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投资人观点】创新药与泡沫共舞!泡沫里面,我们要做点什么?

从全球资本市场的维度看,泡沫首先来自流动性泛滥,美联储从2009年开始的量化宽松,一直到今年新冠疫情下的无底线流动性支持,让泡沫冲进创新药投资的一二级市场领域,谁也不知道何时才是流动性的高点,泡沫的高点,这连最顶级的宏观经济学家、明星策略分析师

从全球资本市场的维度看,泡沫首先来自流动性泛滥,美联储从2009年开始的量化宽松,一直到今年新冠疫情下的无底线流动性支持,让泡沫冲进创新药投资的一二级市场领域,谁也不知道何时才是流动性的高点,泡沫的高点,这连最顶级的宏观经济学家、明星策略分析师、宏观对冲基金大佬也无法精准预测。
 
作为一般不太关心宏观和流动性的医疗健康一二级市场投资人们,还有创新药企的创始人们,与泡沫共舞会不会被收割?谨慎对待会不会踏空?在丰沛的泡沫里面,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经历过几波大周期的医疗投资老炮儿们应该有感受,太阳底下无新事,其实医疗投资也有周期性,周期感和沧桑感往往出现在潮水退去之后,在知道了谁在裸泳之后。现在,这样的思考或许有点泼冷水的意味,但理性的光芒应该和真正的长期主义一样,应该受到投资人、产业界、LP们共同的尊重吧。
 
但史诗级的创新药盛世还是应该被Mark一下的,从过去20年,免疫疗法、基因编辑、新药发现技术平台的底层技术的突破,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确实开始了寒武纪爆发时代,到2017年开始的中国创新药审批改革,大量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这次创新药盛世,的确有其基本面的底层逻辑。流动性的泛滥,科创板、港股18A的争做“纳斯达克”,也在资本市场上带来了肉眼可见的退出路径,以及泡沫的多层次承载方式。科技面、基本面、流动性、资本市场都具备了,泡沫自然汹涌澎湃而来。
一级市场上,从极具智慧和辛劳早期的项目孵化,到几千万美元级别的A轮融资,亿美元级别的B轮融资,3-4年似乎可以迅速IPO上市,融资体量和成长时间都在不断刷新纪录。cross over和基石轮在几个月内解决,大量大陆各路热钱涌入Pre-IPO轮和基石轮,再到上市后二级市场的市值奇迹,出现了一种“没有盈利就没有估值天花板”、“有盈利就按PE估值”的奇葩景象。
 
尽管最近出现了一些医药股新股破发的现象,很多人担心泡沫见顶,但流动性在大的宏观范围并没有全面收紧的迹象,也许在未来一年中某个时点泡沫又会泛起。我们研究和投资的不是泡沫,是泡沫下真正带来长期价值的优秀创新药企。
 
泡沫和科技创新本来就是孪生姐妹,无可厚非:从20-30年代华尔街在爵士时代的伟大泡沫,伟大博弈,促生了铁路、电器等科技进步,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带来第一波互联网革命,再到当下的生物医药。科技需要泡沫,否则科学家们没有钱做研发,企业家没有钱创业,也没有上市后再融资。
 
那么,值得思考的是,是哪些企业在泡沫后的哀鸿遍野中继续长期崛起,甚至赢者通吃?我们想到的是由爱迪生和JP摩根创立的通用电器,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亚马逊、苹果、阿里巴巴,在生物医药的长河里,有早期的辉瑞、强生,还有真正从biotech到biopharma蜕变的安进、基因泰克、Celgene、再生元等。
 
如何度过这次泡沫?
 
创新药企的确可以借助泡沫拼命融资,但需要冷静思考的是,这些融来的资金如何投到真正有长期的新技术平台、新靶点、突破性疗法上去?同时,未来将来能够有一些稳妥的,有持续造血能力的部分产品上去。泡沫退去后,疯狂的投资人还在吗?企业的估值将经受怎样的压力测试?
 
一级市场医药投资人们这两年很开心,因为几年前投资的部分项目很快上市了,而且估值泡沫泛起,表观IRR很高,退出盛宴到来。但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的确有大量需要“见好就收”的品种,但是有一种项目,叫作“非卖品”。它是消费品里的茅台,科技领域的腾讯,制药领域的恒瑞医药、器械领域的迈瑞医疗,疫苗领域的智飞生物,可能卖了就再也买不回来了,一骑绝尘的投资收益和确定性,可能胜过你在一级市场煞费苦心再寻找一个新项目,你可能听过很多关于如何卖丢腾讯们的故事。所以,退出盛宴是相对的,泡沫不意味着都要卖出,长期主义既是心态问题,也是投资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持续投资的PIPE基金、二级市场对冲基金或许是个解决方案。但是如何深入研究,识别谁才是未来的“非卖品”是个最重要的问题。
 
二级市场医药投资人们也很开心,过去两年的“吃肉行情”已经让大家赚翻,但是在当下的时点,泡沫还在继续,是当了接盘侠?还是错过了伟大的成长?二级市场上,哪年医药都不好投,要么是太贵的估值,要么是血雨腥风的医药政策,如果是个绝对收益的投资者,怎样平衡估值和成长,是个永远需要面对的问题。先不说医疗健康的其他赛道,只说在创新药的泡沫中,或许最为重要的是看清未来识别能力,是看清哪些靶点、平台、团队能够真正的长期崛起?在泡沫起落中,或许还有错杀的投资机会。
 
伟大的中国创新药企未必只有一种成长模式和路径,美国biotech药企的成长路径在中国也无法复制。自有技术平台是持续创新的根基,不后追热门靶点领域是战略和定力,强大的BD能力仍是至关重要的护城河,本土化的商业化能力、或与大药企的合作精神是未来现金流的关键,与时俱进的进化力是个突破任何政策、环境问题的强大实力。
 
医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们在汇集,界限模糊,资本市场泡沫在潮起潮落,如何做到清醒理性,不断深刻研究医药科技和产业未来趋势,是带我们穿越泡沫起落的启明星。
【作者简介】
李秋实:熙和资本总经理,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投委会委员,曾任平安银行医疗健康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曾获“新财富”、“水晶球”最佳分析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EMBA。拥有十五年丰富的医疗健康产业一二级市场投资经验。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李秋实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