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审已完成!今日(11月11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医保目录调整的最新进展。 根据国家医保局消息,该局组织专家对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进行了多轮评审。目前,专家评审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各申报企业可登陆“2020年国家医保
专家评审已完成!今日(11月11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医保目录调整的最新进展。
根据国家医保局消息,该局组织专家对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进行了多轮评审。目前,专家评审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各申报企业可登陆“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申报系统”查询评审结果。下一步,该局将按照工作程序组织开展谈判等相关工作。
此前,9月18日,国家医保局根据各企业申报,向社会公示了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随后对这些药品进行了复核和结果修正,于10月中旬正式形成了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形式审查结果。
根据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今年的医保目录调整要经过五步走,目前的专家评审阶段即第三步,原计划于9—10月完成,现在的进度稍晚于预期,而下一步就是社会所期待的谈判和竞价阶段,原计划于10—11月完成。
E药经理人向接近国家医保局的人士询问最新进展,对方表示医保谈判或将于11月中下旬进行。进博会期间,各相关企业也表示目前已整装待发,等待国家医保局的通知。根据工作方案,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后的名单将于11—12月公布。
而目前经过专家评审后,最终将形成新增调入、直接调出、可以调出、调整限定支付范围等4方面药品的建议名单。最终什么样的药品能够调入?什么样的药品终将调出?下文将做出分析。
根据9月18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名单,共有708个产品列入,其中中成药产品有78个、西药630个。
一类是疗效“新”的药,
即: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用药(西药11个、中成药1个);纳入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且于2020年8月17日前批准上市的药品(西药28个);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间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西药154个、中成药17个);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间,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向国家药监部门补充申请并获得批准,适应症、功能主治等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西药9个、中成药1个)。该类药品合计221个。
一类是价格“新”的药,
即:纳入国家基药目录的药品(西药8个、中成药3个);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西药3个)。该类药品合计14个。
一类是省级医保目录的“老”药,
即:2019年12月31日前,进入5个及以上省级医保目录的药品。其中,主要活性成分被列入国家重点监控用药目录的除外(西药338个、中成药155个)。该类药品合计493个。
但研究每一个产品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判断每一个产品是否进入医保目录、带来何种影响、能否量化表示,则更加困难。按照上述分类,假如把疗效“新”的药、价格“新”的药比作两位候选人的话,后者的得票数被绝对碾轧,这正说明:在三医联动的医药改革中,市场力非常蓬勃,药品集采机制还有待巩固发挥作用。省级医保目录的“老”药是坐在前面的哪一类?目前看,还是不分明的。这些背景加在一起,给目录调整的测算、谈判、竞价带来不确定。
基于这些,我们探讨开辟一个广阔视角来考量医保目录调整,从术、器出发,梳理道、法。
医保目录中的僵尸药,是指销售不动、使用不通的药品。
它们是怎么形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举一个例子,今年热门将进入医保目录的“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用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乃至彻底胜利以后,是不是就应该使用不通了呢?这是导致僵尸药的客观原因之一。任何药品在临床使用都有品质、经济等因素决定的寿命周期。回归到医疗、医保本质,更会自然出现这种情形。无论是由药品自身还是外部环境影响,要对“过气”状态进行管理,似乎总是事倍功半。说清楚一点,就是没有意义。
医保目录中的僵尸药,有什么明显的危害呢?至少在当期、当下,因为处于僵尸的销售、使用状态,更谈不上花费、耗费人民群众的“救命钱”。
同时,有必要澄清的一点是:僵尸药不见得品质、经济方面不好,其状态受外部环境影响相当大,其中既有合理,也有不合理。僵尸药的个数在医保目录中有多少、占比多少,不是最重要、紧迫的问题,它们又不碍事。僵尸药在医保目录的存在、表现值得区分研究。打一个比方:僵尸药的存在使医保目录内的品种很多,积累了很大的势能,但我们更加关注医保目录内所有药品发挥动能的合理合规性。
全面推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即便按照每半年一次,距离全部覆盖医保目录所有药品,无论从技术标准、市场生态来讲几乎是不可等待的事。医保目录中的活跃药,尤指那些游离于带量采购之外、可能继续带金销售的药品。这些药品及其不法行为的影响,使一些追求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及其行为、目的并没有那么纯粹,也使医保目录相关的机制运行降低了效率。
存量改革最难,既伤筋动骨,又要维系稳定。仅靠药品带量采购机制还不能全覆盖,通过目录调整引入新鲜血液是另一条途径。关键在于增补药品能带来高水平的治疗效益、价格竞争,风险在于增补药品即便有临床患者刚需,也可能在医保目录内销售不动、使用不通。
所以,主要矛盾在于:增补药品与医保目录中的活跃药之间的价格竞争环境,需要政策专门关注。
在医保目录增补药品的环节,对相近适应症的不同类别、品种的治疗用药,应参考医保目录中的僵尸药、活跃药及申请增补药品的治疗效益比较,除此以外,还应适度参考医保用药市场以外、国家谈判成效的价格水平。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同时干系着目录外、目录内药品的战略购买效率,要实现管用高效,就必须用好医保目录比任何产品站位更高、考虑更远的优势。
医保目录增补,最怕“来路不明”的一些申请者。它是近期被药监审评上市的、它还是独家品种、它就是光脚者。它要是化学仿制药还好,它可能是创新药、改良药、扩适应症的药,又不能不支持创新。这些药品疗效还没有在真实世界很好地验证,就马不停蹄地奔着医保用药市场来敲门了。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医保目录调整是守门员的话,它的前方缺少后卫线。
在我们看,可以增加这几道保卫线:一是基药目录。医保目录与基药目录早该分工互动、适当衔接了。基药目录围绕疾病用药,是常用、该用药品的发现器;医保目录就可以围绕经济用药,做好用、快用药品的接收器。当然,两大目录依然各自独立,且一个产品从彼过渡到此,必要遵循前面所提的效益比较、效率竞争。两大目录之间也可以相互举报、监控联动。
二是挂网报价。在“来路不明”的申请者范畴里,不乏有很多独家品种,它们集创新与质疑于一身,让人又爱又恨。独家品种就必须由一个产品、一家企业挑起大梁,证明自己。比如:在进入医保目录前,合理下调挂网报价;在进入医保目录后,动态调整挂网报价。三是一盘账目。不能总指望市场主体改革一二三四,医保目录自身也要对辖区内的药品开支做盘算。
以上这些工作,没有一项轻松,都切实关乎市场、医保、医疗、患者多方的利益调整。带量采购机制成功就在于较真碰硬,从行动中找到激动,从古法中推演新法。目录调整、支付标准调整、支付方式调整等待,都遵循一个态度:效率不高,则调整不休,从动态找准常态。
而对于产业界来说,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处于转型期,药物创新与支付体系改革如何协同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11月27日,在杭州举行的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上,我们将邀请各方代表共同探讨!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码万祺、巴根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