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港交所超级“黑马”诞生!上市首日股价大涨34%,荣昌生物凭什么?

一向在业内显得低调的荣昌生物,成为港交所超级“黑马”。12年线性发展,从底层搭建研发平台,构建研发、临床开发、商业化生产等一系列能力,这样的荣昌生物更像是“苦行僧”一般的传统制药公司发展之路。但其交出的成绩单:堪比阿达木单抗的潜在first-in-cla

一向在业内显得低调的荣昌生物,成为港交所超级“黑马”。12年线性发展,从底层搭建研发平台,构建研发、临床开发、商业化生产等一系列能力,这样的荣昌生物更像是“苦行僧”一般的传统制药公司发展之路。但其交出的成绩单:堪比阿达木单抗的潜在first-in-class重磅产品以及获得FDA孤儿药和突破性疗法认定,使得业内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而手握创新实力登陆资本市场和新药商业化市场的荣昌生物将表现如何,或许将成为中国创新药大环境的一个最佳折射。

 

11月9日,荣昌生物(荣昌生物-B: 09995.HK)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这是今年登陆港交所的第11家创新药企业,也是港交所18A新政出台后第25家IPO的生物科技企业。

 
荣昌生物本次IPO发行定价为52.10港元/股,发行市值249.22亿港元,总募资额达39.87亿港元。开盘价60.5港元/股,开盘涨幅16.31%。当日股价涨势迅猛,一度涨至73.7港元,最终报收69.8港元/股,涨幅33.97%,总市值增至334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荣昌生物是近一个月内第三家登陆港股的B类医药股,此前两家分别为药明巨诺和云顶新耀,前者意外破发,后者徘徊在发行价边缘,业内人士此前纷纷猜测,荣昌生物要赶在破发潮中上市。但出乎意料的是,荣昌生物一扫此前破发趋势,股价一路上扬。这足以证明资本市场对荣昌生物极高的认可。
 
这距离荣昌生物创立已经过去了12年。2008年,在国内拥有超过20年发展历史的荣昌制药与留美科学家房健民联合创立荣昌生物,将目标瞄准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
 
同为创立于2008年生物科技创新浪潮中的biotech,荣昌生物在业内与同类公司相比显得颇为低调。 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一直到2017年,随着研发管线中多个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谋求上市计划,荣昌生物才陆续获得各类专业机构的关注和投资。在这之前,荣昌生物的研发投入来源于控股股东荣昌制药,线性发展,潜心做研发,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荣昌生物不一样的底色。
 
12年磨一剑。没有里程碑式的国际合作案例,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也尚无产品上市,荣昌生物却早已被投资机构锁定。荣昌生物本次IPO吸引了包括富达国际、贝莱德、奥博资本、高瓴资本、礼来亚洲基金、清池资本、Cormorant、RBC、GIC、维梧资本、Hudson Bay Capital、Matthews、Janchor、Octagon、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中国生物制药、易方达、新华资本等19家投资机构豪华阵容作为基石投资者,是港交所IPO企业中基石投资者最多的新股之一。一直以来,这些机构被视为资本市场上“最聪明的钱”,其独到的眼光和专业性使得投资标的中屡屡有“独角兽”诞生。
 
究其原因,其实就产品而言,荣昌生物并不像在资本市场那样低调,也正是荣昌生物最大的看点。
 
经过12年的研发攻坚,其创新实力已经初显。早在2019年7月,荣昌生物研发管线中最重磅的产品之一泰它西普,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临床关键性临床数据。 而据悉,亲临现场的除了院士、科学家、专家,其余都是全球TOP10跨国药企的BD团队,他们希望就泰它西普海外商业化权利与荣昌生物达成合作。 随后2019年11月,泰它西普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键临床研究作为“最新突破性进展”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主会场做口头报告。当天这项完全来自中国的全球首创新药更是吸引了国际的关注。
 
随着公司上市和泰它西普即将商业化,荣昌生物即将迎来销售、生产、国际化布局以及资本市场等一系列的考验,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浪潮中书写更为丰富的故事。

 

01. 创新渊源:20年生物药创新积累

 

荣昌生物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荣昌制药在生物制药领域超过20年积累的成果。作为一家发源于山东的老牌药企,荣昌制药以“肛泰”系列痔疮产品发家并在中成药市场快速站稳脚跟。与其余传统制药公司不同的是,荣昌制药自1997年开始就开始了企业转型,将方向瞄准了国际尖端的生物药。这一年,其引进生物新药领域科学家团队,建立了看其国际水平的现代化生物工程药物实验室。

 

2001年,荣昌制药自主研发的抗肿瘤一类生物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商品名:恩度)获批进入临床研究,2005年获批上市。恩度被认为是中国在创新药方面最早的探索和成果。但彼时由于中国创新药大环境并不成熟,恩度并未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但这为荣昌制药抓住2008年中国创新药分水岭式的机遇奠定基础。

 

2008年左右,应时任同济大学校长裴刚院士邀请,房健民从美国硅谷全职回国,担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此时房健民已经是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超过20年经验的“老兵”,拥有40余项发明专利,在哈佛医学院读博士后期间,房健民师从美国血管新生治疗理论之父,并设计了一款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药物,该产品后来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康柏西普。

 

回国后,房健民筹建了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烟台医学院。也正是在此时,持续跟进国际生物药创新趋势的荣昌制药与房健民一拍即合,共同创立了荣昌生物。

 

作为跨越产、学、研多个领域,并在生物创新药物从发现到开发再到商业化整个流程方面都有成功记录的企业创始人,房健民并不满足于在中国开发一个新药,而是希望构建一个完整的从源头发现到大规模生产的整套生物新药研发转化体系。房健民领导搭建了“抗体小分子药物偶联(ADC)药物创制共性技术平台”,在此平台上孵化了中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ADC药物RC48。2013年,有感于国内生物药物高端制造方面的瓶颈,房健民领衔创建了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为生物药研发和GMP生产提供外包服务。而荣昌制药为房健民打造这一套体系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支持。

 

在这一系列布局下,荣昌生物逐渐将产品开发方向瞄准自身免疫、肿瘤科、眼科疾病。

  

 

筑巢引凤栖。随着荣昌生物本身的布局越来越深厚,高端人才开始不断在此聚集。荣昌生物现任总裁傅道田曾任丽珠医药集团副总裁兼执行董事。傅道田在美国生物制药行业工作28年,曾担任全球五大生物技术公司之一Genzyme Corp.(后来被赛诺菲收购)研发副总裁,负责临床阶段项目的CMC开发,直接参与了五种主要生物药的全球启动及多项研发项目的临床开发。

 

于近日加入荣昌生物任首席医学官的何如意,是中国药品临床开发及全球监管制度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何如意在美国FDA及中国药监局拥有近20年的决策和管理经验,熟知中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监管审查规定及审批程序的大量专业知识。任中国药监局CDE首席科学官期间,推动了多项重要政策改革。

 

此外,荣昌生物还拥有一支美国高管团队,在制药行业经验均超过20年。拥有包括五名成员在内的科学顾问委员会,除了房健民、何如意,还有GPCR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前任校长裴刚博士,波士顿儿童医院血管生物学项目主任Moses博士,加拿大免疫学、病毒学、疫苗学的权威Babiuk博士。

 

2017年底以来,荣昌生物融资节奏明显加快,公司估值也一路走高。2020年3月,获礼来亚洲基金、奥博资本、清池资本、正心谷创新等专业生物医疗投资机构1.05亿美元Pre-IPO投资,此时其估值达到13.7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00亿元。

 

02. 创新底气:多个重磅药呼之欲出

 

截至招股书披露之时,荣昌生物共有5种产品处于临床开发阶段,正在针对17种适应证进行临床开发,另有5种以上候选药物提交IND申请或处于IND申请提交准备阶段。包括泰它西普(商品名“泰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经于2019年11月获中国药监局接纳,次月纳入优先审评。预计2020年第四季度实现商业化;首个国产抗体偶联药物维迪希妥单抗(RC48)治疗胃癌的NDA于2020年8月获中国药监局优先审评资格。预计2021年第二季度获得商业化。

 

在研产品管线 来源:荣昌生物官网

 

泰它西普有潜力成为治疗SLE的全球同类首创和同类最佳生物疗法,也有潜力成为获准在美国上市的首个中国创造的同类首创生物药。

 

在SLE治疗领域,全球已经超过60年没有新药诞生,上一次的重大突破发生在2011年,GSK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SLE的生物靶向制剂贝利木单抗获FDA批准上市,2019年7月在中国获批上市。贝利木单抗针对的是SLE领域热门靶点Blys,而泰它西普具有全新的药物结构和双靶点作用机制,其靶向与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两个重要信号分子——Blys和APRIL,用于治疗B细胞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从关键性临床数据来看,泰它西普对SLE表现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数据也显著优于已上市的贝利木单抗。

 

据房健民此前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时表示,泰它西普有望成为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阿达木单抗2号”。众所周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针对T细胞有全球药王阿达木单抗,针对B细胞却迟迟没有重磅药物诞生,而泰它西普有望实现这一使命。目前,泰它西普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视神经脊髓炎、干燥综合征、IgA肾病等的临床试验都在进行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预测数据,2030年全球与B淋巴细胞相关的病人将达到2791万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22亿美金。

 

在全球化方面,泰它西普已经获FDA批准开展泰它西普用于治疗SLE的美国注册性临床试验,2020年4月,FDA授予泰它西普快速通道资格,预计2021年上半年将在美国等地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

 

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是我国首个提交NDA的自主研发ADC新药。在HER2高低表达实体瘤均有疗效,目前已开展多个临床试验,其中胃癌、尿路上皮癌、乳腺癌三个适应证领域进展最快。

 

ADC药物已成为全球下一代抗肿瘤药技术的研发重点。而中国是胃癌大国,而针对晚期胃癌一直以来无药可治,维迪西妥单抗针对晚期胃癌疗效显著。被项目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沈琳教授称为“在胃癌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获得了全球领先的临床数据。在美国,该产品于2018年7月获得FDA授予胃癌孤儿药认定,2020年9月获得FDA针对尿路上皮癌的突破性疗法认定,也是极少几个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中国原创药之一。

 

此外,荣昌生物在眼科治疗领域也有潜力产品。其创制的RC28,作为潜在的同类首创、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其双重靶向机制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生长,获得了中国药监局用于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三种适应症的IND批准。其中,RC28完成了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适应症的国内I期临床试验,并达到主要安全终点。

 

03. 未来的底气:生产、商业化、国际化布局已就位

 

虽同为在港交所18A浪潮中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制药公司,荣昌生物却已经积累颇深,其已经建成了涵盖所有关键的生物药物开发功能,包括早期药物发现及开发,也包括临床开发、监管事务、生产及商业化。

 

强大的研发能力来自荣昌生物布局的研发引擎。荣昌生物已经搭建了抗体及融合蛋白、ADC平台、双功能抗体(HiBody)三个专业化平台。利用这些技术平台,荣昌生物能实现设计创造具有创新机制及新靶点的新分子,计划每年有一至两种候选药物提交IND申请。

 

截至招股书发布之时,由房健民领导的研发团队超过390人,包括生物药开发涉及的所有职能。荣昌生物在烟台总部和上海均布局了研发中心,作为中国进行新药研发的主要枢纽。其还计划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立早期药物研发中心,有助于寻找和开发最前沿的早期项目。

 

而一旦产品进入IND阶段,由何如意领导的超过220名员工的临床开发部门将迅速接力,推进产品的全球临床开发计划。这些研发中心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荣昌生物的创新开发能力拥有强大的动力。

 

 

 

国际化方面,荣昌生物推进管线产品的全球注册规划。正在建立以何如意为核心的海外监管事务专家团队,针对管线中产品不同阶段做出全球注册策略和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提交IND、NDA/BLA申请。同时,积极寻求与跨国制药公司的商业合作,如泰它西普与RC18正在与战略资源高度匹配的全球领先跨国制药公司沟通,创造战略合作。荣昌生物正在为此配备国际商务团队,负责将管线中的项目推介到国际市场,以及开展其他国际合作。

 

为了准备泰它西普的上市,荣昌生物已经组建一支独立的销售领导团队。根据招股书披露,这一团队的领导人吴静平曾任三生国建药业(上海)总经理,负责益赛普及其他生物制品的整体销售和营销工作。预计2020年下半年打造一支由约100名在自身免疫领域有丰富销售经验的成员,包括10名营销人员和90名销售人员,这一团队预计在泰它西普商业投产后的第2个十二个月期间扩大至200名。

 

针对泰它西普,荣昌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商业战略将主要专注于相应治疗领域的意见领袖与医生直接互动交流,促进产品在临床方面的差异化定位。目前已经确定多家治疗SLE的医院、诊所及医生,按照患者基础及学术影响力将其划分级别,已经开始实地考察及开展上市前培训。

 

而针对泰它西普的全球商业化,荣昌生物正在与资源匹配的跨国药企进行商业化洽谈,将对外授权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泰它西普。据房健民此前透露,这一合作伙伴将是TOP10跨国药企级别。

 

为了准备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的商业化,荣昌生物还计划在肿瘤领域组建专门的销售和营销团队,预计2020年底前招募领导团队,产品上市前三个月扩充销售团队至140名成员。该团队的负责人为Tang Gang,深入参与中国制药市场20年,曾在阿斯利康、辉瑞、罗氏及BMS担任全国销售总监,在心血管疾病、血液肿瘤方面有深厚的经验。

 

在生产方面,山东烟台拥有符合全球GMP标准的生产设施,配有6个2000L一次性袋式生物反应器。荣昌生物还正在建设新的生产设施,计划在2021年底之前将总产能扩大至共36000L,于2025年底前将产能提升到80000L。新生产设施工程建设也已经在启动,2025年完成后,预计抗体生产规模扩大至年产抗体针剂930万支,年产ADC针剂750万支。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E药经理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