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似药:集中带量,还是挂网议价采购?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作者:陈烨、丁锦希、郝丽、唐 迪编辑:云中鹿第一、第二轮国家集中采购未纳入生物制品,当时生物类似物尚未审批上市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随着国内生物类似物的不断上市,生物制品是否应该纳入集中采购成为生物制品采购的重要问题。中国药科大学陈烨、丁锦希教授将从生物制品采购的特殊性入手对此进行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陈烨、丁锦希、郝丽、唐 迪
编辑:云中鹿
第一、第二轮国家集中采购未纳入生物制品,当时生物类似物尚未审批上市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随着国内生物类似物的不断上市,生物制品是否应该纳入集中采购成为生物制品采购的重要问题。中国药科大学陈烨、丁锦希教授将从生物制品采购的特殊性入手对此进行探讨。
生物类似物的临床可替代性弱
生物制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空间结构复杂,类似物与其原研生物制品在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无法做到精准复制。
在注册审批时,由于生物制品无法开展生物等效性( BE) 试验,头对头疗效和安全性比对研究可证明生物类似物与原研生物制品疗效高度类似,但无法证明完全等效 [5]。
在生产时,由于专利持有人不披露制备过程,生物类似物的生产工艺与原研生物制品存在较大差异,这将导致产品在免疫原性、生物活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产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6]。
在给药时,由于采用静脉注射途径,药物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作用靶点,起效较快的同时,也使得不良反应发生较快,一旦产品的安全性出现问题,不良反应控制难度较大。
因此,不同于化学药,域外多数国家对于生物类似物的临床替代使用均持谨慎态度。从政策层面来看,英国、挪威、意大利、西班牙等多数欧洲国家,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均通过法律或指南规定禁止药师进行生物类似物替代 [ 7-8]。
从医师和患者临床使用层面来看,欧盟和美国医生与患者对生物类似物的了解接受程度较低,据调查仅有22.9%的医生以及 38.8%的药师对生物类似物有较深的了解,51%的医生仅对初诊患者给予生物类似物 [9]。
因此,生物类似物替代水平整体不高,IMS 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体生长素、干扰素、促滤泡素以及胰岛素市场份额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域外多数国家生物类似物市场份额低于20%,欧盟平均市场份额低于 30% [10]。
可见,生物类似物临床可替代性弱,若直接纳入国家集中采购、通过独家中标强化临床替代,可能会增加临床用药风险。
原研生物制品与生物类似物的价差小
生物类似物的研发及上市难度远大于化学仿制药,通常化学仿制药研发费用为100万~400万美元,仅约为创新化学药研发费用 (约12亿美元)的 0.8%~3%,而生物类似物的研发费用高达1亿~2.5亿美元,约为创新生物制品研发费用 (约13亿美元 ) 的 7.7%~19% [ 11],且生物类似物上市必须开展至少1 项临床试验。
本文来源:医药云端工作室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