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12月16日,医保谈判三天,我们连续发布现场报道。 三篇总点击量超过 50 万,其中诞生一条十万加。更重要的是,在这三篇文章背后,我们收到了接近千条留言。每一条我们都认真阅读,有的能回答的我们都尽力做了回复。 留言分为三类: 看热闹的,这类大
12月14日-12月16日,医保谈判三天,我们连续发布现场报道。 三篇总点击量超过 50 万,其中诞生一条十万加。更重要的是,在这三篇文章背后,我们收到了接近千条留言。每一条我们都认真阅读,有的能回答的我们都尽力做了回复。 看热闹的,这类大部分都是冲着: PD-1 到底降了多少?哪家公司去了?排场怎么样?有没有“灵魂砍价”?读者评论说,有看大片的感觉。 言辞激烈,口无遮拦的喷子,内容无外乎药企赚的都是血汗钱,这个行业吃人不吐骨头等等。 让我们揪心的是第三类,来自患者们的留言,有 60% 来自他们。我们能感觉到文字背后的焦虑和迫切,希望第一时间获悉他或者他的亲人正在使用的药品是否进入医保。

看到这类留言,我们会尽己所能的做回复,但必须承认,能量有限,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再加上此次医保谈判结果的保密工作尤其到位,尽管蹲守三天,里里外外拔了好几遍,就连医保局的人出来抽烟的次数我们都数过,但仍然很遗憾,做不到有问必答。 我们对后台留言询问医保谈判进展的药物做了统计,发现读者询问的药物大部分来自跨国药企。并且,有多款药物如劳拉替尼、阿来替尼、帕博西尼、奥西替尼、艾曲泊帕、利妥昔单抗等不在《 2020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

在询问的近 40 种药品中,关于诺华西尼莫德的询问最多,为 6 次 ,其次是诺华的芬戈莫德和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的询问多达 5 次。 诺华的西尼莫德是新一代多发性硬化口服创新药,在今年 5 月 7 日获批, 8 月 25 日开出了全国首张处方。西尼莫德作为国家一类创新药,被纳入优先审批通道,是目前全球唯一证实对多发性硬化进展期患者有显著延缓残疾作用的 DMT 药物。 在具体治疗领域上,肿瘤、罕见病、银屑病等,都是患者比较关注的领域。 有读者留言, “ 真正掏空老百姓的,就是那些大病用药,肿瘤药,手术用的昂贵耗材,期待进一步的扩大降价范围,别让老百姓一病如洗。 ” 对于肿瘤药,多数读者呼吁,能够多批一些适应证,防止劣币驱良币。而罕见病,由于发病人数少、社会认知度低、医疗费用高昂,本人及家庭承受的压力巨大。在 2020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有 13 种罕见病的 18 种药物,其中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注射用阿加糖酶 β 、艾美赛珠单抗注射液年费用均在百万以上。 他们期待,这些救命药不仅能够进医保,以后也能保证开到药。 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差距,本土创新药企,想要更多地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还需再接再厉。 这些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若是患者期待的药品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到报销目录中,用药患者是真的能切实受益,挽救生命,降低经济负担。 2018 年,产业界一度很兴奋,全球知名咨询机构说中国的医药创新进入到了世界第二梯队,但现在,身在其中的科学家们开始反思,这是不是真的? 在 E 药经理人 11 月举行的启思会上,我们讨论了这个话题,在场的科学家们的一致观点是中国医药创新作为一个生态体系,在某些环节或者细分的技术层面上,已经进入到第二梯队,但是作为完整的生态体系,还有很多课要补。 进入第二梯队,最显性的标志是什么?首先中国是否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获得欧美药监部门的批准?其次,全球范围内,销售额排名前 100 的创新药中,有多少来自中国?中国是不是有获得主流市场认可的大品种? 那么让中国医药创新真正进入到第二梯队,中国还缺什么?很多,最核心一个:企业作为医药创新的主体,应该真正以临床价值为核心,作为新药立项的基础,而不是跟风。这是产业界包括监管者共同发现,且经常疾呼的问题。目前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有些药物可能是 license in ,有些可能是同步研发,国内更多是做一些 Me-too 药,譬如 PD-1 已经扎堆了。当大量做 Me-too 药的时候,大家不愿意做一些新靶点的不确定性高的药物,这最终成为了创新药真正的障碍,这是一位监管者的原话。 就像这次医保谈判, PD-1 的风头盖过了所有产品。原因在哪里?大厂 IP 是一方面,超大份额的降价幅度也是吸睛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反思,如果接下来的热门靶点,比如 CD19 、 CD47 、 CLDN18.2 ,或者研究方向,比如 ADC 、双抗、 CAR-T 等,都这么搞,中国医药产业创新,未来该怎么走? 其实,同样在启思会上,我们还讨论了一个很重大且敏感的话题,话题的引出者是那位产业界都很留恋的监管领导:距离 2015 年 08 月 18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已经 5 年了。 5 年来,随着这项政策的发布,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创新药企业出现、更多资本涌向创新企业、更多的海归科学家回国、更多服务产业支持创新的政策出台。 但是 5 年了,是不是到了一个总结过去 5 年历程与经验,在明确哪些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充分落实的基础上,再起草一个新的改革文件,指引现在已经与 5 年前完全不同的医药产业持续不断的向前走呢? 你会说,这是药品审评审批的事情,跟医保有什么关系?关系就是,不管是药监还是医保,都需要考虑,政策引导要匹配产业发展现状,不急不缓,平衡为上。 PS:三天医保谈判蹲点,疲累且兴奋,记者完成了记者的使命,行业研究者实现自己的价值。所有人都走了,白天热闹的马路上,变得静悄悄,留下的人,都是斗士。我们为了纪念这次一起奋战的“革命”情谊,合影一张,以示留念,并相约明年再来!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医保蹲点小组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