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小而美的企业,璎黎药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做源头创新,如今其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药,预计2021年上半年提交新药申请。璎黎药业联合创始人许祖盛表示,这预示着,“公司即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制药流程,证明具有完整的新药创新能力”。 ※本文首发于2020
作为一家小而美的企业,璎黎药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做源头创新,如今其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新药,预计2021年上半年提交新药申请。璎黎药业联合创始人许祖盛表示,这预示着,“公司即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制药流程,证明具有完整的新药创新能力”。
在2020创新医药行业100强名单中,有这么一个创新企业,他们坚持源头创新,从0开始;他们的团队小而美,可能还不足百人;他们不骄不躁,肯用10年之久,死磕新药研发,如今终于看到曙光。 至10月13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公示的5款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中,上海璎黎药业有限公司的YY-20394名列其中。获得该认定,也意味着,该药的审批时间进一步缩短,并预计于2021年进行新药上市申请。这家在百强名单中的创新药企,即将步入新征程。 璎黎药业期待,YY-20394能够率先在中国首发上市,然后推向全球更多市场,尽快让国内的淋巴瘤患者用上更安全有效的新药。 璎黎药业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官许祖盛是2000年左右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中的一员。2004年归国后,许祖盛进入张江药谷首批入驻的CRO企业,负责与跨国药企礼来的各项新药研发外包服务项目,这一干就是7年。时至2010年,许祖盛渴望从一个全球医药创新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实践者,“能够突破自己,进入临床领域,亲自设计新化合物。”于是,于2011年初创立了璎黎药业。 在2011年左右成立,被冠以创新药企之名的企业很多。有不少企业通过License in或者是在同靶点新药分子上进行微创新等方式,在资本加持下快速拓展团队,搭建研发管线,然后紧锣密鼓地启动IPO。显然,璎黎药业选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 “既然要做一家定位为小分子创新药公司,就必须坚持源头创新”,对于企业的定位,许祖盛非常坚定。做新药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最起码要10年,甚至更久,对于一家创新药企的发展进度,许祖盛也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许祖盛表示,“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最初药物设计上多下功夫,设计出更好的分子,后期才能少走弯路。” 许祖盛的这种理念,源于他对自己亲手搭建的研发团队的信任。他们不仅有深厚的有机化学背景,且都在国内外知名药企长期任职,有丰富的国内外新药研发经验。例如,璎黎药业的工艺研发副总裁刘家峰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有逾15年新药工艺开发经验,并且还有呋喹替尼,泽布替尼这两款新药的商业化开发经验。而公司的临床开发副总裁浙江大学肿瘤专业博士包悍英,曾任恒瑞医药和默克雪兰诺临床项目总监及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有超20年的临床医学研究经验。 “我们团队的经验和基础,能够让我们在分子设计时考虑的更周到、全面”,许祖盛称。另外,得益于在CRO领域的团队管理经验,璎黎药业研发团队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我们人员流动率特别小,发展至今,组建之初的研发团队一直都在。” 许祖盛介绍,璎黎药业一直坚持小而美的发展方式,核心研发团队一直在10人左右。由核心研发团队调研文献,了解全球最新研发动态,合成化合物,然后再充分利用张江药谷的优势,将后续工作外包出去。然而,就是这1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坚持10年,交出的成绩单是,已有三个在国内外颇具特色的项目进入临床,且处于领先阶段。 如PI3Kδ抑制剂YY‐20394已经进入注册临床阶段,预计2021年上半年提交新药申请,这也预示着,“公司即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制药流程,证明具有完整的创新能力”,许祖盛说。 另外,YY-20394已经获得了美国FDA颁发的针对滤泡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适应症的两项孤儿药资格认定,目前正在与美国FDA探索“突破性疗法”资格认定。在美国的II期注册临床已于2020年4月获得许可,临床试验在启动中。 据了解,YY‐20394 I期临床研究表明,包括复发难治的滤泡性淋巴瘤在内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率高达90%,有望成为全球最优、中国原创并在中国首发的PI3Kδ抑制剂。除了滤泡性淋巴瘤,YY-20394同时开展实体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适应证的临床研究。 URAT1抑制剂YL‐90148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预计2021年初进入临床3期。YL‐90148作为潜在Best‐In‐Class高选择性URAT1抑制剂,该药主要用于治疗高尿酸症血症/痛风患者。据临床1期(健康受试者和患者)试验初步验证了YL‐90148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降低血尿酸的能力明显强于所有现有药物。目前国内在研的同类靶点新药中,恒瑞医药的SHR4640片进展最快,原发性痛风伴高尿酸血症适应证已在国内开展III期临床。 而其TGFβR1抑制剂YL‐13027,是国内第一个进入临床的TGFβR1抑制剂。目前正开展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I期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患者耐受性良好,且能够耐受在28天/周期内每天给药。据了解,YL‐13027具有新颖的分子骨架,颠覆了科学家对TGFβR1抑制剂结构的现有认知,是潜在Best‐In‐Class高选择性TGFβR1抑制剂口服药物。璎黎药业这几款在研新药的背后,都有上百次的尝试。据许祖盛介绍,YY-20394从0开始折腾了多次,“一开始是在既有分子的基础上修改,通过不断的尝试,最后做出了全新的分子。”
一个新药的诞生,除了需要研发团队长期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政策和充分资本的支持。 目前,许祖盛正忙于新药上市的种种筹备工作。对于璎黎药业能够走到现在,许祖盛坦言,“在国家鼓励创新药发展政策还不是很明确的时候,确实也犹豫徘徊过”,不过现在回看“璎黎药业发展的每一步,几乎都与国家创新药政策相吻合”,很大程度上,是时代成就了璎黎药业。 例如,璎黎药业第一个项目从临床申报到获得临床许可,用了8个多月。而2017年,当YY-20394开始进入临床阶段时,国家发布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要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促进药品创新等措施。改革后的药品审评审批机制优先审评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物,建立沟通交流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0周左右缩短到60个工作日,接近美国食药局标准,这让璎黎药业新药进程进一步加速。 2020年,该药再次受惠于国家创新药政策。7月,为了进一步加速具有临床优势药物的上市进程,进一步满足我国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需求,我国《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试行)》开始实行。 随即YY-20394便通过了国内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对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药物,CDE将优先配置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指导促进药物研发,并且还可以不用完成传统的3个阶段(Ⅰ~Ⅲ期临床研究)的开发计划。与其他诸多创新药企启动后,发起多轮融资不同,璎黎药业至今还没有公开对外宣布,接受过外部投资机构的融资。不过,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璎黎药业注册资金有多次变更,如2014年,新增了300万元融资;2015年注册资金由300万元增加到了600万元;2016年,注册基金再由6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2019年公司投资总额变为8000万元;2020年,璎黎药业注册资金由4000万元,变成了1000万美元。 如今随着新药临床的逐步推进,璎黎药业资金需求开始大幅攀升。数据显示,2019年璎黎药业资产净额为-1亿元,净利润为-5895万元。许祖盛透露,公司首次融资即将到位,并计划不断开拓新项目,争取每年都有新药申报临床试验。 璎黎之名,不忘创立初心,期待它不仅能作为创新药企“盈利”,也期待它如初生的婴儿,健康茁壮,等来将至的黎明。一切皆可期。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李妮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