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CDE前首席科学家、恒瑞、AZ、上药、微芯思辨研发内涵!中国医药创新到底是研大还是发大?如何平衡?谁将有潜力成为万亿市值药企?

一场关于中国目前医药创新呈现出来的现状,到底是“研”大于“发”还是“发”大于“研”的讨论,在第十二届(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启思会)上展开。其实对这个问题追问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要补的短板在哪里?应该怎么补?如何

一场关于中国目前医药创新呈现出来的现状,到底是“研”大于“发”还是“发”大于“研”的讨论,在第十二届(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启思会)上展开。其实对这个问题追问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要补的短板在哪里?应该怎么补?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家市值万亿的医药公司?

第十二届(2020)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启思会)以 “创新重构产业”为主题。11月28日上午开幕式上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创新”展开。
一致的观点是随着近年来集采常态化、药品审评制度不断完善、科创板改革等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药企逐渐从仿制向创新转型,新型创新药企开始涌现,我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创新当道,“研发”实力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已经是行业共识。
但如果细看我国“研”与“发”的现状,科学家、投资家与企业家居然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前首席科学家徐增军的观点是,现阶段创新药公司不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能力建设等方面,对早期“研”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发”。
但是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H50创始主席许小林则认为,目前行业内依旧是“发”大于“研”。我国太缺基础性研究和真正前沿领先性原创的研究投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更倾向于在开发阶段投入。
上海医药集团总裁左敏的观点是,“企业不应该将精力全部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应该向前延伸,如果企业不去接力,政府也很难延伸过来。”
一场关于中国目前医药创新呈现出来的现状,到底是“研”大于“发”还是“发”大于“研”的讨论,在2020年第十二届启思会上展开。其实对这个问题追问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要补的短板在哪里?应该怎么补?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家市值万亿的医药公司?

01 创新药企研发能力失衡

在徐增军看来,当前阶段,越来越多的本土中小型创新药公司“研、发”能力失衡的情况。

中国新药审评制度的改革成为中国新药研发的助推器,大批药企已经开始走上创新之路。然而,新药研发面临着研发过程耗资大、耗时长、风险高等问题。业内普遍认为,在中国一个新药从立项到上市需要经历十余年的时间,动辄耗资数十亿元。因此制药企业都在寻求新的业务模式,以期降低药品研发成本和周期。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前首席科学家徐增军

制药企业的创新路径一般分为三种:从仿制向创新转型;自主创新;VIC模式(VC+IP+CRO,“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外包服务”)创新。

诞生于海外的VIC模式,通过IP产权+CRO外包,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从而孵化出高质量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新药研发的完整链条。

不可否认的是,VIC模式大量节约新药研发的时间,加快了药品临床研究与上市的速度。

但徐增军认为,随着VIC模式的盛行,现阶段创新药公司的“研”、“发”能力,不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能力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对早期“研”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发”。

出于对IP产权保护的考虑,中小型创新药公司往往会组成自己的团队执行新药研发中早期验证阶段的实验室工作,确定先导化合物后,就会把所有的开发工作外包给CRO 。徐增军认为,创新药物的研发不能只有Research,完成早期临床研究的创新药公司,然后就将所有事交给CRO,做“甩手掌柜”,这不是新药研发的正确方式。

徐增军认为,在VIC模式中,CRO不该成为主导。虽然CRO能够对每个药都给出合适的临床研究的方案,但研究发生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创新药公司应该与CRO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双方有全时期、全方位的配合,是真正能够把新药推向市场的最关键的部分,才能研发出真正有临床价值的新药。

但不论是First in class 还是best in class,研究是基础,开发是路径。因此,徐增军提出,均衡的研发团队与综合的研发能力,是今后创新药研发成功的关键,这是长期需要提高的事情。

02 细看 “研”与“发”

与徐增军视角不同,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H50创始主席许小林认为,目前中国非常缺乏基础性研究和真正前沿领先性原创的研究投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喜欢在开发阶段投入。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H50创始主席许小林

尽管在研发投入方面,以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复星医药为代表的综合型创新企业的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0亿元,其中恒瑞的研发投入最高,2019年恒瑞研发投入为38.96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6.73%,并且在研发投入占比方面恒瑞正在与跨国药企追齐。

但是如果将研与发分开来看,毫无疑问,我国在研方面的投入还是偏少。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执行出品人谭勇指出,2020年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9月1日到2020年9月1日中国医药企业临床试验针对的靶点共有500多个,而美国则超过了1000个,此外,中国有16个靶点的临床试验数量超过100项,而美国只有3个。

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

“可能因为中国企业比较多,很多注重开发”,恒瑞医药全球研发总裁张连山说。但这并不是否认前期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企业对研究的定义和大学的研究是不一样的”,张连山强调,不管是跨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不是在基础意义上做研究的,一般都是从一个靶点开始去做。”

上海医药集团总裁左敏

“靶点就在那里,传统意义上,这是政府重点推进的”,上海医药集团总裁左敏态度明确。但现实情况是,“企业不应该将精力全部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应该去向前延伸,如果企业不去接力,政府也很难延伸过来。”左敏介绍,目前上药的研发投入也在学习恒瑞,并且每年投入上千万逐渐向早期药物研发方面延伸。

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

作为创新药企的代表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直言,谁去做前期研发并不重要。鲁先平强调,虽然药企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但是其背后的商业路径必须成立,这是核心。目前,中国药企在药品价格可承受性,和可及性上做的很成功,但是对于治疗一些疾病方面,我们要么没有药,要么没有更好的药,这是非常薄弱的。

鲁先平提出,归根结底,企业应该真正去满足患者三个层次的需求,最好的药,必须的药和可及性、可承受性的药。如果我们都能满足,那么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征、特点和团队、领导力,和对行业的认知,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就可以了。

谭勇总结:讨论研大还是发大,实际反映出中国医药创新生态链的不完整和整体能力尚在起步的现实,一方面基础研究底子薄弱,大家有共识研小。另一方面不重视“发”的配套能力,以为有了研自然就有了发,但最终可能因为发的能力不够做不出结果来,所以实质上发的能力也是薄弱的。

03 万亿市值药企的必备能力?

而企业对研与发的态度和为研发方面的投入,将决定他们能够走多远。

“目前从仍在研发期到已有产品上市的企业中,哪些能够成为市值过万亿的优秀企业?”许小林在会上提出。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

“现在还很难判断”,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直言。但是在他眼中的好企业或者是成为万亿市值的企业,是这样的:有社会责任感,研发能力强大,能够拥抱任何挑战。对于如何做,王磊也指出了具体路径,王磊提出,如果本土药企也能够走国际化道路,更像跨国药企,更像初创企业去拥抱创新,那么这样的企业是可以成为万亿的,如果跨国企业当中能更做好本土化的,能够重视中国的创新,能够把中国企业引向全世界的,也能够做大。

而对于业内不少资本驱动的企业也有机会。王磊表示,如果资本对医药领域的创新有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的驱动下,他们能够将真正懂科学,将合适的企业、合适的创新组织到一起,也能够创造出万亿级的企业。

德福资本董事长李振福

德福资本董事长李振福与王磊的意见不谋而合。李振福表示,未来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将创新和传统完美融合的企业。李振福建议,传统企业要向新企业去学创新,新企业要向传统企业学执行,还有资本对企业也日益重要,未来的优秀企业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求大家成为一名奥林匹克选手,而不是简单会一点就行了。未来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在国际上有充分竞争力的企业,未来5-10年,中国优秀企业会成为全球的领导企业。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E药经理人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