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暴发和全球大流行的极大刺激下,医疗与生命科技行业是2020年市场关注当仁不让的焦点,其中IVD赛道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从一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2020年IVD在资本市场疯狂吸金,私募融资和IPO并驾齐驱,均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20年私募融资市场的IVD赛道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顶峰。全
在新冠疫情暴发和全球大流行的极大刺激下,医疗与生命科技行业是2020年市场关注当仁不让的焦点,其中IVD赛道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从一二级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2020年IVD在资本市场疯狂吸金,私募融资和IPO并驾齐驱,均创历史新高。 据统计,2020年私募融资市场的IVD赛道的交易金额和交易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顶峰。全年私募融资交易共114笔,同比增长近一倍;总交易金额超过40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单笔融资金额约3,500万美元,同比增长66.7%。 按细分行业看,基因检测的融资事件和融资额都远远领先,尤其肿瘤伴随诊断、肿瘤早筛早诊最受资本青睐。从融资企业看,头部效应加剧凸显。单笔融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交易共有7笔,占了全年总融资金额的53%。其中华大智造摘得单笔交易金额的桂冠,融资金额超10亿美元。

此外,随着香港联交所、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新规的推出、疫情驱动下企业业绩的上涨以及资本市场对医疗板块的关注,使得 IVD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同样火爆。 2020年IVD行业共有8家企业上市,IPO募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282%。其中肿瘤NGS检测公司燃石医学、泛生子相继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肿瘤精准诊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另外还有新冠概念股圣湘生物、东方生物、新产业以及万泰生物的成功IPO,让我们看到了行业蕴藏的巨大潜力与发展机遇。 在国内和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极大需求刺激下,IVD全产业链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微生物检测的相关领域,包括上游仪器和原料、中游检测产品与解决方案、下游第三方检测服务都成为了资本关注的热点。 卫健委和国务院在过去一年中多次发文强调要加强基层医院、疾控系统以及地区性生物安全检测中心的核酸检测能力,对基因扩增实验室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短期内,这些政策利好基因检测仪器及其配套设备厂商。长期来看,以基因检测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诊断产品将触达更广阔的基层患者。 国产IVD企业在疫情爆发初期就积极做出响应,争分夺秒开发出新冠检测产品赋能全球疫情防控,扩大了国内市场的版图,也加快了海外市场的布局。战疫第一线的华大“火眼”实验室当仁不让,全球六大洲均有覆盖,已有58座火眼实验室,分布近17个国家(地区),体现了“中国速度”。 圣湘、菲鹏等企业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抗疫第一股”圣湘前三季度就实现营收36.05亿元,同比增长13.8倍,净利润19.92亿元,同比增长155倍。 新冠疫情让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政府端、临床端、产业端到普通大众层面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核酸的病原检测,因其覆盖病原广泛、报告时间短、检出率高的特点,在临床诊疗中愈发显示威力。 自 2019年底领军企业华大因源完成超5亿人民币的融资后,业界多家同类企业也在2020年相继完成了超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我们认为该行业会持续受到追捧,而其中有能力提供丰富完整的产品矩阵,并且能覆盖“高-中-低”通量病原检测需求的公司,将在竞争中获胜。 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在这波浪潮中崭露头角。除了上市企业金域、迪安业绩受到新冠检测业务拉动,二级市场表现突出外;其他在防疫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比如华银和博奥晶典等,也完成了大额融资。 未来第三方检验将是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重要力量,在“保基本,强基层”的指导方针下,此类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国际格局扑朔迷离,整个经济环境包括医疗行业的内循环和国产替代大潮已经来临。 一方面,国家加大在高端仪器研发上的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以及对 “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支持; 另一方面,政策也对国产仪器的研发和上市给予鼓励。 配合医改和集采控费,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国产医疗产品可以下沉到基层场景,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国产替代的浪潮中,被“卡脖子“的仪器与原料生产企业将是两大主力军。 仪器企业中,典型的代表是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领域扛起国产大旗的华大智造,受到了行业的热切关注,并完成了创业界纪录的超10亿美元融资。 此外,国产PCR仪器全年有20000台销售,包括上海宏石、杭州博日、西安天隆等,一机难求。 原料企业中,菲鹏、诺唯赞及康为世纪等都成功完成了大额融资。诊断原料的质量对诊断试剂、下游应用的性能表现都至关重要,而目前我们对海外巨头企业(如罗氏诊断等)的上游产品依赖还比较强。 期待国内企业能逐步打造完整的技术平台,完善上游产品品类,打破国外企业在行业内的垄断地位。 2020年IVD行业的融资交易中,肿瘤赛道的基因检测,尤其伴随诊断、早筛早诊最受资本青睐。 随着肿瘤创新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药物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肿瘤伴随诊断企业的关注度持续提升:以臻和为代表的数家头部企业,都在2020年完成了大额融资;亦有燃石、泛生子成功海外IPO发行,募集到数亿美元资金。 赛道在资金、资产、渠道、人才等各方面都显示了明显的头部效应。行业第二梯队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深耕垂直领域、精细化运营的策略打差异化优势,来占有一席之地。未来企业会向疾病全流程管理发展,产品的商业化能力、合规性以及与药企的合作研发都将影响企业的行业地位。 国内资本市场也受美国同类公司(Grail, Exact Sciences, ArcherDx)产品进展以及融资收购热潮的影响,给予了国内行业领军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如康立明及诺辉,均在2020年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该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前期,随着单癌种产品获批,未来会向多癌症,泛癌种早筛的方向发展。 “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来临,新型诊断技术(包括新标志物、新检测方法学及组合)将会给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诊断的应用场景也会从患者逐渐向健康人群前移,诊疗逐渐向健康管理发展。 在以蛋白质组与代谢组学、单细胞组学、纳米孔测序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检测领域中,海外技术发展趋势对国内企业有很强的引领作用。随着海外同类企业产品成熟上市并在资本市场表现优异,国内企业也迎来新的机遇。未来多组学,多平台结合大数据将赋能创新诊断,数字化医疗将是大势所趋。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华兴资本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