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到世界:2025上海国际医疗沙龙激活国际医疗合作新动能
本次沙龙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主办,来自六个国家的专家与医疗机构管理者齐聚一堂。

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与健康需求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国际医疗合作已成为提升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健康难题的重要路径。2025年11月1日,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5上海国际医疗沙龙重庆专场”在上海圆满召开。本次沙龙以“共筑健康未来,深化国际医疗合作”为主题,搭建了跨区域的交流平台,汇聚了来自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领导、重庆头部医院管理者,以及来自新加坡、波兰、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五个国家的国际医疗专家与医疗机构管理者。
当前,国际医疗合作面临着机制建设、服务适配、人才流通等多重挑战,本次沙龙聚焦“可持续合作机制”“国际患者就医体验”“学科协同发展”等核心痛点,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交流研讨,为破解行业难题提供了实践参考与创新思路。本次沙龙不仅是重庆医疗资源与国际视野的碰撞交融,更是国际医疗界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重要契机,为推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处长杨彬在为本次沙龙致辞时,分享了重庆在国际医疗服务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愿景,指出重庆正立足本土优势,以“技术+服务+人才”三驱动战略打造国际医疗品牌,实现医疗机构从“治疗中心”向“健康枢纽”的转型。她表示,重庆拥有一流的医疗技术与专科优势,由55家三级甲等医院引领的2.3万家医疗机构、近30万名专业医务人员为医疗服务网络提供坚实支撑。在技术领域,重庆自主研发的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已经服务全球数十个国家,在微创手术、心血管介入、儿童罕见病诊疗、口腔医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优势。
杨彬表示,重庆医疗机构优化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系统优化国际医疗服务全流程。在沟通上,多家医院设立了国际医疗部,配备多语种医护团队导诊和专业翻译,确保医患沟通无障碍;在流程上,打造了全国首个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导的“医疗加文旅”一站式服务平台;在支付上,推进结算灵活化,积极对接国际保险机构。
此外,重庆搭建了开放协作的交流平台。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全力打造国际医学人才培养项目,项目将依托重庆顶尖医疗机构,开展系统化、实战化的研修课程,学员可参与临床实践、手术观摩、科研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互动,深入接触前沿医疗技术,推动学科能力共建共享,促进不同区域医疗人才的持续进步与融合发展。
“重庆已经做好准备,我们愿以坚实的医疗资源、先进的技术实力、完善的服务体系与开放的培养平台,诚挚迎接各国医疗同行,与各位共同打通国际医疗合作的通道,共享创新成果,共建一个更加紧密、充满活力的国际医疗协作网络,为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发展贡献重庆力量。”杨彬表示。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处处长杨彬
作为本次沙龙的支持方,迈瑞医疗高级副总裁李在文在致辞时表示,医疗企业的角色应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生态共建者,通过技术赋能与本土化合作,推动全球医疗资源均衡配置。他表示,迈瑞始终坚信,重点学科的突破离不开国际化视野的滋养,国际交流的深度决定学科建设的高度。在国际交流领域,迈瑞搭建起多元化的合作桥梁,将中国的临床经验推向世界,推动跨地区专科协作的人才交流。重庆市国际医疗机构对重点学科的升级规划正在成为国际合作创新的新机遇,一方面,迈瑞非常期待能发挥全球资源优势,通过国际交流、专家交流、海外研究项目,为重庆重点学科引入前沿的理念;另一方面,迈瑞联合重庆医疗机构共建国际临床研究中心,聚焦儿科、重症等优势领域,开展跨国协作,让重庆的学科建设进一步走向世界。

迈瑞医疗高级副总裁李在文
重庆各大医院实践:
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国际医疗服务模式
本次沙龙的第一部分,是由来自重庆的四家医疗机构管理者作医院介绍。首先分享的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院区朱宇熹副院长,他围绕该院的医疗优势、国际化成果及国际医疗部的特色服务与成效展开分享,指出国际医疗服务需超越技术层面,关注患者体验与文化差异,通过精细化运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朱宇熹表示,该院国际医疗部面向国际患者及有特殊医疗需求的国内患者,提供“全科+专科+多学科”一站式个性化医疗方案。在无缝沟通与文化融合服务方面,国际医疗部医务人员英语流利且熟悉国际患者就医文化,每周开展英语培训,全程提供英文诊疗支持,并开通24小时英文服务热线;为每位患者配备专属英文医疗协调员,还提供精准医疗文书翻译;开展专业国际转诊与评估,提前评估病历、规划就诊行程并协助办理转诊文件;提供全流程医疗协调与个案管理,涵盖预约、接机、住宿等后勤事宜,主动协调多科室专家同步信息;采用顶尖多学科诊疗模式,可指定知名专家诊疗,针对复杂病情组织集体会诊;医疗服务“零等待”,CT、磁共振等检查当天可完成,设有检验、检查、手术绿色通道,拥有独立私密环境,覆盖商业保险直付,治疗后提供出院小结、随访计划及病历转回服务。
基于以上举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国际医疗服务方面成效显著,2023-2024年接诊国际门急诊超2600人次、住院超110人次,涉外服务量2025年同期同比增长26.92%,辐射北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成功为墨西哥、美国等国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并收到感谢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院区朱宇熹副院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院长介绍了该院在学科建设、临床技术、科研教学、国际合作与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指出学科建设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人才+标准”输出,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胡鹏表示,该院在全球首创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海扶刀)技术可实现微无创治疗,已应用于肿瘤、妇科、乳腺等多个领域,覆盖3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治疗超30万例;神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介入诊疗技术国际领先,相关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于《JAMA》等国际顶级期刊,引领全球介入技术发展;肝病诊疗实现从预防到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衰竭、肝移植的全链条无缝衔接,建立近30万例肝病病例数据库,制定20项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
在国际合作与服务方面,胡鹏院长曾在新冠期间带队赴巴勒斯坦开展疫情防控指导,医院牵头组织援巴巴多斯医疗队,多次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派遣援助医疗队;与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牛津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全球多所高校及医疗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为越南白梅医院进修医护团队提供人工肝技术等专项培训;该院成立的“国际微创与无创培训中心”已与20个国家在妇产科领域开展深度交流;海扶技术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吸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23位境外专家、500余位学者参与;围绕“脂糖代谢紊乱与器官损害”开展国际多中心研究。
服务全球患者方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通英文版网址、微信公众号英文版入口,提供语言支持、专属导诊全程陪同、商保直付等服务,保障国际患者与国内患者享受同等医疗待遇,无需面临异国就医的不便。胡鹏表示,该院期望在医疗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更多国际合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院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翟瑄副院长围绕该院在儿科医疗、科研、学科建设等领域的核心优势与发展方向展开分享,强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儿科医学创新发展。该院注重国际合作,和全球11个国际知名医疗机构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儿科协会的多个指南的制定,同时该院加入了上合组织的医院合作联盟,致力于联盟的“一带一路”国际医疗合作,积极推动“儿童健康丝绸之路”的发展。科研创新方面,经过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重组,该院已经形成了儿童感染与免疫罕见病实验室、儿童代谢与炎症性疾病实验室、结构性出生缺陷与器官修复重症实验室、儿童神经发育和认知障碍实验室等四个新的发展方向。
翟瑄表示,“十五五”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将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儿童医学中心为核心,围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儿童罕见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大目标,实施儿童罕见病、儿童肿瘤学、大器官移植三大战略,在儿童罕见病体系建设、儿童肿瘤综合诊疗、儿童生长发育与疾病多组学分子图谱研究、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四大领域实现突破,持续引领儿科医学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翟瑄副院长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研外事科张蕴蕴主任的分享围绕该院的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学科建设、临床科研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展开。随着科研经费的持续投入,该院科研产出逐年增长。2025年10月,该院在国际肿瘤领域顶尖期刊《柳叶刀・肿瘤》发表论文。该院出版四种学术期刊,其中《智能肿瘤学》(Intelligent Oncology)是2024年12月创办的英文期刊,已被Science Direct、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收录,是全球首本聚焦人工智能与肿瘤学交叉领域的学术期刊。
在国际交流与培训方面,近三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37人次赴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机构举办15场线上线下学术会议并签订5份合作备忘录,例如与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展3期短期培训、1期乳腺癌诊疗标准化手术团队长期培训,该国卫生部长曾率团访问该院。张蕴蕴表示,未来该院计划在国际医疗服务、科研合作、人才培养领域深化国际合作。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科研外事科张蕴蕴主任
国际视角:
共享合作机遇,深化跨区域医疗协同
本次沙龙邀请到了来自五个国家的医疗专家与管理者,分别是来自新加坡的新加坡保健集团国际合作办公室黄平仁总监;来自泰国葛邦府医院(Chonburi Hospital) 的急诊科医生Morakote Wongkumchang,来自萨普拉亚医院(Chaoprayayommaraj)的急诊科医生Patthaphong Prachasontikul,来自曼谷医院(Bangkok Hospital)的急诊科医生Somchintans iamsanpang博士;来自越南胡志明市医科大学中心(HC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质量控制部门主任Nguyễn Thị Hải Liên、总规划部门经理Trương Nhựt Cường、总规划部门副经理Nguyễn Thị Xuân Đào、Bùi Thị Hồng Loan、Nguyễn Thị Phương Tuyên;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印尼国家航运公司医疗部门(PELNI)的医疗服务副院长Indah Pudjiningsih和神经外科医生Radhian Arief,艾哈迈德·莫赫塔尔医院(Ahmad Mochtar Hospital)的Busril博士、Meiza Nerawati博士、Trizayenni Syamsul Bahri;以及来自波兰扎格莱比奥夫斯基临床医院的Dariusz Jorg,他们带来了不同国家在医疗体系医疗服务方面的宝贵经验。
新加坡保健集团国际合作办公室黄平仁总监表示,新加坡与重庆在医疗发展上有着相似的国际视野,国际医疗合作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需求。他指出,跨国患者流动存在技术可及性、经济因素与文化差异等多重考量,语言障碍与饮食适应等文化元素往往是国际患者就医的重要挑战,例如中东患者前来就诊时就需要适应本地环境。在可持续合作机制建设上,黄平仁强调,医患对接的闭环管理至关重要,接收海外患者时必须与转诊国医生建立紧密合作,确保患者诊疗结束后能够得到当地医生的后续跟进,这种互信合作是长期协作的基础。他表示,新加坡保健集团期待与重庆医疗界进一步深化交流,共享医疗资源与技术经验,实现互利共赢。

新加坡保健集团国际合作办公室黄平仁总监
据印尼国家航运公司医疗部门(PELNI)医疗服务副院长Indah Pudjiningsih介绍,其所在的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在肿瘤诊疗等领域有一定基础,但仍面临医疗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她表示,重庆医疗机构在肿瘤治疗、高端医疗设备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令人印象深刻,印尼国内有大量患者有跨境就医需求,希望能与重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患者转诊、技术交流与人才培训等方面,借助重庆的医疗资源提升印尼本地医疗服务质量。

印尼国家航运公司医疗部门(PELNI)医疗服务副院长Indah Pudjiningsih
来自泰国葛邦府医院的急诊科医生Morakote Wongkumchang、萨普拉亚医院的急诊科医生Patthaphong Prachasontikul与曼谷医院的急诊科医生Somchintans iamsanpang则分别分享了泰国医疗体系的现状与需求。他们表示,泰国医疗机构床位充足,且在专科诊疗上有一定特色。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他们强调,跨国医疗合作中建立完善的转诊网络至关重要,许多在华旅游、工作的泰国公民可能面临突发疾病或受伤的情况,需要安全、高效的转诊服务与医疗保障。他们对重庆的医疗技术、多语种服务与人文关怀表示认可,期待与重庆医疗机构建立应急医疗协作机制,保障跨国患者的就医安全与便捷。



泰国医院代表
据越南胡志明市医科大学中心质量控制部主任Nguyễn Thị Hải Liên介绍,该中心在心血管等专科领域有一定优势,是越南医疗服务的标杆之一。她表示,中心一直重视国际合作,与英国等国家的医疗机构有着长期协作,当前正聚焦医疗体系优化与科研创新,希望能从重庆医疗机构的学科建设、技术应用与服务模式中汲取经验,深化在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越南胡志明市医科大学中心质量控制部主任Nguyễn Thị Hải Liên
来自波兰扎格莱比奥夫斯基临床医院的Dariusz Jorg介绍道,该医院是波兰肿瘤诊疗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微创基础外科、肿瘤学等领域,90%以上的肿瘤手术采用微创方式,40%为精准手术。医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加拿大等国医疗机构保持协作,还承担了受伤士兵的救治任务,已为300余名战乱受伤士兵实施手术。他表示,重庆医疗机构在微创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令人瞩目,期待未来能与重庆开展专科技术交流与人才互访,共享医疗创新成果。

波兰扎格莱比奥夫斯基临床医院Dariusz Jorg
交流环节:
创新合作机制 共促学科建设
随后本次沙龙进入交流环节,第一个交流环节围绕“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国际医疗合作机制?”“如何提升国际患者就医体验与安全?”展开,嘉宾结合区域实践与行业洞察,分享务实思考。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院长首先发言,他在交流中直击可持续合作的三大核心逻辑。其一,需求匹配是前提。不同国家存在差异化医疗缺口——有的缺技术,有的缺资源可及性。唯有精准对接各方优劣势,才能搭建长效框架;其二,政府引导是关键。政府需打通政策壁垒:一方面,中国已放宽东南亚国家签证,为国际患者跨境就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推动双边医保互认,解决费用报销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三,人才培养是根本。可持续合作离不开人员互动——通过互派医生进修、联合科研,实现“技术双向传递”,避免“一次性”合作的局限。
针对国际患者体验与安全,胡鹏强调两点:一是打通国际医保障碍,让患者无需为报销来回奔波;二是同等待遇原则,确保国际患者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诊疗服务,避免因差别对待降低信任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鹏院长
新加坡保健集团国际合作办公室总监黄平仁结合新加坡经验,聚焦文化适配与医生协作。他指出,跨境患者常面临“文化冲击”:中东患者赴新会因语言、饮食差异产生不适;中国患者赴新亦可能因习惯不同影响康复。因此,合作需关注“软服务”:一方面,为患者提供语言翻译、文化咨询等配套;另一方面,建立“医生共同体”——转诊时让输出国与接收国医生提前沟通,共享病历与治疗方案,确保治疗连续性。
新加坡保健集团国际合作办公室总监黄平仁
重庆市卫生人才发展与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欧阳薇薇在交流中从重庆的区域优势切入,阐述重庆与东南亚增进医疗合作的优势与方向。她介绍,2025年前10个月,重庆入境游客超130万,其中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游客占比最高,具备深厚客群基础。基于此,重庆希望与东南亚医院开展双向转诊与人才交流:接收东南亚罕见病、疑难病患者转诊,利用专科优势治疗;欢迎东南亚医生来渝进修,学习微创、肿瘤等技术。此外,重庆拥有熟悉东南亚语言(印尼语、泰语)与文化的医疗旅游团队,能解决宗教习惯、饮食适应等问题,实现“无障碍交流”。她期待通过沙龙建立常态化联系,推动合作落地。

重庆市卫生人才发展与对外交流中心副主任欧阳薇薇
来自印尼艾哈迈德·莫赫塔尔医院的Trizayenni Syamsul Bahri介绍了印尼医疗与中国合作的需求与期待。其所在医院主打癌症专科,但面临设施老化、医生数量不足的痛点——虽专科实力强,却因资源限制难满足需求。他们希望与中国医院达成以下合作:一是引入中国IT系统与智慧医疗技术,提升管理效率;二是学习中国“城市医疗综合体”模式(如武汉同济医院的规模化运营),解决设施与人员不足;三是开展医生培训,提升团队临床能力,让印尼患者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肿瘤治疗。
来自泰国曼谷医院的急诊医生Somchintans iamsanpang在分享中聚焦患者安全转运。他提到,常遇到泰国患者赴华突发疾病,或中国患者在泰国受伤的情况,亟需跨境救援机制。他支持建立国际合作网络,比如共享急救资源、培训跨境救援人员,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翟瑄在交流中提出“两步走”长效医疗合作机制,第一步是帮扶,针对欠发达地区解决紧急诊疗需求,接收疑难重症转诊并坚持“闭环管理”,患者返回原地区后,重庆医生对接当地医生指导后续治疗,确保不中断;第二步是自建,派驻团队“传帮带”,教会当地医生解决疑难重症的技术,留下“带不走的团队”。
关于国际患者的就医体验与安全,翟瑄提炼出“言食技保”四个要点:“言”是全流程语言服务,配备多语种翻译;“食”是保障食住行,关注饮食适应与交通衔接;“技”是医疗技术质量,用标准化服务赢信任;“保”是医保互认,解决费用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翟瑄
第二个交流环节围绕“如何打造特色专科?”“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加速学科成长?”展开,与会嘉宾就学科建设的路径与思考作分享。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院区朱宇熹副院长结合国际医疗部实践谈了围绕“技术+患者”的双驱动举措。在技术层面,该院拥有肿瘤精准放疗、微创心脏手术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不仅服务国内患者,还吸引国外游客,如新加坡知名歌手因身体不适来院,经团队快速诊治康复后在社交平台分享,提升了医院国际知名度。在患者层面,该院推出“定制化服务”:配备英语护士陪同,提供东南亚口味餐食,解决交通住宿问题。此外,医院正在建设国际专科大楼,配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专注肿瘤、心血管等特色专科,为国际患者提供私密高效服务。他还提到与国外高校合作,接收外国医学生进修,通过教学推动学科国际化,实现“技术输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院区朱宇熹副院长
来自越南胡志明市医科大学中心的代表则分享了该中心“医教融合”的学科模式。中心聚焦“临床—科研—教育”三位一体:一方面,与英国、澳大利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肿瘤、神经科学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培养有科研思维的医生。此外,该中心注重青年医生培养,通过“导师制”推动学科传承。
作为本次沙龙的支持方,来自迈瑞医疗的蔡剑表示,迈瑞医疗深耕医疗设备34年,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与医院解决方案提供商。迈瑞医疗始终坚信,医疗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深度协作。正因如此,迈瑞医疗一直致力于搭建更强大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新加坡中央医院等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也与广大客户共同构建了高效的交流机制。他还提到,明年将在重庆举办两江国际医疗论坛,他邀请国际医院、企业参与,共同推动学术与产业交流。他表示:“本次沙龙是各方开启对话、缔结友谊、建立长期联系的起点。期待未来与各位携手共进,凝聚行业智慧,推动国际医疗事业持续发展。”

在合作机制层面,与会嘉宾们一致认可“需求对接、政府引导、人才互通、闭环管理”是构建可持续国际医疗合作机制的核心要素,这一共识为各国医疗机构开展跨区域合作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有助于破解当前国际医疗合作中存在的机制不畅、协作松散等问题。在服务创新层面,重庆医疗机构推出的多语种服务、一站式医旅平台、个性化诊疗方案等实践,为提升国际患者就医体验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国际医疗服务从“技术供给”向“需求导向”转型,注重医疗质量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提升。在学科建设层面,沙龙搭建了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嘉宾们分享的“专科特色化、技术国际化、科研临床化”发展路径,为各国医疗机构打造优势学科、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重庆在肿瘤、儿科、微创治疗等领域的学科建设经验,对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区域协同层面,沙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重庆与东南亚、欧洲等区域的医疗联系,为构建亚洲医疗协作网络、促进全球医疗资源均衡配置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国际医疗新格局。
2025上海国际医疗沙龙重庆专场的举办,为重庆医疗界与国际同行搭建了直接对话的桥梁,是一次国际医疗智慧的深度碰撞,更是一场跨区域合作的生动实践。来自各国政府部门、企业、医疗机构的嘉宾们,以开放的姿态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共话未来,充分展现了全球医疗界携手守护人类健康的责任与担当。
亚洲各国医疗资源禀赋各异,合作潜力巨大,本次沙龙的举办进一步凝聚了亚洲医疗界的合作共识,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医疗协作网络,为守护亚洲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医疗高地,凭借深厚的资源积淀、先进的技术实力与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国际医疗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迈瑞医疗等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国际医疗交流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文来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客服微v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1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