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v信:mayamima
  1. 当前位置: >
  2. 医药行 >
  3. 医行号 >
  4. 营销 >
  5. 正文

盘点2020年23个突破性疗法,创新药企最多,传统药企仅恒瑞!

2020 年 7 月,国 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 CDE )首次提出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中国版的 “ 突破性疗法 ” 正式问世。 在过去的短短 6 个月里,共有 23 款药物被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 分别来自境内外的二十余家企业。 而美国版的“突破性疗法”(BT

2020 7 月,国 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 CDE )首次提出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中国版的 突破性疗法 正式问世。 在过去的短短 6 个月里,共有 23 款药物被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 分别来自境内外的二十余家企业。
而美国版的“突破性疗法”(BTD)是FDA于2012年7月创建的,旨在加速开发及审查治疗严重的或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新药。作为继快速通道、加速批准、优先审评以后美国FDA的又一个新药评审通道,获得“突破性药物”认证的药物开发能得到包括FDA高层官员在内的更加密切的指导,保障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随着近些年新药研发愈发困难,FDA对新药申请的越加严格更是全球各大药企所要面临的共性问题。能获得FDA的青睐与支持 无疑相当于一剂强心针,激励着企业的发展。 “突破性疗法”也让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与此同时,也更利于市场亟待需要的药物的上市。
2020年7月CDE出台了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明确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用于防治严重危及生命或者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有足够证据表明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创新药或者改良型新药等,可以在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通常不晚于Ⅲ期临床试验开展前申请适用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中国药审中心也将对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药物优先配置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指导并促进药物研发。
短短6个月内,CDE授予的23款突破性治疗药物涵盖了当下较为热门的创新疗法,有CAR-T疗法、ADC、双特异性抗体、ASO疗法等,此外还有多款小分子抑制剂,涉及靶点有RET、EGFR、JAK、ROCK2、PI3Kδ等。这些产品有来自国际大型医药公司如武田、诺华、辉瑞,也有来自中国公司如恒瑞医药、康方生物、科济生物、万春布林等.  
01 新兴创新药公司:license in与CAR-T亮眼
国家药监局前脚发布了突破性治疗药物文件后,7月10日,就有三家企业递交了申请,其中,南京传奇的CAR-T疗法率先于8月拿到了中国药监局第一个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
LCAR-B38M 是由传奇生物自主开发的一款靶向 B 细胞成熟抗原( BCMA )的 CAR-T 疗法,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MM )成年患者。
三年前,传奇生物的LCAR-B38M在ASCO年会中凭借100%的客观缓解率惊艳全场,这也吸引了全球制药巨头杨森重金购得共同开发与商业化这一产品的权益,创下当时中国药企对外专利授权首付款最大金额纪录。
三年之后, 2020 底杨森 / 传奇生物宣布开始向 FDA 滚动提交了这一产品的生物制剂许可申请( BLA ),用于治疗成人复发和 / 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此次提交上市申请是基于一项关键性 Ib/II 期临床研究结果。 该研究招募的 97 例受试者中, 99% 接受末线治疗无效,其中 88% 既往接受过至少 3 线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 12.4 个月后,独立委员审查的 ORR 97% ,包括 67% sCR (严格的完全缓解), 26% VGPR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和 4% PR
在海外市场, LCAR-B38M 分别被 FDA EMA 认定为突破性疗法和优先药物。 实际上,目前,全球针对 MM CAR-T 产品数量较多,未来 MM CAR-T 治疗市场的竞争烈度将有所提升。 万联证券认为, LCAR-B38M 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临床效果优势,预计将进一步催化商业运作向好,在国内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也将进一步吸引创新药市场关注和支付体系的相关建设。
此外, 2020 年凭借自主研发的产品获得 CDE 突破性治疗药物的企业还有万春布林、璎黎药业、康方生物、科济制药、合源生物、荣昌生物、微芯生物和迪哲医药等。 其中科济制药、明聚生物(药明巨诺)、合源生物的产品也都同属于 CAR-T 疗法。
万春的普那布林几乎同时获得中美两国的突破性疗法认定,这一产品用于预防化疗对非髓性恶性肿瘤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CIN )。 1991 年以来,只有 G-CSF 被批准用于预防重度 CIN ,普那布林有望借此加速上市成为 30 年来首个在重度 CIN 适应症治疗标准和临床获益上的突破性治疗药物。
微芯生物的西奥罗尼同样为自主研发的产品,这一新颖的机制靶向三通路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属于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 国内外暂无相同产品上市。
此外,还有部分获得认定的来自中国本土创新药公司的产品属于海外引进,例如基石药业的 RET 抑制剂 BLU-667 2018 年自 Blueprinte 引进,冠科美博用于血液肿瘤的 Uproleselan 注射液自 GlycoMimetics 引进,烨辉医药的 BN101 2019 年从美国 Kadmon 公司引进,还有创造成立三年即上市纪录的云鼎新药引进的 Nefecon 缓释胶囊。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两款认定产品与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有关,爱科百发生物的首款在研新药 AK0529 为一种新型的 RSV 融合蛋白抑制剂,该产品最初起源于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爱科百发生物于 2014 6 月从罗氏获得了 AK0529 的全球开发权益许可。 而迪哲医药这家企业则起源于国投创新与阿斯利康亚洲及新兴市场创新研发中心, 2020 年礼来亚洲领投其 A 轮融资。
总而言之,无论是靠自主研发,还是从海外引进,近十几年来新兴的本土创新药企业占据了中国版突破性药物的半壁江山, 23 款药物中有 15 款来自于他们,其中 license in 5 款, CAR-T 疗法四款。
同样的, 2020 年在美国获得突破性疗法、孤儿药等认定的中国企业中,创新药公司依然占据了大头,例如亚盛医药在一年中就独揽 9 FDA 孤儿药认证,风头正劲。  
02  跨国药企:创新性明显
与南京传奇同时递交突破性治疗药物申请的还有杨森的肺癌EGFR靶向药新药JNJ-61186372 和武田的肺癌EGFR靶向药新药TAK-788。
这两款产品虽然都针对 EGFR 靶点,但各有特色。
TAK-788 2020 年同时获得中美两国突破性认定,也是中国首款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的外资企业产品。 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全身化疗的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20 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 针对这种特殊类型的 NSCLC ,目前全球还没有获批的治疗方案。
而杨森的 JNJ-61186372 是一款靶向 EGFR cMET 的双特异性抗体,目前正在全球开展多项肺癌及其他实体瘤相关的临床。 本次拟纳入突破性疗法的适应症为治疗含铂双药化疗期间或之后进展,或对含铂化疗不耐受的 EGFR20 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转移性或手术不可切除的 NSCLC 患者。
除了武田和杨森,诺华、辉瑞、第一三共、阿斯利康和拜耳五家跨国药企也都有所斩获。
诺华的 TQJ230 是一款特异性靶向脂蛋白 (a) 升高反义药物( RNA 疗法), 2018 年其 II 期临床研究结果在美国心脏学会( AHA )的年度大会进行了展示,其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脂蛋白 (a) 的降低效果引发了关注。 第二年,诺华便引进了这款药物,目前期临床刚刚展开,一年前也在中国申报了临床。
辉瑞的 PF-06651600 片是一款口服酸激酶( JAK3 )抑制剂,于 2020 3 月在国内获批临床,适应症为用于治疗 ≥12 岁中重度斑秃患者,这也是国内首款获批临床的治疗斑秃新药。
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共同开发的 DS-8201a 是一款新型 ADC 药物,此次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得益于在 HER2 阳性胃癌中的优良表现,这也是 HER2 阳性胃癌首个 ADC 药物。 该药此前被 FDA 授予三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分别用于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拜耳 copanlisib 注射用冻干制剂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公示名单,用于治疗边缘性淋巴瘤成人患者。 copanlisib 注射用冻干制剂是一种 PI3K 抑制剂,其能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并抑制原发性恶性 B 细胞增殖,进而达到控制淋巴瘤的病情发展的目的。
根据拜耳公布的数据,此前已接受过至少两种疗法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经 copanlisib 治疗后的总缓解率达 69.6% copanlisib 已于 2017 9 月获得了美国 FDA 加速批准,用于治疗罹患复发性滤泡性淋巴瘤( FL )。 它还曾获得了 FD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 FL MZL
03 本土老牌药企:仅恒瑞
跨国药企共有 6 款产品获得认定,不到本土创新药公司的一半,但本土老牌药企在这六个月的时间内收获更少。
恒瑞有两个产品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但针对的是同一个适应证的联合药物,即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治疗经过一线级以上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
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款获得这一认定的 PD-1 疗法,同时恒瑞也是仅有的传统老牌药企。 CDE 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工作开局的半年里,本土创新药公司明显占据了风头,其次是跨国药企,而传统企业则显得略微落后。
获得这一认定也意味着,药审中心将优先配置资源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指导并促进药物研发,可以得到 CDE 更加高效的指导和密切的监管。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药物走上快车道缩减研发和上市所需要的时间。
以美国 BTD 为例,统计数据显示, BTD 药物的上市审批时间平均缩短约 3 个月,与未获得 BTD 的药物对比临床开发时间缩短 2-3 年。 CDE 的试行文件中规定,对于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品种,申请人经评估符合相关条件的,也可以在申请药品上市许可时提出附条件批准申请和优先审评审批申请。 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对药企本身来说无疑可以增加研发的信心和底气。
此外,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还能够帮助制药企业获得的资本市场的青睐。
不过另一方面,成功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并不意味着审批上市就有了百分百的保障,当发现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药物临床试验 不再符合纳入条件时,CDE将对启动终止程序。在美国每年都有BTD认定在授出后被FDA 撤销的情况发生。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巴根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