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医疗设备采购同比增长4成 继药品重点监控之后,医院的检查项目也要开始严控了。 4月14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按照《意见》要求,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
去年全国医疗设备采购同比增长4成
继药品重点监控之后,医院的检查项目也要开始严控了。
4月14日,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按照《意见》要求,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治理行动,专门治理不合理医疗检查。

从2021年4月到明年3月,六部门将分阶段治理不合理医疗检查,问题严重者,医院直接吊销许可证,医生直接吊销执业证书。治理方式包括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卫健委组织的专家飞行检查、有因检查、随机抽查。
就在不到1个月前,3月19日,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家卫健委还组织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通知》进行培训解读。
加大治理,意味着检查将减少,而根据目前“药占比”的约束性条件,医院整体收入也将减少。
医院也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这是国家卫健委透露出来的信号。
医疗检查过多过滥,为满足药占比要求?
“药占比”的概念来自于2015年5月17日国办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
尽管在2019年1月30日,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没有再明确提出30%这一条红线,但各地乃至全国,在考核公立医院时都会把降低药占比作为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要多开药,只有多做检查,把分母做大,才可能满足30%的要求。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医院多做、滥做检查的风气刹不住车。

从这一次专项治理行动的处罚力度来看,有关部门对专项治理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医院,将被处以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停业整顿、限期整改、暂停或解除医保服务协议并予以罚款的处罚。
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医生,将被处以吊销执业证书、暂停执业或其他行政处罚。
具体来看,六部门分工明确,卫健委负责具体的医疗检查;市场监管部门负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医保部门负责处理医保基金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药监部分负责处理医疗器械的依法注册或备案问题;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中医系统医疗机构;军队卫生部门负责军队系统医疗机构。
在专项治理中,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也会被重点关注,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
事实上,本次六部门在全国推行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之前,四川就已经在治理了。3月19日,四川省卫健委印发《四川省卫生健康行业领域不合理医疗检查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自2021年3月1日起,对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进行为期10个月的专项整治。
四川省卫健委规定,对于出现不合理检查医嘱3次以上或连续20例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阳性率低于平均值的医师,将对其进行约谈、诫勉谈话,依法依规提出警告、限制处方权、取消处方权、认定定期考核不合格直至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罚,并将处罚结果纳入信用体系管理。
不仅不让多赚钱,而且预算还缩减了
今年公立医院的日子难过,不光体现在“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老路子走不通了。国家层面对公立医院的补贴也在减少。
3月25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1年部门预算,公立医院预算大幅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7亿元,比去年执行数减少124.91亿元。其中,综合医院预算减少72.8亿元,下降70.12%。
2020年疫情期间,国家对疫情防控有一些一次性支出,今年这笔钱没有了。另外,大型医疗设备的采购也造成了医院举债过多,以来财政补贴。从部委层面减少支出,是针对这一趋势的“上游断流”。
过去一年,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金额达到峰值。因为绝大部分设备采购都是公开的,就有机构对2020年全国5.09万家医疗设备供应商的采购招标信息进行了统计,发现去年全国医疗设备采购金额超过2370亿元,比2019年增长超过4成。
这么多设备采购进来,必须要靠检查才能收回成本。国家卫健委可能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今年年初就开始布置治理工作。
但对公立医院来说,专项治理势必会斩掉医院一大笔收入。预算减少,严查“乱检查”,一里一外,让医院日子难过。
业内人士认为,过度医疗检查的成因包括:防范医疗纠纷、医疗收费价格定价不合理、医保按照项目付费、药占比考核、患者医疗需求提高、医院绩效核算方式等。
院内不合理检查会被持续重点治理,根据国务院此前的表态,未来将通过完善医疗机构绩效分配制度、科学配制大型医用设备、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多种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过度医疗检查是一个“顽疾”,对这个“顽疾”来说,国家无论如何治理,都不会“过度”。
· END ·
每天两篇深度稿件,解码医药健康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