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如期进行。与往年的医疗工作任务相比,除了要继续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外,我们发现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4年提及了中医药。并且今年又有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从2018年提出鼓励中西医结合,到今年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还明确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足可见对中医的重视。同时,互联
3月5日上午,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如期进行。
与往年的医疗工作任务相比,除了要继续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外,我 们发现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 4 年提及了中医药。 并且今年又有了非常重要的变化,从 2018 年提出鼓励中西医结合,到今年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 , 还明确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足可见对中医的重视。 同时,“互联网 + 医疗健康”也是近 4 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 在医保支付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连续 4 年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强调跨省门诊费用结算之外,今年 首次 提出 “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 这意味着医保基金统筹层次提升已经势在必行。

01 坚持中西医并重, 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这是自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医药的提法还是“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鼓励中西医结合。 ”而2019年已经明确提出“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也就是这一年10月份,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自此关于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布了一系列的支持文件,明确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发展方向。 在特殊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医药的发展要求再上一个台阶,报告显示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 ”而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坚持中西医并重, 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中西医结合已经提了多年,“ 国家对中西结合发展很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现在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3月4日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第13届声音•责任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说出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残酷现状,他建议,在DIP/DRG的试点中,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鼓励施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解除中成药在进医院、临床使用、品种保留、医药占比考核等方面受到的诸多不合理限制,让中成药在各级医院临床应用更广泛,使中成药生产企业拥有合理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形成良性的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主任杨宇飞以一组数据,来警示中西医并重发展的重要性。 “北京市中医肿瘤办公室数据表明,去年北京17家最著名的中西医三甲医院114万人次肿瘤数据,中草药的占比只在3.7%,前年是4.7%,中成药只占5.5%”。 中国特色的健康卫生保障体系中,中西并重是关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中西医结构比例是9:1,目前已经倒挂了,她建议“要把中医药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至少放在与西医同样重要的位置”。 此外,仍有多位代表仍旧为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痛心疾首”,感慨现在中医药的发展处于“两头热中间凉”的状态,“存在着一些地方对国家出台的中医药政策的落实落地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 他们期待加快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成果评价标准和药品评价标准,加快中医药新药审评,医保准入,报销的标准,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升级。 在医保支付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除了连续4年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跨省门诊费用结算之外,今年则首次提出了“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这意味着医保基金统筹层次提升已经势在必行。 2009年中央推进新医改,要求基本医保普遍推进地市级统筹。 2011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要求,基本医保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据2020年3月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第十条显示,“巩固提高统筹层次。 按照制度政策统一、基金统收统支、管理服务一体的标准,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地级统筹。 探索推进市地级以下医疗保障部门垂直管理。 鼓励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共担、统筹调剂、预算考核的思路,推进省级统筹。 ” 其实关于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统筹层次,在2019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89号建议的答复中已明确说明近年将全面推进医保省级统筹。 医保基金统筹层次的提高有诸多利好, 如可以拉平地区不平均导致的医保在部分地区的赤字,加强基金共济能力,增强保障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可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参保。医保基金统筹层次的提高也意味着,基金更加集中,省级医保基金管理的资金体量更大,拥有更强大的战略性购买能力,对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制品等产品,以及医疗服务的议价能力、监管能力都将进一步提高。 据了解,我国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大多数地方已经实现地市级统筹,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和宁夏、青海、福建、西藏、海南等省份已经实现省级统筹。 在2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透露,2020年我国医保基金的总收入是2.4万亿元,支出大概为2.1万亿元,当年结余2700亿元。 历年的滚存结余超过3万亿元,但是基金结余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部分人口流入的省份,集中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主要集中在部分人口流入的省份,集中程度还在不断提高。 据统计,人口流入较多的东部6个省市,职工医保的统筹基金累计结余,2010年占全国44.7%,2019年已经上升到56.6%。 “加强基层疾控体系建设,是我们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没有这个,底层是保不住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在3月4日由中国医药行业24家协(学)会共同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和E药经理人承办的第13届声音•责任座谈会上说道。 他曾亲赴近期以农村为主的疫源地,他发现,基层疾控体系非常薄弱,“比如一个县的疾控中心,总共30个人,能上班的人大概就20来个,这20来个人疫情一开始不知道分到哪儿了,疾控中心主任底下一个兵都没有”。 另外就是,没有专门的部门做信息收集工作,相关信息主要是是通过各种会议。 而医院的信息与疾控的信息,互相也不能直接采集,拿来分析,甚至医院与医院之间用的信息系统可能都不一样。 大大滞后了疫情防控时间。 董小平建议,今后疾控改革和公卫建设中,应将打造参谋信息部作为其中重要环节。 董小平认为,加强基层疾控体系建设,配备人员,盖大楼买仪器可能在短期内能解决问题,但并不长久之计,能力提升是很缓慢的。 他建议一方面是制度流程上,疫情发生时,赋予上级疾控部门对于基层疾控部门的直接领导; 另一方面就是人才建设,要有效的利用县医院和县级疾控中心在平时工作中的融合,让县疾控中心能够留住人才。 对于稳定疾控人才队伍,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何琳已经连续4年在“两会”提稳定疾控队伍的建议。 她的理由很笃定: “没有稳定的疾控人才队伍,疾病防控做不好。 只有医疗、疾控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 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优化预约诊疗等便民措施,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李妮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