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熠熠生辉的本土Biotech,一个曾是大名鼎鼎的跨国MNC全球研究掌门人,来到信达担任总裁,对于刘勇军而言意味着什么?他能为信达带来什么?
从闪闪发光的“赛诺菲全球研究掌门人”到本土biotech,刘勇军将为信达带来什么?
10月13日早间,信达生物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任命生物医药行业世界著名科学家刘勇军博士为集团总裁。加入信达生物后,刘勇军将负责集团全球研发、管线战略、商务合作及国际业务等工作,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博士汇报。
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也在公告中表示:“刘博士的经历与信达生物研发全球First-in-Class管线的战略目标十分契合。我们相信刘博士的加入将助力信达生物进一步加强内部研发与创新能力,搭建全球研发平台和国际化研发团队,开发出更多具有全球First-in-Class潜力的创新品种,深化产品链价值,加快信达创新的步伐。刘博士的加入将为信达生物’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发展愿景带来新的动能。”
而对于刘勇军而言,赛诺菲全球研究掌门人几乎是全球华人科学家在跨国MNC的“天花板”,来到明星Biotech信达,显然也有他的考量。
早在2016年,刘勇军加入赛诺菲担任全球研究负责人之际,在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时就提到,选择加入赛诺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用武之地”。当时的赛诺菲正面临专利悬崖挑战,晚期产品管线蓬勃,加码早期研发是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科研和早期研发也正是刘勇军的专长。
纵观信达产品管线,目前拥有23款在研产品,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以及利妥昔单抗等产品较为成熟,其中信迪利单抗作为唯一被纳入医保的PD-1,2020上半年销售额近10亿,接近去年全年数据,公布最新临床进展后获多家投行上调目标价,最高达到80港元。
而信达生物的在研管线也十分丰富,包括目前备受追捧的CAR-T、CD47以及CTLA-4等多个靶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有5款PD-(L)1处于在研。
国内已上市的四款PD-(L)1都已经显示出突破性的销售数据。业内估计恒瑞PD-1卡瑞利珠单抗上半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甚至是20亿。
在适应症方面,不仅信达,目前君实、恒瑞以及百济都在积极进行适应症扩展,追赶K药。
除了PD-(L)1,在CTLA-4、CD47以及CAR-T等信达生物的在研靶点,国内外竞争也十分激烈:
CAR-T产品IBI-326还未进入临床,国内已有南京传奇进入临床;
CD47产品IBI-322预计今年进入临床试验,IBI188已于2018年开展全球临床,但全球有超过20款CD47进入临床,吉利德的已经进入III期临床;
抗LAG-3单克隆抗体IBI-110已进入I期临床,全球LAG-3产品也有超过20款。
国内竞争尚且激烈,国际更甚。产品多集中在肿瘤免疫治疗,以及临床早期研究的信达路途艰难,如果去抢夺FIC或是BIC仍需加码。
在肿瘤、免疫的早期研究,这方面刘勇军可以称得上是绝对的专长。
除了在赛诺菲负责早期开发,刘勇军此前的履历也可窥见一斑。在伯明翰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后,刘勇军来到了制药公司担任研究员,在制药公司历练后又回到学术界继续学术研究。
2002年,刘勇军再次回到学术界,成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免疫研究所的创始所长,并担任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主任,这一做就是九年。
2011年到2013年,刘勇军担任美国贝勒研究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以及贝勒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一职。
回到学术界的十多年,刘勇军的实验室研发了四款候选药物,且都进入了临床。
这一份包含了学术研究、企业研发、国内国外以及研发管理层,如此“五音俱全”的履历,对于信达而言,再合适不过。
对于刘勇军本人而言,加入布局热门靶点的信达生物也是来到“用武之地”。2016年刘勇军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就表示:“肿瘤免疫治疗现在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是有三个靶向,一个是PD1/PDL1,一个是CTLA4,另一个是CD19的CART-T,给整个肿瘤界和科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兴奋感”,“对于我们科学家和药物研发来说,都有很大的空间来做事,如何在现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怎么样提高病人的反应率和抗肿瘤持续的时间。”
信达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显然已经小有成就,同时又有20多项在研等待“大刀阔斧”,可以为刘勇军带来了丰富的施展空间。
刘勇军在信达公告中也评价,“目前全球处于生物制药发展的黄金时代,创新力量正在迅速崛起,信达生物正是其中蓬勃发展的典型代表。”
目前信达生物已有达伯舒、苏立信、达攸同以及达伯华等4款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如果说生物类似药上市是信达的第一阶段;引入全球热门靶点,进行PD-(L)1、CD47、OX40、TIGIT、LAG-3、PCSK9等抗体的研究是信达的第二阶段,PD-1已成功上市,多个前沿靶点已进入临床II、III期,这一阶段显然已经进行到中期。
而刘勇军的加入,可能是信达第三阶段即将开启的重要信号,有了刘勇军的加持,抢夺全球FIC和BIC或许就是信达的“野心”。
最后,放眼国内创新药行业,刘勇军加入信达、罗永庆加入腾盛博药、吴晓滨加入百济神州……诸多跨国药企高管相继来到本土创新药企,国际化与前沿靶点或许正是本土药企的发展趋势。
投资人视角|港股通或改革,各交易所并起角逐生物医药产业
BMS130亿美元收购MyoKardia,为了什么? 云顶新耀成立三年即上市,竞争力何在? 国务院促进市场化并购重组,对行业有哪些影响? 请关注本周医药投融资周报! Business-Follow us 本周交易综述 生物医药:本周生物医药领域共有5起私募融资,1起兼并收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