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声音·责任丨张伯礼疾呼中药新药研发受限!有代表建议推迟中药集采

尽快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下一轮计划,尽快启动中药注射剂上市再评价,不能一味降价,应该让企业有利可图,健康有序发展,中医药新药审评,医保准入,报销的标准,这些都是出口,但是却严重制约着中药新药的研发,技术的升级。3月4日,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第13届声音责

“尽快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下一轮计划”,“尽快启动中药注射剂上市再评价”,“不能一味降价,应该让企业有利可图,健康有序发展”,“中医药新药审评,医保准入,报销的标准,这些都是出口,但是却严重制约着中药新药的研发,技术的升级。”3月4日,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第13届声音•责任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掷地有声的提出以上意见。

 

 
对于备受瞩目的中医药集采问题,有代表建议推迟进行,并建议,要结合中医药现状,如在新年以后,药材大幅度的上涨,以及中医药很多质量标准有很多不统一、不确定的政策还需要再商榷,需要不断的研究,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政策,给提升中的中医药行业造成伤害。
 
“北京市中医肿瘤办公室数据表明,去年北京17家最著名的中西医三甲医院114万人次肿瘤数据,中草药的占比只在3.7%,前年是4.7%,中成药只占5.5%”,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提供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要把中医药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至少放在与西医同样重要的位置”,她建议,医保部门要注意中草药在一些省市的门诊报销中不能报销的问题,门诊报销中草药能让患者满意也可减少虹吸住院现象。
 
如今,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已经是势在必行。座谈会上,从用世界的语言、科技的语言去解读祖先留下来的内容,到出台鼓励政策,促进中医药研发品种的上市和已上市的中医药大品种的技术改良;从推迟进行中医药集采,到制定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标准化配套措施;从使中成药生产企业拥有合理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形成良性的循环,筛选种子企业进行培育,打造世界中医药品牌,到弘扬中医文化,做好舆论引导......代表委员们就如何完善中医药“传承精化,守正创新”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措施分享了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张伯礼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这次抗击疫情,我们国家之所以中医西医都打了很好的仗,很多都是过去多年的积累,平台技术、人才到这次集中迸发。所以我提出尽快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下一轮的计划。特别对于新药的研发,要加强前瞻布局、统筹规划,避免碰车、避免重复。同时要让他有序发展,鼓励原创性的研究,辅助医药产业的发展,不能靠一味的降价,应该让企业有利可图,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中药来说要尊重中药的特点和自身的研发规律,对重大中药品种的改造,二次开发和经典名方的研究要给予关注,这块工作做的比较多了,也有了很好的基础,现在卡在出口上。

 

应该鼓励技术创新,这个影响太大,要形成新的办法,充分尊重中医的规律,用药的经验,这个非常关键。尽快启动中药注射剂上市再评价,这个已经说了十几年了,文件也下了,工作也搞了,但是没有出口,迟迟制约在这儿。所以,在新药里我提出这个建议。

 

加快中医药新药审评,医保准入,报销的标准,这些都是出口,但是却严重制约着中药新药的研发,技术的升级。

 

要提高文化自信,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缩短了和西方国家的差距,看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也看到了我们医药卫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次抗击疫情各个方面的经验,有缺陷的,把它从制度上补足,做的好的思考如何弘扬。

 

要加快建设中医药评价标准,建立一套符合中医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成果评价标准,药品评价标准等。营造中医药良好的发展氛围,包括科普宣传,舆情引导。让中医药有一个好的发展氛围,健康的持续的发展。

 

杨宇飞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

 

四点建议:

 

第一,希望卫健委从顶层设计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保障体系中,中西并重是关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中西医结构比例是9:1,现在倒挂了,所以需要把中医药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至少放在与西医同样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中医院的体制改革要走非西医院之路,同时要注意应用中医的道与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其实在各种疾病上中医药都能获得不同疗效,以结直肠癌为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中医药治疗一年以上能够使早、中期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率降低,特别是对晚期西医疗效不好的人群,中西并重治疗能够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医保部门要注意中草药在一些省市的门诊报销中不能报销的问题,北京市中医肿瘤办公室数据表明,去年北京17家最著名的中西医三甲医院114万人次肿瘤数据,中草药的占比只在3.7%,前年是4.7%,中成药只占5.5%,门诊报销中草药能让患者满意也可减少虹吸住院现象。

 

第三,在乡村慢病管理模式中怎么充分发挥中西并重在一二级预防的作用,借助信息化平台,借力村干部网格员整合资源,用信息化技术统一慢病管理。建议把基层医疗机构向中医从业者和全科医生开放,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健康产业体系分开,让基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最后是关于中医药走向国际之路的建议,我们希望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契机,以中医药抗疫为抓手,用中医药的道和术的传播在国际上扩大中医、中国文化的影响,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出中国的名片。

 

方同华 全国人大代表、珍宝岛药业董事长

 

关于如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我提四个建议:

 

1.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加强中医药优势领域和病种研究,引导研究机构针对国民健康需求,制定研究规划,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康复与保健有效衔接。

 

2.加强政策扶持,促进中医药企业加速特色中药研发,进行研发和生产工艺创新,提前布局环保战略,实现绿色高效生产,大力发展制造智能化,打造一批具备高技术附加值的企业。

 

3.在法规监督下,加强中药尤其是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标准化配套措施的制定,形成对中医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的评定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加速中药标准化发展。

 

4.加大中药经典方、院内制剂的挖掘力度,进一步放宽审评制度,采用新的评价体系,科学公正的判定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

 

赵超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  

 

国家对中西结合发展很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现在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做三点建议: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机制创新。助力中医药国际合作的健康发展,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中药企业等运用现代技术和中药传统研究方法开展多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并推动产品、技术和服务的转化。

 

第二,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世界中医药品牌。筛选一定数量的种子企业进行培育,从人才、设备、科研、进出口贸易、税收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推企业加快打造国际精品的中医药品牌。实现示范引领,以点代面,为中医药走出国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依据。

 

第三,在医保、基药等医药政策制定及执行中,兼顾中医药治疗的独特性与战略性。在DIP/DRG的试点中,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鼓励施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解除中成药在进医院、临床使用、品种保留、医药占比考核等方面受到的诸多不合理限制,让中成药在各级医院临床应用更广泛,使中成药生产企业拥有合理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形成良性的循环,更好地投入资金进行上市后再研究和创新开发、技术革新,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中药现代化。

 

耿福能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董事长

 

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守正的核心是,做临床的讲疗效,做药的讲药效,治疗的过程中使病人有获得感。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药,守正都是衡量的标准,在守正的基础上,才能思考如何创新。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现代科技的逻辑思维解读祖先留下来的内容。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首先不能有中西对抗的思想,医学不应该有中西医之分。面对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宝贝,我们用现代人的工具与逻辑思维,用世界的语言、科技的语言解读,这就是创新。

 

我们的中医药不创新是没有办法走向世界的,创新应该完善中医药的体系,无论是医还是药,不能固步自封,否则将无法走向世界。

 

中国人的医药发展只有守正才能为我们的健康服好务,只有创新才能为世界人民服好务,为中华人民服好务,中医药应该是世界人民所共享,这是我们的福分,也是我们的责任,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势在必行。

 

卢传坚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根本,我认为要围绕主攻方向持续深入开展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的特点,构建一个全链条的研究体系。从理论体系传承,到临床、物质基础、诊疗技术、诊疗标准的制定、创新中医药研发到产业转化,这一全链条的研究,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国家进行整体布局。一线研究人员围绕主攻的病种,也应该沿着这个思路来开展链条式的研究,整体上我认为包括几大方面:

 

首先,应该重视理论的传承创新,要把握好每个病核心的病机。

 

第二,把握国内外最新的进展,汇聚中西医整体的政绩,一方面要挖掘中医药治疗这些疾病的特殊优势,同时要掌握一些最新的进展,然后推荐给临床使用。

 

第三,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寻找中医的切入点。让我们的研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产出更好的成果,这是需要考虑的。

 

第四,以临床为导向来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

 

第五,要引进或者遵循国际规范,严把临床研究的质量关。国家需要在提高临床研究质量方面,花更多的精力跟投入来构建人才队伍,建立相关技术体系,使临床研究的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第六,要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建立病证相结合的中医诊疗标准。这是我们的临床实践以及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七,提倡把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有机融合,在证实疗效的同时来开展机制的研究,不能把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割裂开来,这样会浪费很多资源。

 

司富春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地方对国家出台的中医药政策的落实落地不到位,力度不够,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医药服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层中医药服务薄弱,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问题突出,对中医药优势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创新不够,解决重大疾病与养生保健的标志性成果和特色诊疗技术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加快传统医药立法管理步伐,我国中医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竞争压力。

未来应加快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的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强化高位统筹,汇集发展合力,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中医药管理体系,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中医药院校的师承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多方发力,培养各层次中医药人才;在制订中医药服务基层相关具体措施时,重点在财政投入,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上发力,加强投入。

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基础上,加强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多学科交叉研发优势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全面提高防病治病与科技创新能力,为人民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在中医药创新和国际化方面,加强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基础研究,促进学术和科研创新;加强中医药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传染病疑难病的合作;在援外医疗,国际教育,科技合作,学术交流,中医药贸易,文化传播等方面,拓宽中医药走出去的有效途径,提升医药对外传播的实效。

 

唐纯玉 全国人大代表、时代阳光药业执行董事、副总经理  

 

我深刻地感受到,这几年对我们代表提的一些建议,各部委都非常重视,并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我主要提几点建议:

 

一是国务院颁布的28条对各个部委的工作实施意见都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部署和安排,我希望这些措施可以被切实执行好,各地各部门能够让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尽快地落地。

 

二是加大对中医药全产业链的扶持力度。中医中药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但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瓶颈,它的科技创新是非常复杂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产业链的支持——包括出台鼓励政策,促进中医药研发品种的上市和已上市的中医药大品种的技术改良。

 

三是加大对中医药宣传的力度。比如科普进校园,还有基层的中医院可以通过一些宣传册子或者中医药知识上墙来进行宣传,毕竟医院的宣传公信力还是非常强的。

 

四是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希望国家能够强化中医药中长期发展的顶层设计,并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布局来实施。

 

伍新滨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古汉集团总工程师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老百姓的疾病治疗、康复保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2016年我国出台了《中医药法》,对中医药发展传承从法律上给予了保证,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发挥的作用更让中医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然而,一些唯利是图的机构、商家看到其中的商机,利用电视、网络媒体,找一些非专业人员扮演专家,运用中医药理论,断章取义、生搬硬套地宣传中医作用,推广自己所谓的“祖传秘方”。

 

这些“秘方”没有国家的正式批件,配方简单。有的有一点作用,有的根本没作用,有的反而还有害,但这些却在一些“专家”口中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价格动辄成百上千。

 

各个地方中医养生节目层出不穷。由于这些广告和节目在正规电视媒体上播放,普通老百姓,尤其是老年人非常容易相信,从而花大价钱购买他们推销的保健品和没有文号的药品,这些患者在损失金钱的同时也延误了正规的治疗。这些虚假宣传败坏了中医药的名声,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如果不加以杜绝,中医药人的一切努力都会事倍功半,振兴民族医药遥遥无期。

 

具体建议包括:

 

第一、国家中医药局要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宣传进行审查澄清,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要通知停止。必要情况下,虚假宣传者要对以前的虚假宣传进行澄清、道歉,消除影响。

 

第二、国家文广局对各地电视台的广告要加强监督管理。广告的投放要有行业内的审核,严禁夸大虚假宣传,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对监管不过来的问题可以设立群众举报热线,发现一起,关闭一起。以便让我们的中医药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李  彪 全国人大代表、昊邦医药董事长 

 

建议:

 

第一,在具体各个层面应该要抓好落实,包括整个中医药的管理体系,从国家到省、市、县管理体系的建设,人员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好的队伍才能够有具体落实。

 

第二,建立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体系,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从娃娃抓起,从根本意识上普及中医药的贡献。

 

第三,从中医药的药食同源使用方面加大支持和宣传。

 

第四,在医疗器械方面,加大中医药的支持和开发力度。

 

结合昊邦医药的经历我谈谈中医药的创新以及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首先从药材的种植以及溯源上要做好完整的前期安排和规划。

 

其次,从产品说明书的角度,是否可以去完善以符合国际化标准;

 

再次,中医药传承、应用如何跟国外当地产品产生一些交流和结合,现在海外对中医药还是保持不理解和排斥。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大中国中医药的知识产权,譬如针灸、火罐,包括糖尿病一些治疗方式,这些在国外受到了一些注册。

 

 

李延萍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出台了很多意见和措施,但中医药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提四点宏观的建议和两点具体的建议。

 

首先说宏观的建议:

 

第一,希望国务院相关部门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和评价,并定期加以督察,对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力的地方和部门加大反馈和整改的力度。

 

第二,希望国务院有一个部门来牵头,在教育部、科技部、卫健委、药监局、医保局等涉及中医药发展的部门形成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地、落细和落实,定期召开部门调度会,加强各方衔接,统筹推进,齐抓共管。

 

第三,请求我们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继续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尤其是在中医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投入,同时也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研发的投入。

 

第四,所有的事情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希望我们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建议教育部门支持每个省建立一所独立的中医学院。

 

下面再说两个具体的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药监局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的管理办法,尤其要进一步畅通防治新冠肺炎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的渠道,将各地在这一次新冠防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中药制剂从临时的审批文号转为制剂的备案号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指导深度开发和应用,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大家又再重头研发。

 

二是持续加大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建议我国知识产权局继续关注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建立疫情防控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各地用于防控新冠肺炎的相关中药制剂的保护措施,同时在适当时机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E药经理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