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不能仅盯着医保!”在第十二届(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启思会)上,在就医药创新与支付体系协同发展的议题上,来自保险界、医药界和券商的各方代表达成了这一共识。 01. 医保是创新药的必经路径吗? 对于目前的中国创新药来说,
“创新药不能仅盯着医保!”在第十二届(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启思会)上,在就医药创新与支付体系协同发展的议题上,来自保险界、医药界和券商的各方代表达成了这一共识。
对于目前的中国创新药来说,医保仍然是最大的支付方,不少药品在医保谈判中大幅降价让我们看到了医保的魅力。 在平安创投CEO、H50理事张江主持的圆桌论坛上,各方围绕创新与支付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以前在国外做创新药只要做到上市就可以了,但在中国,上市之后还要考虑谁来支付的问题。”专注创新药研发的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引出这一话题,在他看来,14亿人口的国家需要一个多元的支付体系,基本医保的低价、普惠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药存在矛盾,创新药是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其中不少是满足少数人群的需求,如果一上市就走谈判降价、紧接着集采的路径,创新药的研发很难维持,创新药需要商业保险的支持。

作为目前正在转型创新阶段的海思科医药的掌门人、海思科医药集团总裁范秀莲表示,短期来看,基本医保仍然是主要的支付方,但也需要调整结构,支付仿制药和创新药的比例需要重构,但同时,在价格方面也需要考虑到未来中国创新药出海时的全球定价问题。

而从更为长远的视角来看,杨大俊认为中国的基本医保2万亿的体量远远不足,这样的体量纳入创新药必然也会影响到普惠的仿制药,兴业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对此也表示赞同,徐佳熹认为中国的创新药支付体系要更加多元,并需要形成创新药获批即可寻求支付支撑的机制,同时各地方、各医院也应畅通其准入渠道,“创新药是生命的需求”。

但同时,徐佳熹也强调,鼓励创新并不是医保部门的“KPI”,产业仍然需要认清这一现实,过一两年,如果医药产业投融资不再这么火热时,其他相应部门的政策能否继续引导、支持创新仍然需要关注。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也表示,公司主营的中成药、健康产品在政策影响下,目前正在积极寻求通过零售市场、OTC产品寻求增长,他认为这也是医保调整结构同时中成药、健康产品的必选项。在他看来,未来3-5年后,医保支付创新的比例将远远超过仿制药,三医联动、资本市场改革将重构中国医药产业。

那在医保以外,健康险能够为创新支付多少?这是产业目前仍然期待的。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研报,从2011年至2019年,中国商业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692亿元快速增长至70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对比同期寿险13%以及财险12%的年均增速,健康险成为保险领域内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市场。 已成为重要险种、一直处于高速增长、发展空间仍然很大、黄金十年已经到来,这是万谊青对健康险发展的四个总结。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等13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该意见中提出,商业健康保险规模到2025年要超过两万亿元,未来六年要保持19%的年均增长率,“没有几个细分行业能够维持这么多年这种速度的增长”。

健康险持续升温背后,挑战亦不容忽视。万谊青也指出了中国的商业健康险所存在的四个问题:产品同质、客户单一、期限短期、服务不足。例如目前的健康险仍以重疾险、医疗险等少数险种占据主导位置,护理保险、失能保险保费占比较低;同时目前的健康险仍然是单纯赔付型商业保险,缺乏健康管理等服务能力,同时保期较短,一般为一年等等。 而这背后,万谊青指出其问题所在,保险企业缺乏医疗大数据,政策上仍面临强监管,而且缺乏医疗资源。对于未来的商业健康险,他认为将会朝着四个方向发展,首先就是差异化,包括与基本医保的差异化、加入特药保障、扩大责任范围等等,其次是个性化,针对细分人群更加多样的保险类型,其中中端健康险是会大力得到发展的,此外场景化、服务一体化,例如互联网保险、慢病管理等等都是健康险的发展趋势。 最后,万谊青也特别强调,与创新药的合作共赢是健康险的大趋势,同时也需要寻找量价平衡。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E药经理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