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我们应该信仰什么?作为医药产业深度垂直的媒体,从2008年杂志创刊,2013年微信公众号开始运营,我们所秉持的报道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助力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静芝2020年底,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E药经理人记者受邀参加一个由创新药企举办的学术会议,肿瘤领域几位学术大佬,比如马军、秦叔逵、李进都会莅临,我

   
我们应该信仰什么?
作为医药产业深度垂直的媒体,从2008年杂志创刊,2013年微信公众号开始运营,我们所秉持的报道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助力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静芝
2020年底,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E药经理人记者受邀参加一个由创新药企举办的学术会议,肿瘤领域几位学术大佬,比如马军、秦叔逵、李进都会莅临,我们的记者积极相应,且根据自己正在关注的选题,撰写了采访提纲提交给主办方。
这是E药经理人记者非常基础且较为常规的操作流程:任何采访,必须先做功课,随后,依据媒体定位,结合自身对这一话题的理解,撰写提纲,即使主办方不要求提供。但让我惊讶的是,在提纲提交大约两天后,组织本次会议的公关公司与我们的记者联系,传递的意思大概是,有受邀媒体的记者没有撰写提纲,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的问题,分配几个出去?没有悬念,我们拒绝了。
这件事情让我开始更深刻地反思:在媒体多元化的如今,记者应该信仰什么?该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时代记录者?
我接受的教育和我内心所接受的理念是记者应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从业12年,我明显感觉到记者从业者中,冲着理想前行的人开始减少,单纯将此作为职业的人逐渐增多。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记者这个职业,已经开始分化,变成了纯粹写文字的人,乃至更甚者,成为了“扒”文字的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媒体平台,也出现不用“记者”来称呼自身平台撰写、编辑文字的人,改叫分析员、作者等等。
按照我们课本上的定义,“记者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担任采访、报道、摄影的工作人员。”伴随新媒体的出现,记者的工作可以不止局限于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但其工作内涵不应发生改变,那就是采访、报道。
采访是过程,报道是形式也是成果,采访与报道的本质是展现面貌和传递信息,而展现面貌和传递信息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事物朝着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即使调查性揭黑报道,其核心目标是为了监督,为了事物发展恢复其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为了揭露而揭露,为了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
当然,这都是理想状态。深处在媒体形态日渐多元,受众吸引力极度分散的环境中,读者对内容,不管是文字还是音视频的要求越来越高。标题党有市场,带有情绪的标题,负面的信息更会吸引人关注。作为媒体人,外界变化肯定会对我们施加影响,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说“濯清涟而不妖”的,那是骗子。
但是我们一直在内心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确定我们新闻撰写中的“第一性”是什么,并持续坚持。作为医药产业深度垂直的媒体,从2008年杂志创刊,2013年微信公众号开始运营,我们所秉持的报道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助力医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重申此原则,以此为记,作为鞭策,也作为所有我们的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内心准绳。
2020年:改变&适应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吧!用这句话完全可以概括我2020年的状态:主动、努力、平衡。

朱晶
回顾2020年,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朋友约我都是去酒吧。不了解我的可能第一感觉是吃惊,很遗憾我确实不是pub常客,甚至次数屈指可数。为什么呢?我想不仅是我的朋友,应该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借酒浇愁愁更愁”都明白,可还是选择了麻醉自己。毕竟疫情年份,口罩之下唯一遮不住的就是迷茫和恐慌。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我经常被问到。我说:内心平衡。这是我过往经历总和相加再删减的答案。具体来说,我觉得是我、事业、爱情三者之间的平衡。
自我学习方面,这一年,我可以骄傲的跟自己说:我足够努力,尽管上天总是在开玩笑。2020年9月10日北京地区CPA统一考试取消,得知消息的那一刹那,我首先确认了好几遍,然后崩溃。因为在北京取消CPA考试前的8个月,均摊下来我每天的学习时长可达6小时,考前一个月我每天12点睡5点半起,这对任何一个打工人大概都是难得的。尽管最终由于疫情考试被取消,从结果上我近一年的努力功亏一篑,但所有经历的终究成为你宝贵的财富,我坚信。
这一仗,对我的自我修行意义重大。通过学习,最重要的是让我归于平静,不骄不躁;其次是学会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最后是修炼毅力,三分钟热度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克服的。
当然专业上的学习也使得我能有更系统、更深刻的洞见。同样一件事,会因为个人思想、立场、经历的不同,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直接地表现是,通过公司财报数据调查预见其问题所在,后续也得到了验证,不可否认文字上有些遗憾。不过,这促成了我后来的思考:如何用大白话讲述专业性强的东西?尤其在高技术壁垒的医药行业。
写作方面,这一年亦有起伏波动的故事可讲。这一年是我在E药经理人完整的第一年,诸多变动之下,我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收获了更多的成长。上半年因为一场疫情很多人的节奏被打乱,我也处于混沌状态,有参与疫情报道时满满的正能量,也有如何写好一篇报道的迷茫……。
下半年,从红杉和高瓴冗长的万字报道开始,我从读者那里得到了一些正向回馈。那时,我才意识到E药经理人的读者并非泛泛之辈,他们比你更有经验、比你更懂,言简意赅、“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提供最有价值的报道”,之后成为了我职业的“信条”。
秉承这些原则,我陆续输出了一些“个性报道”,这些报道曾被广泛转载,至今偶尔还会有读者从那些报道中添加我的微信,说实话,这足够令我骄傲不已,亦成为我每次写好稿时的动力。因为信任不易,时间宝贵。
你所有困惑,只能由你自己解决;如果不能,那是书读得不够多,路走得不够远,而已!
疫情刷新医药行业
聚光灯从未如此聚焦医药行业。关注我们的不仅是业内人士,整个社会都在审视。

巴根
2019年12月底关注到武汉的一场舆论骚动,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那天开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业会被如此深刻的影响。
2020年,疫情的消息占据了头版头条。E药经理人也迅速组织了对疫情的行业报道,并上线了医药人14天小程序医药产业从未在这个信息时代获得如此大量且持续的曝光和关注度。关注我们的不仅是行业人士,整个社会都在审视。
而在医药产业内部,一系列全新的变化也正在呈现,这种变化的程度或许并不亚于疫情带给社会的深刻变革。
在资本市场,2020年刷新了医药产业太多的纪录。这一年,近100家医药公司IPO,医药产业平均一周送出一家上市公司;这一年,大量的公司冲上千亿市值,最高峰时达到22家之多;这一年,恒瑞医药市值突破6000亿,刷新中国医药公司的最高纪录......
无疑,政策都是医药产业繁荣的助推剂,此外,除了对创新属性的认可,疫情下医药行业全线飘红的背景也是原因之一。
这一年,医药生物企业的基本面和新冠疫情有着紧密的联系。2020年涨幅前十的企业中,有八家企业的业务直接与疫情带来的需求相关,如医用耗材、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和新冠疫苗。由于需求强劲,市场十分追捧相关概念的股票,甚至出现了万泰生物这样的“一年十四倍股”。
一些势不可挡的Biotech公司正在崛起。中国和全球的融合度不断增强,出海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技术平台和早期临床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的对外许可,也逐渐在增多。
今年创下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最高金额纪录的是艾伯维以17.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总金额接近30亿美元,从天境生物获得CD47单抗lemzoparlimab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国家及地区开发和商业化的许可权。这是艾伯维选择快速进入CD47开发的关键一步。
信达、君实、万春、基石、万泰、复宏汉霖等等创新药公司都在今年达成了一项或数项海外合作项目,这背后却不仅仅是疫情,而是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多年积累发展的成果、中国Biotech的崛起。
但一片繁荣背后,分化并未被掩盖。行业头部持续繁荣,但并未抓住创新机遇、没有吃到时代与环境红利的大有人在。对于部分创新药企业来说,2020年也是异常艰难的一年。一方面,疫情影响了公司营收和研发、临床进度,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从疫情的“红利”中获益,公司财务状况同其他已经获益的企业差距更加明显,因此不太受投资者青睐。
魔幻的2020年,中国医药产业继续向前狂奔,高速增长。但这个巨无霸产业之中,一系列问题等待解答。同时,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新生公司在一个个细分赛道上诞生、崛起,他们的出现,将犹如流水般灌进中国医药产业的田地,他们也是未来我们要关注的生态之环。
2021不忘初心 共赴热爱
2020年是“黑天鹅”满天飞的一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李妮
来到E药经理人是一个特殊时期的艰难决定,但是既然选择了出发便不顾风雨兼程,就要做到问心无愧和无怨无悔,这不仅是对平台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于个人而言,能够在中国第一批创新药企第一波收获期加入到这个新领域,见证历史,与一个行业共同发展,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情。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共完成了58篇微信文章,其中稍有欣喜,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欣喜是,与伙伴们合作了31篇头条文章,他们都不吝赐教,让我较快的掌握了平台稿件写作风格和行业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这都是千金难求的。
也有个人撰写的文章被读者反馈“客观、全面、深刻”,有通过持续跟进一家企业,最终呈现出一篇好看的文章。这些少有的文章,让我逐渐建立起了写作自信。
在58篇文章中,还有20篇文章的点击率在6000以下,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个人独立撰写。也就是说,唯有这些文章水平提升了,才能表明个人能力的全面进步。
而杂志稿件的撰写则给了我们沉下去,了解一家企业、一个话题,走出去倾听、理解这个行业的机会。通过海思科、健友股份、以岭药业、璎黎药业四篇企业案例撰写,给我认识这个行业撕开了一个口子。写他们做什么,在行业中的处境如何,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国外的同行在做什么......关于制药行业的图谱就从这里开始拼起来。
2020年最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两个月,和伙伴们一起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
2020年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让我有机会,一睹行业领袖的风采,倾听他们对创新的思辨,对企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对行业发展政策的解读......年底的医保谈判系列文章,点击率创了新高。而其背后没有捷径,就是吃得苦,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获得足够的信息,分工明确,快速反应,还有小伙伴之间的不抛弃不放弃。
对我而言,2021年仍旧是打基础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够选好一个方向突破,深挖下去,建立自己的优势领域。期待2021年多一些胸有成竹,少一些匆忙而作,在重大可预见事件、节日面前不打无准备之仗,给文章的撰写、修改留下足够的打磨修改时间。多留心积累好标题,让文章的标题和行文鲜活起来,深入行业,与行业专家多请教学习。
然而以上诸种种,都必须借助团队之力才能实现。在此,非常感谢我的“战友”、“伙伴”的帮助,用心指导。也非常感谢新负责人的加入,盘活了团队,建立组织信任,帮我们拔高了专业水平,带我们给2020年画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句号,非常高兴2021年能够与大家一起共赴热爱。
2020,走出舒适圈
2020,我们同途共进,笑着成长。

李芳晨
2020年有档综艺特别火,即使你没看过,也一定听过——《乘风破浪的姐姐》。是的,最近又紧跟步伐出来了男生版《追光吧哥哥》。“如果还是选择我过去的曲风那我来这个节目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节目里的某位民谣女歌手在选择表演唱跳舞曲时说的话。在各自擅长领域都小有成就的哥哥姐姐们所做的事情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走出舒适圈。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个圈子里,不论工作中还是生活里,我们接触的、交往的都是熟悉的人,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说十之八九是胸有成竹的,过往的经验足以支撑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可以说,在我自己的舒适圈内,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是我足够熟知和可以把控的。
“原来真的要逼自己一把,才知道能行。”
“你看吧,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
这是我来到E药经理人两个月后,和朋友聊天时的对话。
走出舒适圈,大概也是我2020的关键词。
安于现状还是跳出藩篱?彼时我的心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在舒适圈里过得轻松惬意,为什么要逼自己做那些不熟悉的事呢?
老实说,来到E药经理人之初我确实充满了纠结与不安,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过往安逸稳定的工作总是让我少了一些激情。好,那就放手干吧,对于我这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年轻人来说,nothing to lose.
走出舒适圈最大的阻碍大概是内心的恐惧,寻求改变也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守住棱角,从安逸的泥沼中逃脱,去探索新的事物,去挑战新的未知,那么无论舒适圈的围墙有多厚实,也都好似一张薄纸。
很幸运,一路走来遇到的每位同事都很nice,愿意不厌其烦的回答我各种看起来或许有些“幼稚”的问题,还有一起熬夜赶稿的启思会和遭遇北京最冷冬天的医保谈判,都是这一年来让我难以忘记的时光。
回看不平凡的2020,也许你我都是被迫走出舒适圈,但回望过去,我真的完成了很多,在过去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或许就是人的潜力往往能超出自己的想象吧。经历了走出舒适圈的2020,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再回忆这段时光,我都会感谢,曾经逼迫自己做出的决定。
青春意味着勇敢战胜怯懦,意味着进取战胜安逸,这或许就是越努力,越幸运。
时光匆匆,2020我们同途共进,也一起笑着成长。是告别,也是新的开始。愿2020的所有遗憾,都将成为2021的惊喜。
2021,做一名记者
坐在办公室里编辑材料的不能称得上是记者,记者就应该去采访。

任晓桐
2020年,是我来到E药经理人的第一年,也是我成为记者的第一年。但在E药经理人,置身于医药产业,“成为一名记者”似乎和我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实际上,新闻传播专业出身的我成为一名医药财经记者开始是十分吃力的,我分不清处方药、OTC,分不清集采、医保,分不清股价跌涨,开始的一个月连E药经理人原来写的文章都看不懂。看的新闻从社会转向了医药行业,看的书也从《对空言说》变成了《血疫》,逐渐的我发现,我在记录这个产业。
我第一篇操作的杂志文章是创新药上市节奏的小综述,4p的内容,要从2015年药审改革一直梳理到2019年。这对刚接触医药行业2个月的我而言是有难度的。2015年是一个关键节点,四年间,中国的医药产业从一个不能说是毫无创新,但也称不上是一个创新产业,过渡到了一个中国的创新代表。这让我了解到彼时医药行业的主要节奏,算是一个入门,但也让我意识到,药审改革、带量采购、重磅炸弹、传统药企转型、Biotech……数不过来的“陌生”名词等着我去理解,海量信息和知识需要我去补充。
事实上,意识到知识不够用的时候,我甚至找不到精准的突破路径,不知道如何系统化的补充知识。这个问题意识到如何解决的时候已经过去半年。可以说是通过零碎信息的积累才知道如何归类,就像水壶里有水才能倒进不同的杯子,没水自然谈不上如何倒水。
从半年前到现在我一直处在汲取知识,分类信息的阶段,但问题也并不止于此。“坐在办公室里编辑材料的不能称得上是记者,记者就应该去采访”,三个月前听一名同事提起。而当时我已经认识到自己在采访能力上的薄弱,经验不够、准备不充分,此间还伴随着因为能力不足总逃避采访,同事的这段话也一直鞭策我,每每回想都觉得“硬着头皮也要上”。
细数这一年,每次写稿事实上也是知识的积累,写A股一季报、写制药工业百强、写国资接管康美、写创新泡沫会破碎吗……而积累越多也越感觉自身的薄弱,丰富的知识储备、洞察力、判断力仍是我远远不足的。这也又会回到采访上来,知识储备不足,采访对象说东,我想的是西,甚至脑子空白什么也想不出来,然后下一问不出来,问的不精确,我问得艰难,采访对象答得也艰难,最后导致采访利用率低,甚至用不到成稿。采访健谈的人是幸运,不善言辞,甚至不配合的采访对象就是浪费了一个机会。
所以,事实上,每一个薄弱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就像蝴蝶扇一下翅膀,大洋彼岸就是一场风暴。2021年,我会努力储备知识、积累信息的同时,抓住采访机会“硬着头皮也要上”,成为一名记者。
记录下去
我很庆幸在特殊的2020年投入到这样的行业,这样的媒体。

谭安洋
不管过去多久,2020年势必都将烙上疫情的印子。
也因为夹杂着疫情这异质,每每想对2020说点什么又都好像失去焦点。
一场疫情改变的太多,里面有无数的情节、情绪、意味。回头去看,发现想去厘清因果根本是场徒劳,就像在已经斑驳的墙上找寻那条最开始的裂纹。
到头来,还是1975年中岛美雪写的那首《时代》最为合适,那年她23岁。
“ 就算像现在这样难过
连泪都哭干了
像再也笑不出来
‘也曾有过那样的时代啊’
未来有天你也会这么说出口的
‘也曾有过那样的时代啊’
肯定能笑着说出来
所以别再闷闷不乐了
任今天的风吹吧
转呀 转呀
时代转动着
欢喜与悲伤反反覆覆
今天分别的恋人们
脱胎换骨后将再次相逢
行色匆匆的旅人们
就算今夜倒下又将再次上路
哪怕今天下起无休无止的雨 ”
2020年已经过去,尘埃到底落定还是成山可能要更长程的时间才能看清。不过,有一点我丝毫没有怀疑,来到E药经理人是件幸运的事。创新、政策、资本等等因素交织的医药产业变革故事仿佛罗曼罗兰笔下的一部大河小说,我很庆幸在特殊的2020年投入到这样的行业,这样的媒体。半年多的时间像是一种激励,让自己觉得当年学新闻的热情还在。2021年,我想继续记录下去。
遇见E药经理人
我们都没有回到过去的能力,唯一能做的是珍惜当下,珍惜相遇。

赵芮
很喜欢一句话:“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相遇,皆有意义。愿余生,不负岁月,不负自己。”话简单,意难平,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听到的是你好,其实是再见。我们这一生都在不断地告别和遇见,有人说每次告别都要用力些,我想说珍惜时才要用力些,去见你想见的人,去做你想做的事,就是没有遗憾的生活。
2020 的年尾,离开了原本以为会干到地老天荒的工作岗位,也许是命中注定,在这里,让我遇见了E药经理人。对我来说,这是一份跨界很大的工作,从医疗客户经理到编务工作的转换,很多朋友调侃说你真有勇气,找了一份完全没交集的新工作。忐忑过一万种可能,既期待又不安,但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一个月,对这份工作的初印象是:琐碎。这个岗位是每个环节中一枚小小的“螺丝钉”,看似无关紧要的独立个体,但又是这条流水线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我需要把每件小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计划周全。在学习前辈留下的交接工作资料中,对她写下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做的是最基础,琐碎的工作,但是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不可或缺杯底组成部分。”
第一个月,开头有点“难”,还记得静芝姐交代工作的时候说:“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咱们需要追赶进度,多线作战。”无知者无畏,我笑着答道:“好的!”对一个职场小白来说,还在学习和探索状态,还真是为自己捏了把汗。从一开始的懵圈,焦虑,转化成每天追着静芝姐问各种问题,不论多忙,她都不厌其烦的帮我分析解答,更多的时候,她的鼓励和安慰让我逐渐找到了方向。仍记得熬过的十二个深夜,最终整理好年报数据表时的喜悦,过程对我来说像在渡劫,陌生的名词,众多的分类,网络里查不到的信息来源。现在想想,算是绝处逢生吧,在不断总结和寻找方法后,顺利赶上了进度;仍记得第一次杂志送印的晚上,我和巴根以及美编的小伙伴们一起并肩作战的紧张状态,拿到杂志的那一刻,我内心是欣喜和激动,莫名的感觉手里的杂志来之不易,是一群人一起干一件事的成果。事情仿佛发生在昨天,一幅幅在脑海里闪现,入职这五十多天的忙忙碌碌,暂且把它总结为痛并快乐着,痛是起点,快乐是终点。
第一个月,get到这份工作的重点,正是接下来我要努力的方向。首先,就是不断学习,慢慢做到了解该领域,填补医药及校样知识的空白。其次,全局观念,条理清晰更是整个环节里的关键词,掌握节奏,及时沟通,不把过多的压力交给小伙伴们。杂志校样流程里的每个环节,细心,耐心,认真,一个都不能少。接下来的时光,珍惜这份工作给我带来的成长与蜕变。
我们都没有回到过去的能力,唯一能做的是珍惜当下,珍惜相遇。E药经理人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她的未来,我有幸参与。期待E药经理人在新的征途中再谱新篇。
跨过七年之痒
当一个人知道的越来越多,他就会越来越胆小。当一个人看到的越来越广,他就会越来越不自信。这不是一种自我否定,而是看到更广阔世界之后,清醒的自我审视。

姜琦
2020年,历时一年疫情的人们习惯了口罩遮面,安全社交,紧张恐慌的情绪逐渐变为常态防疫。
在家办公的那段时间,因为要做“不遗忘”系列回顾短片几乎翻看了每一部经典的涉疫影片,除了要了解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外,还要让自己代入电影的真实感,这样才能让短片引起观众的共鸣,而那段时间的情绪一直沉在影片中,压抑、紧张且焦虑,好在结果还是相对满意。
成功的一个标准也许就是备受指责,这个标准最明显的代表性体现是在各大影视剧中的反面角色上。所以当“抗病毒”三部曲收获身边同事及朋友圈反馈的“身心不适”时,惊喜且兴奋后是满满的成就感。
然而,越是成功的满足就越会滋生一种对自身能力的不满。从摄影师,到剪辑师,再到撰文策划、制片、导演……我发现自己想要参与和扮演更多的角色,精力和能力却成为这一切角色的掣肘。
我发现精力不够足,想要做的事情太多,独立可控的体力和时间太少;
我发现能力不够强,想要体现的效果和结果还差强人意,软件硬件的操控技术还不专精;
我发现知识不够多,想要扮演的角色不够深入,没有足够的底蕴可以支撑行动;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质疑现在的工作状态……
有人告诉我,这样的状态在婚姻中用“七年之痒”来概括最是贴切。
他让我套用一个描述感情世界的心态轨迹,“热恋-婚姻-无趣-疲惫-逃离”,确实是像极了我来公司七年之后的工作状态。
有一种说法是体内的细胞会记得你每一次的开心和难过,成为记忆,而细胞累计七年全部更新后,记忆将会消失,所以跨过七年后,一切热爱将会重新开始。
这是一种并不科学的观点,却可以用来调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让自己沉静下来,冷静思考。
“当一个人知道的越来越多,他就会越来越胆小。当一个人看到的越来越广,他就会越来越不自信。这不是一种自我否定,而是看到更广阔世界之后,清醒的自我审视。”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一切的焦虑和烦躁正是如此。
有了清醒的认知才能谈如何跨越,我想,现在的我,已经足够清醒,准备好跨过这七年之痒。
2020的压力与动力
在加倍的压力与动力下,我的2020过出了不一样的生活。

美编团队
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打乱了每个人的脚步,也包括小透明的我。在老家过的春节假期也在各方的谣言中提早结束,还记得半夜找车并收拾东西回京的自己是多么的狼狈。好像从那个时候开始焦虑和压力一直伴随着我。
2019年末时我本打算购入一台新的电脑,在新一年好好钻研视频剪辑,为自己的专业技能做个加码。没想到疫情的突袭,使得这个计划在居家隔离时被迫打入冷宫,那时每天面对各种负面消息,自己对未来充满了担忧,迷茫中的压力时时笼罩在我的心头上。
后来随着新的项目“2020新年展望会”线上会议的到来,我重新投入紧张且随时待命的工作状态中,因为是新项目模式,且制作周期短,接受这个项目开始后,每天都有N轮修改意见在等着,往往是第一轮的图还没改完,第二轮的修改意见已经发过来了。要么就是第二轮的图刚发过去,第三轮修改意见的微信提示音就响起了。
在无尽的修改、图片设计中,成功地完成了这个新项目。整个项目在压力催动下感觉自己有了无穷的干劲,默默地修改,开心地欣赏、暗暗的开心。同事间因无法见面,反倒增加了沟通的频率这些都给了我新的经验积累,也给我在疫情期间有了第一次非常正面的鼓励。
随着疫情控制的越来越好,大家开始复工,各种工作接踵而至。我开始面临“抗病毒大会”“2020县域卫生大展大会”“2020启思会”等等的项目,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开始抽时间学习被我打入冷宫的视频剪辑。在各个项目的空档期,学习成了我的主旋律。这样充实而自律的生活让我觉得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我才发现,2020在加倍的压力下,催生了加倍的动力,在加倍的动力下,自己变的更好了。虽然现在视频剪辑这座堡垒还没有攻克下来,但是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一定会拿下这座堡垒,继续攒技能的大招。
记得多年以前写下的心声:生活是一条单行路,不管路上的气候是晴朗是恶劣,风景是秀美还是贫瘠,我们都要面对。在加倍的压力下,需要尽快的适应它,把生活的压力变成加倍的动力,走出更好、更美的旅程。
你好2021!让咱们好好相处,每一天都过得有趣,有盼!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一票人马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