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快讯 > 综合资讯 >
  5. 正文

如何避免确诊即晚期?华大这样打通癌症早筛“最后一公里”

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2020 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2020 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癌症死亡人数 300 万,均位居全球第一。 如何应对癌症带来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

癌症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2020 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2020 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癌症死亡人数 300 万,均位居全球第一。


如何应对癌症带来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对很多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以结直肠癌为例,其预后与诊断分期紧密相关,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如果到晚期才确诊,5年生存率仅为百分之十几。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早期癌症,除了术后生存率提高,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如果出现明显症状后再诊治,通常恶性肿瘤已到晚期,治疗费用可能以10倍的级别增加,甚至更高。


但在中国,癌症早诊、早治的情况目前并不尽如人意。


2020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56万。当年发布的“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中期结果”显示,我国83%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中97%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前从未做过肠镜筛查。


事实上,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结直肠癌作为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重点癌症之一,已被纳入普遍开展机会性筛查和早诊早治的范围。一同纳入的,还有胃癌、食管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等。


早发现才能早干预,强化重点癌症的早诊早治,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减轻癌症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早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由于潜在需求巨大,癌症早筛行业在资本助推下,近年来发展火热。


而深耕基因科学20余年的华大,把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癌症早筛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提高早筛的可及性,并致力于为用户建立癌症防控的完整闭环。


癌症早筛的“痛点”


据专家观点,一个肿瘤要不要筛查,由多种因素决定:第一是发病率高低;二是筛查手段是否简单合理;三是检测的有效率如何,也就是查出来以后是否可干预并及时治疗,能不能改变发病率、生存率。


肠癌的早诊早治正好是被证明可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生存率的。


美国研究表明,1975年到2014年,美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最佳的临床治疗只起了11%左右的作用,其余都要归功于预防,其中二级预防(也就是癌症筛查)起了超过53%的作用。


肠癌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症一般需要 5-10 年时间,为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由于早筛开展的不足,我国肠癌确诊患者大多数都错过了这段“黄金时期”。


在国内,肠癌的传统筛查手段主要有两种,但是各有缺陷。


大便隐血检测(FIT)由于操作方便、无创、非侵入、价格便宜,普及度相对较高;但灵敏度有限,难以达到有效的检查目的。


肠镜检查是肠癌诊断的“金标准”,准确率高,但需触及敏感隐私,且具有侵入性创伤,普通肠镜检查前的“清肠”准备和检查过程都比较痛苦,对病人体质要求较高。此外,由于我国内镜医生短缺,迫于医院服务量的压力,在一些大医院,一次肠镜可能不到10分钟就做完,和欧美日至少三倍时间的细致探查差距甚远。加上早期癌症发现难度大,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极有可能漏掉病灶。种种因素叠加,导致肠癌筛查渗透率低,依从性差。不少人对“肠镜”望而却步。


女性健康“杀手”宫颈癌是另一种适于推广早筛的癌症。因为它是目前唯一明确病因的癌症,99.7%的宫颈癌皆由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引起,可以通过HPV检测来发现罹患宫颈癌的潜在风险,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HPV检测本身也不复杂,一般的操作是通过阴道拭子或细胞刷获取子宫颈脱落细胞以检测高危型HPV,已被推荐作为30岁以上妇女的常规检查,但由于传统采样只能到医疗机构才能进行,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筛查覆盖率低的难题。


互联网+自取样,重新定义癌症早筛


在网络平台下单,最快一天,慢则两三天,便可收到一个包装严谨的方盒。


打开盒子,按说明书取样本,随后呼叫快递上门,将样本寄回指定地址。


5个工作日后,一份肿瘤基因检测报告将发送至用户的手机,并随附相关解读及干预指南。


以上,便是一次癌症早筛的全部过程——简单、私密、快捷,无需预约排队,无需往返医院,也无需忍受过多痛苦和尴尬。


华大基因首先将这种“互联网+自取样”的模式应用于宫颈癌筛查,采用了被美国顶尖综合医疗机构之一的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评选为“2017年度十大影响未来的全球医学创新成果”的“自取样技术”。


据报道,由于检测试剂盒易于获得、标本易于取样、实验室易于检测分析,有数十项独立研究证明这一创新的检测模式优于传统检测。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子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治疗指南》,建议采用HPV检测作为主要筛查方法,可由专业人员采样或自行采样。


华大基因副总裁朱师达认为,癌症早筛的普及有三大关键要素:科学性、有效性、可及性。“自取样”的筛查方式能极大满足可及性这一维度,“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讲,都是更为高效的卫生投入模式,方便进行大规模应用”。


2017年,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HPV基因检测试剂盒在国内获批上市。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以基因测序为基础的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


截至2021年6月末,华大基因的HPV基因检测已累计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的590万余人,阳性率接近10%。换言之,借助简便快捷的“互联网+自取样”HPV基因检测,已有50多万宫颈癌高危女性被筛查出来,以开展进一步检查和干预,实现肿瘤精准防控。


华大基因也将自取样模式应用到结直肠癌的无创基因检测,高危人群可以使用这款名为“华常康”的无创基因检测定期自行检查,待发现异常后再做肠镜等进一步诊断,这样就可以在早筛阶段免除肠镜检查的尴尬与不适,减少时间、空间对于定期筛查的限制,同时不影响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据朱师达介绍,华大基因的肠癌基因检测已累计完成超过10万例数据积累,经过持续追踪发现,早筛阳性率接近6%,即每16个受检者中有1例可能出现异常;确诊异常率超过60%,即每10个早筛阳性受检者中有6例经肠镜等进一步检查确诊异常,病变包括息肉、腺瘤、肠癌等。


按照50%的肠镜依从性,每1万人筛查可预防晚期癌症达18人。“从卫生经济学分析来看,早筛的成本效益比达到1:15,也就是说,在筛查防控上每投入1块钱,可为卫生医疗支出节省15块钱。”朱师达表示。


打通癌症早筛“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华大基因目前推出的癌症早筛产品,价格控制在数百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操作便捷性、患者依从性、价格普惠性等影响可及性的各项要求。


基于检测精准度高、稳定性好、方便快捷、可大规模操作等产品优势,华大基因还创新推出了智能“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车,将基于智能乳腺超声和人工智能阅片技术的乳腺超声筛查和基于“互联网+自取样”的宫颈癌筛查搭载于筛查车中,突破场地和空间的限制,使乳腺癌和宫颈癌早筛下沉至医疗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从空间上打通癌症早筛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7月份,智能“两癌”筛查车首次落地河北省赤城县,为助力全国打通“两癌”筛查最后一公里拉开了序幕。截至9月4日,赤城县“两癌”筛查已完成登记预约近7000人,HPV检测和乳腺超声检查均出具报告6000余份。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也在政府组织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2018年,在河南新乡开展的宫颈癌早筛惠民项目中,通过社区组织加规模化检测模式实现快速交付,29天即完成19万人群的广泛筛查。


通过在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火眼”实验室和在河北等地开展出生缺陷筛查民生项目的实践,华大积累了更多在大规模人群中进行平行、快速筛查的经验。


“在早癌筛查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地方试点达成概念普及和标杆效应,为后期的市场推广积累数据及经验。”朱师达说。


“我们希望提供真正关注疾病管理和个人健康的全面服务。”朱师达介绍,华大正致力于为用户建立癌症防控的“筛、诊、保、治”闭环体系。华大基因结合保险服务,打造了“筛诊保”一站式解决方案——以肠癌检测产品华常康为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受检者,可享受肠镜检查费用补贴;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受检者,可享受一年定额保险。


而在早筛之外,华大正在以基因技术持续助力肿瘤预防、伴随诊断、复发监测阶段,目的是打造覆盖“预、筛、诊、监”各个环节的肿瘤基因检测闭环产品线。


研究发现,约有5%~10%的恶性肿瘤与遗传相关,上一代的致病基因突变遗传给后代的概率一般为50%。华大基因针对乳腺癌/卵巢癌以及20多种遗传性肿瘤,自主研发了遗传风险评估的基因检测产品,以评估受检者罹患肿瘤的风险,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实现肿瘤的及早预防和有效干预。


伴随诊断是实现癌症个性化用药的基础。在该领域,华大基因历时9年完成了PARP抑制剂(一类针对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相关癌症的靶向药物)相关分子标记物BRCA-HRR-HRD的全产品布局,对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突破,意味着适宜PARP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比例从BRCA阳性的25%~35%扩大至HRD阳性的68%,更多患者有了争取生存延长的机会。


在肿瘤监测领域,华大基因引进了全球液体活检先驱Natera的分子病灶残留(MRD)检测产品,并结合中国患者的癌症基因组学特征优化迭代。朱师达透露,华大还有多个监测产品正在自主研发中,后续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不同癌种的复发监测提供服务。


“深度布局癌症的全周期管理,才能真正助力癌症的精准防控。做好早筛只是第一步。”朱师达表示。

本文来源:八点健闻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