为给力。
近日,恒瑞交出了漂亮的第三季度报告。2020年前三季度,恒瑞实现营收194.13亿元,同比增长14.57%;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42.59亿元,同比增长14.0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17.11%。同时恒瑞依旧保持研发高投入,坚持每年投入销售额10%以上的研发资金。2019年恒瑞研发投入为38.9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6.73%。2020年第三季度恒瑞研发投入33.44亿元,占比高达17.23%。
至2019年底恒瑞共有27个品种纳入国家基药目录,74个品种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且,恒瑞医药还上市了包括艾瑞卡在内的6款创新药:艾瑞昔布片、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马来酸吡咯替尼片、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和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其2019年5月上市的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已有四个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晚期肝细胞癌、非鳞非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获批。
并且,有业内消息称,恒瑞即将在第四季度进行大促活动,打响PD-1单抗价格战。业内猜测,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的PD-1药物销售额已达到30亿元,肿瘤业务今年实现了50%的增长。另有统计显示,仅今年,恒瑞医药就有43个临床试验获批,其中有34个是针对恶性肿瘤的单药或联合治疗方案。
恒瑞正在从创新初期“me-too”、“me-better”逐步走向源头创新,创新药布局正在从小分子药物向大分子药物转变,在创新药的开发上,恒瑞医药已基本形成了每年都有创新药申请临床,每1-2年都有创新药上市的发展态势。

04长春高新:医药赛道持续飙车

长春高新10月26日晚间发布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3.99亿元,同比增长17.55%;净利22.6亿元,同比增长82.19%。其中,第三季度净利9.5亿元,同比增长84.91%。
长春高新主营业务为生物制药及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辅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及房产租赁等业务。公司医药产品覆盖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现代中药等多个医药细分领域,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
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和高新房地产是长春高新的四大支撑,其中金赛药业又是绝对的“老大”,2019年营收48.22亿元,占比达到长春高新总收入的65.39%。
金赛药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产企业,也是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质量管理示范中心”。1996年,长春高新投资金赛药业,持股70%。截止2018年,金赛药业为公司贡献一半以上的营收和超过80%的利润。2019年,长春高新收购了金赛药业剩余的全部股权。公开数据显示,用于儿童生长发育的激素类产品金赛药业业绩的核心品类。2018年,金赛药业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的销售额就已经超20亿元,毛利率高达96.97%。
从2020年的半年报上,更能看出金赛药业对于长春高新的重要性——金赛药业实现营收25.35亿元,同比增长18.5%,占长春高新总营收的65%;实现净利润11.29亿元,而同期长春高新的净利润是14.28亿元,占长春高新净利润的86.18%。
除了金赛药业,百克生物也是长春高新旗下的一重要子公司。2020年5月,长春高新拟分拆所属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闯关科创板。百克生物主营业务为人用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为水痘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鼻喷流感疫苗等。三季报数据显示,百克生物前三季度收入构成主要是水痘疫苗和流感疫苗,流感疫苗占比不到20%。
资料显示,百克生物的水痘减毒活疫苗最早在2008年上市。2010年,百克水痘减毒活疫苗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去除明胶成分的水痘疫苗;2011年,百克水痘减毒活疫苗有效期延长至36个月,成为全球有效期最长的水痘疫苗。

05泰格医药:开启新一轮国际化

8月,泰格医药完成了港交所敲钟,发行价100港元/股,募资金额达到107亿港元,成为2020年以来亚洲医药生物公司IPO规模最大的项目。
“A+H”的模式除了为泰格医药带来更雄厚的资金以应对全球竞争,另一是泰格医药全球化阶段新一轮的开始。
泰格医药2019年财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优先审评审批、MAH制度等诸多利好制度出台,创新药行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多,这也利好了CRO行业,中国CRO行业增速已经超过全球CRO行业平均增速。
不仅如此,国内创新“大势”中也在萌发更多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内部资源能力的限制使得对CRO行业需求猛增。
外部环境利好再加上自身实力强悍,泰格医药被弗若斯特沙利文评选为全球前十强CRO机构中唯一中国CRO研究机构。
为建立临床试验全方位服务,泰格医药还开展了一系列全球化并购活动。2014年收购方达控股,在强化临床CRO业务的基础上向临床前CRO和实验室服务等领域扩展;2015年收购北医仁智和韩国CRO公司DreamCIS;2017年收购捷通泰瑞,拓展器械临床研究。
港股更国际化的模式带来了更开放的投资环境,帮助泰格医药更进一步进入全球投资者的视野。

06爱尔眼科:上市公司和并购基金的双轮驱动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5.65亿元,同比增长10.78%;归母净利润15.46亿,同比增长25.60%,扣非净利润15.81亿元,同比增长27.99%。
爱尔眼科是一家眼科医疗服务企业,主要为向患者提供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医疗服务。基于我国眼科医疗行业“全国分散,地区集中”的现状,爱尔确立了“分级连锁”发展模式,即将眼科医院划分为“旗舰医院-省会医院-地市医院-县级医院和眼科诊所”多层级,以实现内部资源的打通和转化。
为了扩展市场,爱尔眼科通过新设与收购方式获得眼科医院,也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方式在体外培育眼科医院。目前,爱尔眼科在县级市场的网络布局尚在初期,县级医院一方面提供以白内障+视光为主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诸如屈光、复杂眼病等则会向上级医院转诊,发挥基层客流输送的作用。
发展规划方面,爱尔眼科将通过上市公司和并购基金的双轮驱动,不断地向各地级市和县进行下沉,亦会同步发展同城分级网络,包括一城多院以及视光诊所的布局。
目前,爱尔眼科已经基本形成了多亚专科协同发展、非医保与医保项目协调发展的局面,以2019年为例,医保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未来。爱尔眼科计划打造以眼科医院网络生态为基础、打造国际化生态、移动医疗+社区线下的眼健眼疾康管理生态、科技创新生态、眼健康金融共五大生态的产业链闭环。

07乐普医疗:分拆进行时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3.87亿,同比增长8.6%;实现归母净利润19.73亿,同比增长22.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5.97亿,同比增长20.2%。
近年来,乐普医疗围绕心血管患者疾病全生命周期,不断发展、整合、优化、提升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医药、医疗服务和新型医疗业态四大业务板块,促进公司稳定健康发展。
10月30日。乐普医疗公告称,拟分拆所属子公司乐普诊断至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乐普医疗将进一步围绕心血管患者,聚焦医疗器械、医药、医疗服务、新型医疗四大主业板块,进一步深耕心血管医疗市场,提升行业竞争力。
乐普诊断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乐普诊断已形成以POCT、血液诊断产品为基础,化学发光和生化诊断产品为重点的产业布局。
在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乐普诊断重点布局微流控、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将微流控PCR的研发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3-5年的深耕,打破技术瓶颈,实现该技术的产业化,成为微流控、分子诊断等前沿技术的技术引领者。
目前,乐普医疗体外诊断业务规模占比相对较低,本次分拆上市后,乐普诊断成为独立上市的体外诊断业务平台,其业务定位更加明确。通过上市后向股东和其他投资者提供乐普诊断更为清晰的业务和财务状况,有利于市场对乐普诊断进行独立的价值分析,从而使乐普诊断的内在价值得以充分释放。

08药明康德:持续加速“全产业链”整合

从私有化退市时市值仅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7亿),到“一拆三”回归,“A+H”两地上市,迄今药明康德+药明生物总市值已超过5700亿人民币,5年时间市值翻了12倍。
市值飞涨的背后,是药明康德持续加速“全产业链”整合。2016年4月,药明康德收购欧洲领先药物发现服务供应商德国Crelux公司;2017年1月20日,药明康德宣布收购临床前药物研发外包公司辉源生物科技;2017年6月,主要负责生物制剂部分业务的子公司药明生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018年5月,药明康德A股上市;2018年12月,药明康德港股上市;2019年,药明康德宣布收购美国临床CRO公司Pharmapace……
今年2月,药明康德宣布将认购北海康城新发行约169.21万股优先股股份,完成后药明康德将持有北海康成股份13.11%,增加了药明康德在罕见病领域的布局;今年9月28日,药明康德又完成收购南京明捷生物60%股份,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药物质量控制与分析实验室业务。
并购与投资似乎已经成为药明康德的“常态化”操作,通过对“全产业链”对持续布局,药明康德打造的护城河越来越宽。

09大参林:努力“突围”地域限制

国内四大连锁药房中,大参林无疑是最强悍的一个。从三季报财务数据来看,大参林以营收104.92亿元、营收增长30.49%、净利润8.67亿元、净利润增长55.9%,四项指标接位列第一。
尽管大参林在财务数据上遥遥领先,但四大连锁药房的竞争并不止于此,四大连锁药房在地图上“四分天下”:一心堂专注西南地区,大参林专注华南,益丰药房布局华东和中南,老百姓布局华东和华中。谁成功“突围”地域限制,这或许能成为迈向”药房一哥”的临门一脚。
尽管大参林严重依赖华南地区,但他在华南的优势无与伦比,2019年,大参林在华南地区营收达到94.63亿元,老百姓收入为8.72亿元,益丰药房在中南地区的收入为43.3亿元。
而大参林也在计划走出华南,2020上半年,大参林的华中市场销售增长27.35%,华东市场销售增长65.49%。

10石药集团:A股上市在即

已于港股上市的综合性药企石药集团,已经开启了A股上市辅导,石药集团即将迈入新的征程,或成为下一个A股中千亿市值的医药公司。
尽管旗下产品在已经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坐拥30多个销售过亿的单品,石药集团与恒瑞一样,仍旧期待自己成为一家创新主导的药企。
2002年上市的恩必普是石药集团新药的代表,目前恩必普也即将面临专利悬崖的危机,该药专利还有四年到期。
恩必普作为石药集团的现金牛,2018年销售额达48.7亿港元。2019年石药集团全年创新药产品收入为129.75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恩必普销售收入增长35.8%,抗肿瘤药收入增长148.8%。今年上半年,石药集团成药收入102亿元,增速17%。其中,肿瘤药销售收入为31.31亿元,同比增加44.4%;中枢神经系统用药收入同比增长6%,其中恩必普收入同比增30%。
据了解,目前石药集团在研项目300余项,有9个创新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其中小分子创新药40余项、大分子创新药50余项,新型制剂20余项,主要聚焦在肿瘤、自身免疫、精神神经、消化和代谢、心脑血管系统及抗感染治疗领域。石药集团预计未来三年,将上市的新产品50余个,市场空间超过10亿元的重磅品种不少于15个。
2020年,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新的环境下,医药产业将如何发展?今年的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将于11月27日至29日在杭州举办,会上,将会对“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10强”进行颁奖,同时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们将共同探讨2020年之后,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纵横话医药,捭阖瞻未来。(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会)

本文整理转载自微信公众号:E药经理人(#weixin_id#),作者:#author#。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PD-1将成新药投资滑铁卢!还有靶点正重蹈PD-1覆辙,涉15家企业

精彩亮点: PD-1是创新吗?再过五年,不是给大家打针,是用PD-(L)1给大家洗澡。 CLDN18.2靶点正重蹈PD-1单抗覆辙,全球15家,美国只有2家,中国最多。 投生物制药行业一定要抱团取暖。如果把资金分成十份、二十份,投一二十个已经上一期临床的药物,基本上成...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一票人马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