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10亿级品种扎堆,科伦、恒瑞等巨头下场角逐!千亿注射剂市场“钱”途如何?(附TOP10品种)
6000亿化药注射剂市场将迎来一致性评价大潮,同时伴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推进与在地方的实践,这一千亿市场的变局已然成为事实。 6000亿化药注射剂市场将迎来一致性评价大潮。 5月14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开展化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公告,明确表示未按照...全文>>
近日,Science、Nature、Lancet、JAMA、NEJM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密集发表COVID-19最新研究成果,涉及疫苗、药物、基础医学、临床治疗、公共卫生、卫生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根据美国卫生部NIH研究人员“子陵在听歌”翻译,《E药经理人》对近期COVID-19重量级文献进行编辑整理(详见文中组图)。
诸多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是COVID-19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大于70岁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为新冠肺炎高危人群,男性患者的住院率、进入ICU比例和病死率均高于女性。居家隔离政策使新冠肺炎基本传染数(RO值)下降了77%,如果全部解除隔离措施,群体免疫的公共卫生效果不足以预防第二次传播高峰。
从临床研究方面来看,10%的COVID-19患者仅表现出消化道症状。这不仅导致延误诊断,还更可能合并复杂的并发症。钟南山研究团队近日发布了新冠患者的“危险指数”,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此外,牛津大学ChAdOx1新冠疫苗临床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显示疫苗十分有效,已由阿斯利康开发并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延伸阅读:独家|国家医保局今日在上海开会,第三轮集采拉开序幕!
欢迎关注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的服务号——E药经理人PLUS,第一时间获得重磅独家报道。 “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医药行业正回归正轨,4月起第二轮国家带来采购的结果正陆续在各省区落地,而新一轮国家集采也拉开了序幕。 据E药经理人独家获悉,国家医保...全文>>
1. Science:群体免疫不足以预防新冠肺炎第二次传播高峰
5月13日,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COVID-19所造成社会负担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研究根据模型,测算了法国COVID-19的住院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感染者中(检出者和未检出者总和),法国新冠肺炎住院率为3.6%,病死率为0.7%。而80岁以上病死率可达10.1%。研究同时发现,所有年龄段中,男性住院率、进入ICU比例和病死率比女性高。同时,居家隔离政策使新冠肺炎基本传染数(RO值)从2.9降低到0.67,下降了77%。研究预测,如果5月11日就解除隔离,那么法国预计会有280万人感染。文章给出了重要预测结论:如果全部隔离政策被解除,群体免疫的公共卫生效果不足以预防第二次传播高峰。
2. Lancet:英国约77万人口为COVID-19高危人群
5月12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团队在Lancet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公共卫生研究。该研究从英国卫生数据研究数据库(CALIBER)中获得了386万名1997年以来不同英国居民的医疗信息,研究发现其中20%的人群为COVID-19高危人群,约77.24万人口数。13.7%为年龄大于70岁;6.3%为小于70岁但有基础疾病。在这些高危人群中,1年之内的预测病死率为4.46%,研究根据人群中患者不同相关危险因素预计,如果在COVID-19疫情被严格控制的情况下,1年内超过预期的额外死亡人数仅为2-7人;如果疫情得到缓解,1年内超过预期的死亡人数为1.84万-7.34万人;如果放任疫情不管,那么1年内超过预期的死亡人数为29.4万-58.8万人。由此可见,采取严格措施控制疫情是降低人口额外死亡的关键举措。
3. JAMA:暂无证据表明康复后患者依然有传染性
JAMA近日发表了美国CDC对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后的免疫的重要评述。文章指出:1.病毒载量在症状出现时达到峰值,但当抗体出现时病毒载量逐渐下降。2.暂无任何证据表明SARS-CoV-2可能发生重复感染。所谓康复后“复阳”,跟之前检测假阴性有关。3.暂无证据表明康复后患者依然有传染性。4.目前的证据依然指向,在患者康复后,会形成对SARS-CoV-2的免疫力,从而避免重复感染的发生。
1.牛津大学ChAdOx1新冠疫苗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5月13日,美国NIH与牛津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发表了备受关注的新冠疫苗ChAdOx1最新研究结果,这是自科兴疫苗之后第二个公开发表的COVID-19疫苗相关的研究文章。该疫苗临床前试验由牛津大学和NIH RML合作开展。研究结果表明,ChAdOx1疫苗十分有效,仅需一次剂量即可引起高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该研究选取了ChAd(黑猩猩腺病毒)载体,构建了插入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基因的ChAdOx1-nCoV-19,并以ChAdOx1-GFP为对照。研究发现该病毒载体疫苗可以在小鼠诱导广泛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非Th2细胞免疫应答。研究同时发现ChAdOx1-nCoV-19在恒河猴体内诱导出较高滴度的抗体。病理结果显示,在疫苗接种的恒河猴中未出现新冠肺炎。更重要的是,未出现令人担忧的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症)。ChAdOx1-nCoV-19目前已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并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已招募了1102名受试者。
2. Science:首次发现可抑制新冠病毒与其受体结合的中和抗体
5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首次报道了一个从患者体内分离的SARS-CoV-2抗体组合B38和H4可以抑制病毒RBD和ACE2的结合。该研究从患者体内分离了4个SARS-CoV-2中和抗体,B38,H4,B5,H2。应用感染SARS-VoV-2的hACE2小鼠模型,发现B38和H4治疗可以降低小鼠肺部病毒载量,减轻小鼠肺部病变。结构生物学研究发现B38能够精确阻断RBD与ACE2的结合界面。这项工作十分全面,从抗体分离到功能到结构,提供了更多可应用于COVID-19治疗的SARS-CoV-2中和抗体。
3. Nature:揭示全新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筛选潜在抗病毒药物
德国Goethe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病毒-宿主蛋白组学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潜在的抗病毒药物。该研究构建了Caco-2人细胞感染SARS-CoV-2的模型,再用翻译组学分析了2-24小时病毒感染后宿主的相互与病毒作用的蛋白,并绘制了蛋白质信号通路。研究由此发现Pladienolide B抑制病毒,这项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病毒-宿主相互作用机制,并筛选出了潜在抗病毒药物。
4. Lancet子刊:阿那白滞素可能对治疗重症COVID-19合并ARDS有积极效果
Lancet Rheumatology子刊发表了意大利San Raffaele医院研究团队应用白介素1阻滞剂阿那白滞素(anakinra)治疗COVID-19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回顾了高剂量anakinra治疗重症COVID-19合并ARDS患者的疗效。试验组与对照组样本量分别为29名和16名患者。这项研究提示anakinra可能对于治疗重症COVID-19合并ARDS有积极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RCT试验来验证该疗效。
1. JAMA子刊:钟南山团队归纳出COVID-19患者“危险指数”
钟南山研究团队5月12日在JAMA IM发表文章,通过1590名COVID-19患者信息总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患者预后指数。这一指数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检查结果,得出了患者的“危险指数”,该指数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2.Lancet子刊:湖北新冠患者更易发生肝功能异常
Lancet GH子刊近日,报道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湖北COVID-19病人更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另外,10%的COVID-19患者仅表现出消化道症状。病人以消化道症状首发,其诊断往往被延误。而具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更可能合并复杂的并发症,儿童患者发生消化道症状的比例与成人相当。
3. Lancet:COVID-19的流行加速了川崎病发生率
据美国媒体报道,随着COVID-19的爆发,纽约州等地儿童川崎病比例上升。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科疾病,严重情况可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和川崎休克综合征(KDSS)。近日,Lancet发表了意大利贝加莫省的一个观察性队列研究。研究将COVID-19爆发之前的川崎病发生率和COVID-19疫情时川崎病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的观察队列中,80%川崎病患者SARS-CoV-2抗体阳性。在过去3个月川崎病发生率较往常增加了30倍,这表明,COVID-19的流行加速了川崎病发生率。同时,新冠疫情期间的观察队列中,患者年龄更大、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比例更高、发生KDSS比例更高、发生巨噬细胞激活(MAS)比例更高、需要皮质醇激素治疗比例更高。研究认为,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失调和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诱发川崎病的原因,而COVID-19的流行与川崎病的高发具有相关性。
NEJM报道了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收入一名68岁的COVID-19发生急性肾衰竭的病例,同时用一图高度概括了SARS-CoV-2在22名患者各个器官的嗜性。SARS-CoV-2最易感肺部,其次是咽部,但在个别患者中也可见肾脏的感染。
Nature Med:新冠病毒可在体外细胞“类器官”中复制
近日,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上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重要体外模型文章。由于菊头蝠可能是SARS-CoV-2的天然宿主,香港大学研究小组构建了菊头蝠肠上皮细胞构建的肠道体外“类器官”,这些能在在体外扩增的菊头蝠肠道细胞可以被SARS-CoV-2感染,且病毒能在细胞中大量复制。除此以外,该研究从一名COVID-19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了具有传染性的SARS-CoV-2。研究人员应用菊头蝠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人肠道细胞“类器官”,发现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病毒可以在人肠道类器官中复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构建了蝙蝠和人肠道细胞类器官,并发现病毒可以在这些类器官中复制,提供了重要的病毒感染模型。
延伸阅读:大师聚首,巅峰对话!5位肿瘤大咖直播带你聚焦肿瘤早筛早诊早治!
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纲领性文件,《健康中国2030》指出:到2030年,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要提高15%。决策背景是日益严峻的肿瘤防控现实。 由中国健康与促进教育协会主办,E药经理人研究院承办的“健康中国-肿瘤疾病防治行动”医疗管理圆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